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7 13:07:32被阅览数:18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李越霖 金圣尧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档案作为承载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信息传播范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立足新时代文化建设新要求,顺应信息传播的新生态,充分发挥档案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全媒体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深入剖析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全媒体传播的现状,提出构建多元协同的传播主体、优化传播内容生产机制、完善全媒体传播渠道体系、建立科学传播评估机制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全媒体;文化传播
文化遗产档案是记录和凝结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珍贵史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维系民族认同、强化文化自信的精神纽带。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传播生态和传播格局已然发生深刻变革。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使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多种媒介形态交织共生。受众的信息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对信息的筛选、解读与再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文化遗产档案作为非遗的重要载体形式之一,其全媒体传播同样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
1 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全媒体传播的现状分析
1.1 传播主体现状
当前,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传播呈现出政府主导型、社会组织参与型、个人自主型等多元主体并存的格局[1]。政府是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传播的主要推动力量,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开展档案资源的归档整理、数字化建设、开发利用等工作,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促进档案资源的社会化传播。但在实践过程中,政府主导的传播方式仍存在形式单一、互动性不足等局限。
社会组织参与文化遗产档案传播的趋势方兴未艾。一些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公益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正逐渐发挥各自优势,汇集并整合多方资源,组织实施档案资源的传播项目,有效拓展了档案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但整体上,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和规模仍显不足,尚未充分形成合力。
自媒体时代下,个人逐渐成为文化遗产档案传播的重要主体。通过多种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工具,一些档案工作者、文化遗产爱好者、文史专家学者开始自发地传播档案知识和档案文化,产生了较为良好且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个人传播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对档案资源的专业解读和深度利用能力还有待提升。
1.2 传播内容现状
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传播内容日益丰富,数字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十三五”时期,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一批特色档案数据库和数字档案馆相继建成,汇聚了大量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资源[2]。然而,当前档案资源数字化还存在标准不统一、系统不兼容、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数字档案资源的规模化、高质量开发利用仍有待提升。在档案资源的展示形式上,传统的文本解读、实物陈列等静态展示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一些新颖的数字化展示手段不断涌现,利用现代科技赋予档案全新的展示形态,但从整体看,此类创新性案例尚未形成完善的规模化传播,文化遗产档案展示的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方面的创新空间还很大。在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编研出版、影视创作等传统利用方式仍占主流。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些地方开始探索以档案资源为依托,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的模式,尝试推动档案资源的产业化利用,并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但档案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还不够通畅,产业化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档案的潜在经济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1.3 传播渠道现状
在移动互联时代,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呈现出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传统媒体,如电视、报刊等,依然是传播档案知识和档案文化的重要渠道[3]。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在相关媒体开设档案专栏、配合重大主题宣传等方式,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权威、规范的特点,为档案文化的系统化、专业化传播提供了平台。
新媒体的兴起,则为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精准、交互性强的渠道。各级档案部门积极运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档案信息,加强了与公众的线上互动。一些视频网站也成为档案短视频传播的新阵地,通过轻松活泼、立体生动的展示形式,吸引了大众对档案的关注。新媒体渠道打破了档案传播的时空界限,有效拓展了档案文化的辐射半径。同时,全媒体融合传播的发展态势日益明显。中央和地方各级档案部门正积极搭建档案大数据平台、工作协同平台、对外服务平台,旨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采集、加工、共享与利用的一体化管理。在此基础上,他们正努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近年来,一些集数据库、虚拟展厅、学术社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档案传播平台相继问世,在推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系统化、立体化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 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全媒体传播的优化策略
2.1 构建多元协同的传播主体
要实现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传播的提质增效,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优势互补。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作用,建立健全档案资源全媒体传播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具体而言,政府应制定明确的目标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传播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鼓励档案部门与新闻媒体、文化企业、数字平台等主体深度合作,共建共享优质传播资源;大力培育涉及档案编研、数字加工、创意策划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全媒体传播队伍。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传播的积极性。鼓励相关学会、文化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其专业优势和资源网络,广泛联系多元社会主体,并积极开展档案文化普及、创新应用等公益项目;支持高校院所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对档案资源价值的研究和阐释,为档案编纂整理、历史文献数字化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引导文化企业依托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参与档案文创产品的策划开发,在档案知识的大众化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
2.2 优化传播内容的生产机制
传播内容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受众体验与传播实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着力优化全媒体时代档案传播内容的生产机制,以高质量的数字化档案产品奠定传播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积极落实智慧档案、数字档案馆发展战略,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数字化工作体系,加强对各类珍贵档案文献的抢救性保护和系统性数字化工作。加快多源异构档案数据的采集、标引、整合,提升档案数据的规模化、标准化、关联化水平。依托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建立分布式的档案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打通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堵点,为高质量内容生产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二是创新档案资源的展示形式。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积极运用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裸眼3D等先进展示技术,设计制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交互体验感的数字化档案展览。探索线上线下的融合展示模式,通过文物实物展示、场景再现、多媒体影像等多种展示手段的有机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地呈现档案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从而提供沉浸式、参与式的观展体验。鼓励档案部门与文博机构、科技企业合作,在全国重点档案陈列展览中进行创新应用,打造一批叫得响、有特色的档案展示精品工程。三是深化档案资源价值的创意开发。坚持内容为王、创意为先,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加强对档案资源背后所承载的历史知识、文化价值的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推动档案编研与创意开发深度融合。以档案大数据为基础,以创意策划为驱动,依托文创企业的市场化机制,开发契合大众需求的纪录片、文玩礼品等多元化档案文创产品,丰富档案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路径,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同时,探索档案资源授权开发的有效模式,建立健全档案资源产权交易规则,完善档案创意产品的孵化培育机制,促进档案事业与文化产业深度对接。
2.3 完善全媒体传播渠道体系
媒介融合是驱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传播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树立全媒体理念,坚持传播手段创新,应系统打造具有广覆盖、强穿透、高黏合特点的全媒体传播渠道体系。一是强化新旧媒体深度融合。统筹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优势,同时结合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兴媒体的“短平快”特点,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从线上到线下的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创新开设多样化融媒体专栏,运用全景视频、交互动画等丰富多样的新媒体表现形式,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持续推进内容生产、渠道管理、平台运营的一体化重构,实现不同媒介形态间的信息联通、内容共享,形成合力传播的集群效应。二是打造特色鲜明的垂直化传播平台。立足档案资源特点和传播需求,因地制宜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档案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垂直化传播平台。坚持需求导向、体验为先,突出档案检索查询、在线展览、互动交流、专题宣教等核心功能,为不同层次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档案文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档案部门尝试构建档案知识服务与社交平台相结合的新IP,通过资讯推送、在线答疑、话题讨论等方式,提升平台运营能力,增强用户黏性,打造集凝聚力、公信力与影响力于一体的档案文化传播新高地。三是构筑沉浸式的线上线下展示体系。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实体档案展览与虚拟档案展厅有机融合,构建沉浸式、互动式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档案展示新形态。积极整合分散在不同地域的革命文物、名人档案等珍贵史料,运用数字孪生、全息投影、动态捕捉等技术手段,设计制作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VR、AR数字化展览。通过沉浸式场景再现、角色体验互动等沟通方式,增强档案展示的文化吸引力和教育感染力。支持各地依托红色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寓教于乐的实景体验式档案文化项目,进一步延伸档案文化传播与服务的触角,让历史记忆可视可感、润物无声。
2.4 建立科学的传播评估机制
为形成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传播工作的良性循环,必须加强全媒体传播绩效考核评估,建立具有导向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估机制。一是完善以受众为本的评估指标体系。坚持受众中心、需求导向,从受众的认知程度、情感态度、参与行为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涵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细化传播过程各环节的关键绩效指标,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动态监测档案文化信息的触达率、转化率及受众满意度等关键数据,为科学评估档案资源全媒体传播成效奠定基础。二是健全精准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依托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集用户行为捕捉、信息挖掘、画像分析、智能洞察于一体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及时收集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反馈数据,并运用可视化手段直观呈现传播效果。重视对典型受众进行深度访谈,深入剖析不同群体对档案文化的认知特点和接受心理。通过对海量用户数据和个案访谈资料的交叉比对、数理统计,找出档案传播内容、渠道、形式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优化空间,为动态调整传播策略、精准改进供给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三是探索多元化的社会影响评价路径。要综合运用传统问卷、网络民意分析、媒体舆情监测等多种定性定量评价手段,多角度评估档案文化传播所引发的社会反响。重点关注档案资源传播在提升公众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注重考察档案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公共服务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同时,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借助高校、智库、行业组织等专业力量,开展档案文化影响力评估研究,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报告,为优化完善全媒体传播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艾雰,李继晓,张国霞.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平台构建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0):100-104.
[2]李丽环,马伏秋.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文献遗产开发赋能旅游城市发展[J].山西档案,2024(7):111-116.
[3]高一波.传播学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路径研究[J].文化遗产,2024(2):17-24.
【基金项目】2024年重庆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三农’短视频的重庆乡村记忆实践与发展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DY24QN02);重庆市社科规划博士与培育项目“空间·符号·文化:‘重庆地标’的媒介记忆建构与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2BS030);2024年重庆市艺术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非遗工坊数字化建设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Y24QN01)。
【作者简介】李越霖(1990—),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影视融媒体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通讯作者:金圣尧(1989—),男,赫哲族,黑龙江饶河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