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7 13:17:47被阅览数:182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徐畅
摘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保护与传承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在梳理体育非遗保护和体育赛事档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体育赛事档案的特点与价值,揭示了其在体育非遗保护中的独特作用,提出了体育赛事档案助力非遗保护的具体路径,即健全档案征集机制,创新档案整理方法,丰富档案开发利用形式,打造档案融合传播平台。在深化体育档案与非遗保护融合的同时,以全新视角拓展了体育档案的应用领域,为创新体育非遗保护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体育文化遗产;体育档案;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多元的价值。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其视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此背景下,探索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体育赛事档案作为体育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体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翔实地还原了体育赛事的过程与结果,更凝结着丰富的时代记忆与人文精神。体育赛事档案独特的史料价值与文化内涵,为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系统梳理体育赛事档案资源,深入挖掘其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对于拓展体育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创新保护传承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研究者对体育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白晋湘等[1]系统阐释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与分类,为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廖涛[2]强调体育非遗要实现“活态传承”,在保护传承中彰显其价值。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与此同时,体育赛事档案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张丰等[3]指出,体育赛事档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其征集整理与创新传播。司马昊翔等[4]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体育非遗数字化转型问题,为体育赛事档案现代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但当前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还相对较少,尤其是体育赛事档案在体育非遗保护中的独特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1 体育赛事档案的特点与价值
1.1 体育赛事档案的内容与形式
体育赛事档案是在体育赛事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影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根据载体形式,一般可将其分为文本资料、实物档案和视听档案三大类。文本资料主要包括赛事综合文件,如秩序册、赛程表、成绩册、裁判报告等。它们详细记载了赛事的规程、日程、结果、裁决等关键信息。此外,还有大量的新闻宣传稿件、总结简报等,这些反映了赛事的组织情况、社会反响等。这些文本资料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是研究赛事的第一手基础性材料。实物档案主要包括各种奖牌、证书、锦旗,运动服装、号码布,以及体育器材与设施等。它们都是赛事的实体见证,不仅能直观展现赛事风貌,更兼具文物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当时的体育审美和制造水平。视听档案主要包括赛事照片、录音、录像等。它们利用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手段,立体再现赛事现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随着高清高帧摄影、三维模型等新技术的运用,体育赛事档案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2 体育赛事档案的历史价值
体育赛事档案是研究体育运动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首先,体育赛事档案以其客观性、原始性,真实记录了体育赛事的发展脉络。通过考察这些档案可以准确把握一项赛事的源起、发展、变迁,一个时期的竞技体育的项目设置、规则、技术、成绩等。系统梳理全运会、奥运会等重大赛事档案,能够勾勒出中国体育振兴的宏大图景。其次,体育赛事档案鲜明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体育精神与社会风貌。每个时期的体育赛事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民族的性格。“女排精神”等凝结着几代人的奋斗记忆,成为激励国人的精神财富。从赛事组织到体育时尚,档案真实再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图景。
1.3 体育赛事档案的文化价值
体育赛事档案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龙舟、斗牛、摔跤等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举办传统体育赛事,挖掘整理相关档案,可以全面展现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特点、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等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彰显了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特色。各地的体育活动因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冰雪项目之于东北三省,水上项目之于江浙沪,民族体育之于西部地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体育赛事档案,既是其体育事业发展的缩影,也深刻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个性与审美趣味。三是记录了中外体育文化的频繁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的频繁举办,我国体育日益走向世界舞台。无论是引进西方体育项目,还是弘扬国粹武术,档案都忠实记录了中外体育文化激荡、融合的过程,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互鉴与共荣。
2 体育赛事档案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2.1 为体育非遗传承提供直观载体
非遗“活态传承”强调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然而,许多体育非遗项目因时代变迁、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传承后继乏人,甚至濒临失传。体育赛事档案尤其是图像、影像等视听档案,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为体育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载体。档案视听资料通过声音、影像等生动再现体育非遗项目,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直观展现其技艺特点、竞赛规则、文化内涵等,便于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理解、感悟和传承体育非遗。通过举办体育档案文化展、制作档案微视频等方式,可有效增进社会各界对传统体育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参与传承的热情,让体育非遗在当代焕发勃勃生机。
2.2 助力体育非遗的数字形态保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将体育非遗资源转化为便于存储、管理、展示的数字资源,构建数字博物馆、开发数字内容产品等,是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向。体育赛事档案数字化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途径。首先,文本档案电子化可实现体育非遗信息的规范采集、集中存储、便捷检索和永久保存。其次,视听档案数字化为体育非遗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示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体育图片、视频等开发为沉浸式体验项目,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再次,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的运用,为深入挖掘体育档案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提供了较为高效的工具。
2.3 丰富体育非遗的展示与传播形式
体育赛事档案为拓展体育非遗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传统体育非遗的展陈,往往以实物展品和文字说明为主,形式相对单一。通过引入体育档案元素,如文献、图片、音视频等,开发系列数字多媒体项目,可多角度、多侧面地再现体育非遗的历史风貌和精神内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展示效果。此外,体育档案还是开展各类非遗传播教育活动的生动素材。将体育比赛视频、名人访谈等内容融入公开课、研学旅行、体验营等活动中,能充实活动内容,增强互动性和吸引力,让更多人亲近和喜爱传统体育。
3 体育赛事档案助力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
3.1 健全体育赛事档案征集机制
健全体育赛事档案征集机制,是确保体育非遗档案资料完整性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体育赛事档案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征集机制,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取和保存赛事的原始记录。首先,要明确体育赛事档案征集的主体责任。体育主管部门、体育协会、俱乐部等赛事组织单位,应将档案征集纳入全过程管理,制定可行的工作方案,落实专(兼)职档案人员责任。其次,要拓宽档案征集渠道。除赛事组织方的文本、实物等直接形成的档案外,还应向媒体、运动员、裁判员、观众等主体征集音视频资料、个人藏品等,尽可能弥补档案的空白与不足。再次,要创新档案征集方式。充分运用移动终端、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通过线上征集平台,简化远程捐赠、社会众筹等流程,提高档案征集的及时性、广泛性。
3.2 创新体育赛事档案整理方法
档案整理是发挥档案价值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分类编目和著录是后续开发利用的前提。传统档案整理方式与原则虽便于档案的集中管理和统一保管,但往往无法充分揭示档案的内在价值,不利于体育非遗内容的精准挖掘和展现。因此,应结合体育非遗保护的特点和需求,探索创新体育赛事档案的整理方法。一是参照体育非遗名录分类框架,对档案进行主题式、专题式、门类式分类,如按武术、龙舟、球类等非遗项目设置档案门类,便于集中展现某一非遗的发展历程。二是挖掘档案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编目著录时突出对文化价值要素的描述,如对武术比赛档案的技击套路、器械、流派等关键信息予以详细注释和说明。三是加强不同载体形式档案的协同整合,对文本、图片等分散的档案资料进行关联组配,如以奥运申办报告、评估报告等为主线材料,配以相关的图纸、照片、影像等,以多角度再现申奥之路历程。
3.3 丰富体育赛事档案利用形式
体育赛事档案的深度开发利用是实现其非遗保护价值的关键所在。传统档案应用多局限于查考和展览,内容相对单一、形式趋于雷同。要使体育非遗档案“活”起来,必须拓宽思路、创新举措。一是加强档案内容的深度开发。以档案为基础,撰写关于体育项目、人物、赛事等专题研究文章,编辑出版图录、画册等,用学术普及的方式阐释体育非遗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二是开发多元展示的创新形态。突破常规的档案文献展,将实物、图片、影像等多种档案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融合运用,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主题展览。三是开发互动参与的衍生产品。围绕与档案相关的运动项目开发体验课程、主题活动,让更多人参与技艺学习、角色体验,在互动中感悟非遗的独特魅力。四是融入时尚元素的创意转化。将档案中的经典画面、标志性器物与文创、动漫、电竞等联袂开发,设计推出贴近大众审美、青少年喜好的文化产品,提升传统体育的时尚感和影响力。
3.4 推动体育赛事档案融合传播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文化遗产传播的新范式。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搭建体育赛事档案融合传播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是新形势下促进体育非遗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开发线上数字展示平台。建设体育赛事数字档案馆,运用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三维建模等技术,将档案资源数字化呈现,并提供个性化检索、互动式体验等服务,让公众随时随地走近档案、了解体育非遗。其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传播阵地。统筹实体展览、数字展示、虚拟展厅等资源,开发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线上线下教育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多元化需求。再次,创新社交媒体互动传播。开设体育赛事档案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账号,利用移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与用户积极互动,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好档案故事、传播非遗文化。最后,积极参与全国性文化传播工程。如“互联网+中华文化”、数字文化建设等重大项目,以体育非遗档案为切入点,与各地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联动,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白晋湘,朱鹏.数字化视角下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4,47(6):40-49.
[2]廖涛.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及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3(2):56-61.
[3]张丰,朱大梅,吴若熙,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叙事体系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24(7):68-74.
[4]司马昊翔,戴俭慧,彭响.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4):8-15.
【作者简介】徐畅(1991—),女,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