发布时间:2025-01-17 13:21:41被阅览数:188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程兰芝
摘要:城市形象塑造是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档案作为记录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具有独特价值。分析了档案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内在逻辑,剖析了档案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机遇,提出了基于档案文化资源的城市形象塑造路径,为充分发掘档案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独特价值、创新城市形象塑造的理念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研究应立足中国城市发展实践,深化档案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创意产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丰富完善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形象塑造理论体系。
关键词:城市形象;档案文化;数智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更新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物质要素增量见顶而人文要素增量停滞的局面,国家“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成为引导城市人文发展的重要途径[1]。鲜明独特的城市形象已成为一座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2]。它代表城市文化和城市整体精神风貌的展现,对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塑造具有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关键命题。
档案作为城市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承载了城市发展的演进脉络和文化基因。档案部门是保护城市档案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主体。系统梳理档案资源,挖掘档案文化价值,对于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基于档案文化的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3]。因此,本文旨在从档案文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档案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内在关联,探索档案数字化转型为城市形象塑造带来的新机遇,进而构建一个基于档案文化资源的城市形象塑造模式。这对于丰富城市形象塑造理论,创新城市形象塑造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档案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关系
1.1 档案是记录和承载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
档案是城市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真实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在传承城市文脉、塑造城市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就蕴藏在浩瀚的档案之中。历史档案、城建档案、口述档案等不同类型的档案,记录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发展状况,是体现城市特色和个性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当下,一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老街区可能面临消失的危险,而档案则成为留存城市历史印记、延续城市文化血脉的重要载体。
1.2 档案部门是保护与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主体
档案部门作为城市档案事业的专门机构,在收集、整理、保护、利用档案方面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一方面,档案部门通过系统的登记、审核、接收、鉴定等一系列科学有序的工作流程,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要档案资料进行全面征集和抢救,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档案的流失和损坏,确保了城市发展历程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还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档案进行扫描、建库、编目等多维度的加工整理,深度挖掘档案蕴含的历史价值、凭证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丰富多样的档案编研成果、主题展览、数字产品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社会传播弘扬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档案部门是城市档案这一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忠实守护者,更是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中坚力量。
1.3 档案工作是城市文脉保护与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工作贯穿于城市文脉保护与延续的全过程。收集和保护是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科学规范地接收、整理、保管,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各种承载城市记忆的档案资料。编研和开发是在收集、保护基础上深度挖掘档案的历史价值、凭证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编写档案史料、举办主题展览、开发数字产品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档案利用搭建了档案与社会的桥梁,通过查阅服务、举办讲座、进校园、社区等多种活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由此可见,档案工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条,是一个发现、保护、传承、弘扬城市文脉的系统工程,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1.4 档案文化资源对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价值
档案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宝贵的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和创新利用档案文化资源,能为城市形象塑造注入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品位,树立独特的文化标识。首先,档案真实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峥嵘岁月,蕴含了城市精神内核,利用档案讲述城市故事,能够唤起公众的历史记忆,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档案中的一些标志性事件、人物、建筑等,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通过档案展示能够形成鲜明的城市名片,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再次,创新开发档案文创产品,融入城市旅游、会展等领域,能够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拓展城市形象内涵。总之,档案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IP,是城市形象塑造不可或缺的要素。挖掘档案的时代价值,用档案讲好城市故事,让历史照进现实,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高度。
2 档案数字化转型为城市形象塑造带来的机遇
2.1 档案数智化赋能城市形象塑造从风险防控走向风险接纳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转型。档案数智化将实物档案数字化,通过数据整合、知识挖掘、智能分析等,形成结构化、语义化的档案知识资源,实现从静态档案到动态数据的迭代与升级。基于档案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分析,有助于洞察和预测城市发展趋势,帮助决策者从被动的风险防控转向主动的风险接纳,及时发现和化解可能影响城市形象的潜在风险,增强城市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韧性。此外,档案数智化还能智能感知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形成实时的舆情监测和分析,为城市形象塑造提供精准画像和对策支撑。
2.2 城市形象塑造从低效粗放走向高效精准
传统的城市形象塑造往往存在数据来源分散、系统整合混乱的问题,对海量档案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整体效率不高。档案数字化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契机。通过数字化采集、分类标引、关联整合,将分散在不同部门、载体的档案资源进行集成汇聚,破除“数据孤岛”,建成统一的数字档案资源库,便于快速检索、共享和利用。基于数字档案资源可以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内容挖掘,提炼形象塑造的核心要素,优化城市形象定位。利用大数据分析还能精准刻画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征,传播个性化、传播差异化的城市形象。可见,档案数字化是推动城市形象塑造从经验式、粗放式向数据驱动、精细化转变的重要路径。
2.3 城市形象塑造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推进
在互联网时代,城市形象受到网络信息快速传播和多元主体参与的深刻影响。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对城市的评价,各种正面、负面的信息交织传播,城市形象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档案部门应当主动作为,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传播城市文化正能量。一方面,创新开发档案文化线上展览、数字体验项目,提升公众参与感,让城市文化“活起来”。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提取档案中蕴含的城市文化要素和品牌符号,生成城市故事内容,通过政务新媒体、社交平台主动发声,形成积极的网络舆论场。此外,还可借助数字人文项目,联合高校等机构建立城市数字档案馆,形成开放共享的城市文化数据库,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城市形象传播。
2.4 数字化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形象塑造的新途径
公共艺术正借助数字技术呈现出崭新的表现形态。数字光影秀、交互装置艺术等数字化公共艺术,利用声、光、电等数字化元素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为公众带来视听、触觉等多感官体验,成为彰显城市形象的新地标。档案部门可充分挖掘馆藏历史照片、音视频等资源,融入数字公共艺术创作,通过数字化场景再现和情境塑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城市传统文化。例如,利用优化算法对老建筑、老街区的历史影像进行修复,再通过投影技术等赋予其动态效果,激活城市空间的历史记忆。又如,运用VR、AR等技术,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形成沉浸式的数字档案文化体验项目。数字化公共艺术既是创新档案文化传播的新媒介,也是提升城市人文品位、美化城市环境的有效手段。
3 档案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塑造的路径
3.1 系统整合档案资源,激活城市形象塑造要素
城市形象塑造离不开丰富的文化资源。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全面梳理分散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手中的各类档案资源,包括文书档案、口述档案、图像档案等不同类型和载体的档案。在全面征集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化手段,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建立一个覆盖全面、门类齐全、查询便捷的城市档案文化资源总库。这个总库不仅是发掘城市特色文化基因的“富矿”,也是提炼城市形象塑造要素的重要源泉。
档案文化资源是凝结城市文脉印记的“知识宝库”。但档案记录的信息若不经提炼很难直接用于城市形象塑造。档案工作者要发挥专长,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层次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从大量原始档案数据中提取、浓缩能够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的人物、故事、场景等关键元素。例如,从城市历届领导的工作档案中总结提炼城市的价值理念和发展主线,从优秀老字号企业档案中梳理提炼传承多年的城市工匠精神,从重大历史事件档案中发掘蕴含城市精神的标志性节点。针对提炼的关键要素进行创新转化和再加工,使之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
3.2 创新传播档案文化,丰富城市形象表达方式
在数实共生的智能时代,单纯展示实体档案已难以吸引公众眼球。档案部门应积极利用数智技术与沉浸式体验方式,变单一的档案陈列为多媒体、多感官的立体化体验。例如,以档案影像素材为基础,利用数字化图文修复、3D 动画制作等技术,再现城市发展的恢宏历程。利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创设特定历史情境,带领观众“穿越”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感受城市的前世今生。可针对不同受众开发各具特色的主题档案文化产品,增强档案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开发网上虚拟档案馆供公众随时“云逛展”,制作文创产品等。
档案部门要树立“走出来”的意识,变被动的开放利用为主动的推介传播。针对不同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精心策划、量身定制档案文化传播产品。在传统媒体层面,可与电视台联合摄制城市发展纪录片,在重要报刊开设城市档案文化专栏。在新媒体层面,建立档案部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账号,开设网上展览和互动专题,制作档案文化短视频等移动端产品。在线下层面,深入开展档案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系列活动,用档案故事吸引公众。
3.3 跨界融合多元资源,构建城市形象塑造格局
城市形象塑造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档案作为基础性文化资源,要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例如,与城市规划部门合作,利用历史档案还原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格局,为城区保护和更新提供依据。联手文创企业,开发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创意产品,让城市IP“活起来”,让城市文化“火起来”。借力旅游部门平台,将档案元素植入景区、博物馆、文化街区,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增进对城市的了解。此外,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等工作中,档案部门也大有可为,可提供权威史料支撑,讲述动人城市故事。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都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参与者。档案部门要积极吸引多方力量参与档案文化挖掘和传播。例如,借助社交媒体,发起城市档案征集、城市记忆讲述等互动活动,调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与高校合作开展城市历史文化相关课题研究,为城市形象塑造提供学理支撑。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总之,要构建开放包容的档案文化生态,吸引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共同讲好城市故事、传播城市声音、擦亮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赵屹.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档案事业发展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1):73-78.
[2]张东华,钟福平.公共服务可及性视域下档案数据共享利用探析[J].山西档案,2024(6):36-43.
[3]曾静怡,王可欣.基于档案的城市文脉数字保护与延续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5):81-87.
【作者简介】程兰芝(1979—),女,汉族,河南夏邑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及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