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中的革命文艺作品整理与艺术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14 08:38:44被阅览数:32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魏麒

  摘要:红色档案中的革命文艺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但因为某些原因,它们正在大量流失,因此,亟须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对其艺术价值进行进一步挖掘。为此,聚焦红色档案中的革命文艺作品,在梳理了革命文艺的发展脉络、界定其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收集整理、编目著录、数字化保存等方面探讨革命文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路径,并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文化传承等维度揭示其时代价值,以期为丰富革命文化内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资源和新路径。

  关键词:红色档案;革命文艺;档案整理;艺术价值

  革命文化资源既是我国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的关键因素。国家高度重视革命文化传承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强调要“打造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也明确将“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档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列为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红色档案的整理与开发利用成为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点。

  红色档案中的革命文艺作品承载着革命理想、为民情怀和英雄气概,是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素材。然而,既有研究对革命艺术档案的整理保护手段、艺术特色与传播利用价值的系统探讨尚不充分[1]。鉴于此,本文拟以红色档案中的革命文艺作品为研究对象,在界定红色档案与革命文艺内涵的基础上,探索革命文艺档案的整理方法,分析其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从收集鉴别、著录标引、分类编目、数字化保存等环节入手,探讨革命文艺档案的科学整理路径,进而深入剖析革命文艺作品蕴含的革命理想、爱国情怀、时代精神,阐发其艺术表现力与美学风格,揭示其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最后,进行革命文艺档案的跨学科综合开发利用展望,以期为丰富革命文化内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资源和新路径。

  1  红色档案与革命文艺作品概述

  1.1 红色档案的内涵界定

  “红色档案”作为一个本土化、现实化的概念,学界对其内涵尚无统一界定。有学者从形成主体与领域视角界定红色档案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机关、组织和个人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亦有学者强调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认为红色档案是“围绕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线索,反映革命历史、体现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珍贵历史记录”[2]。尽管表述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红色档案的形成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其内容反映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从来源与载体类型看,红色档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指党政机关、军事机构在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第一手档案,如会议决议、指示文电、工作报告、机关刊物等;二是指与革命历史相关的个人或社会团体形成的档案,如革命者日记、书信、手稿、回忆录等。其中,以革命历史为主题内容、以文学艺术样式呈现的革命文艺作品,构成红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革命文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化特点

  中国革命文艺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国民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开始关注工人农民生活,涌现出反映工人罢工、农民革命的小说、诗歌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革命文艺迎来高潮,产生了大量歌颂红军、宣传革命的作品。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主流,出现了许多反映军民抗战的优秀作品。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文艺蓬勃发展,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逐渐成熟,战斗在第一线的作家、艺术家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歌颂人民军队、展现人民革命力量的文艺佳作。我国革命文艺在借鉴外国革命文艺基因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化、大众化。革命文艺服务于革命斗争,体现出鲜明的党性原则、人民立场和革命精神,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1.3 红色档案中革命文艺作品的载体形式与内容特色

  红色档案中革命文艺作品种类繁多,题材广泛。从文体类型来看,主要包含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也有歌词、电影文学剧本等;从艺术样式来看,既有歌谣、舞蹈、木刻、年画等,也有连环画、宣传画等。从总体上看,这些革命文艺作品呈现出写实性和浪漫性相结合、互文性和通俗性并存的特点。就载体形式而言,革命文艺档案除手稿、文献等纸质档案外,还有大量非纸质载体,如录音带、音乐唱片、图片、舞蹈影片等。近年来,各级档案馆高度重视对革命文艺档案的征集,一些革命根据地和革命纪念馆也在不断发掘珍贵的革命文艺史料,丰富了革命文艺档案的内容和形式。

  2  红色档案革命文艺作品的整理路径

  2.1 革命文艺作品收集与鉴别

  红色档案中革命文艺作品的收集是整理工作的首要步骤。由于历史原因,革命文艺作品散落于各地档案馆及私人手中,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存在一定难度。档案部门需遵循“重要性、代表性、系统性、可获得性”原则,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集。首先,可充分利用已公开出版的革命回忆录、文献资料等,鉴别出革命文艺的主要内容。其次,加强与文联、作协等机构合作,通过与革命文艺家后人、当事人访谈等发掘潜藏的珍贵作品。再次,关注各类文物拍卖行、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场所的藏品信息,积极与收藏者沟通,争取原件捐赠或复制件收藏。同时,在收集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对革命文艺作品真实性的鉴别。一方面,要从史料内容考证入手,查核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关键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借助多学科手段,如文献学、版本学考证原件的纸张、墨迹、笔迹等要素,对伪作进行甄别。

  2.2 作品著录与数字化加工

  在革命文艺档案的整理过程中,需按档案著录规则对每件作品进行全面细致的著录。根据《档案著录规则》,文学艺术作品的著录项目主要包括:题名项、责任者项、责任方式项、版本项、出版项、稿本项、语种项、载体形态项、数量与页数项、附注项、提要项等。除上述通用著录信息外,革命文艺档案的题名项、责任者项、版本项、稿本项的著录尤为关键。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对革命文艺档案开展数字化加工已成为必然趋势。档案部门在收集革命文艺相关资料时,可借助扫描、拍摄、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手段,将纸质革命文艺档案转化为数字对象,便于开展后续编目整理、资源共享与在线利用。在数字化过程中,要遵循无损性原则,确保该类档案原貌得到最大限度保护。与此同时,科学设计元数据方案,有助于革命文艺资源的组织、检索、利用和长期保存。例如,可借鉴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方案,从标识、内容、版权管理、技术信息等方面,设计涵盖描述性、结构性、管理性、保存性元数据的革命文艺档案元数据方案,促进革命文艺档案数字资源的深度揭示和关联利用。

  2.3 作品分类编目与主题标引

  科学合理的分类编目是红色档案中革命文艺作品有序化整理的关键。因此,档案部门要立足革命文艺作品的艺术形态、主题、形成单位、形成时间等特点,借鉴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确定革命文艺档案分类相关方案。基于科学的作品分类,编制革命文艺档案目录,为革命文艺档案的集中控制和全宗管理提供便利。同时,在深入揭示革命文艺作品内容和实现知识组织的过程中,可遵循主题标引规范,充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析等技术,从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典型场景、思想主题等角度提取标引词,促进革命历史、文艺理论、美学特征等知识的关联发现,为革命文艺研究提供新视角。

  2.4 革命文艺档案的数字化长期保存策略

  数字化是革命文艺档案价值开发的重要基础,但仅仅实现数字化并不意味着其长期保存问题得到了解决。相反,由于软硬件平台的快速迭代更新、信息载体易损等因素,数字革命文艺档案的长期安全保存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档案部门要树立“未保存即未数字化”的理念,高度重视数字革命文艺档案的长期保存。首先,要定期检测存储载体的物理与逻辑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迁移,以防止因载体老化、损毁导致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其次,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制定迁移策略,适时开展不同存储介质、文件格式之间的数据转换,确保数字革命文艺档案的可读可用。再次,要建立异地备份机制,在不同地理位置备份革命文艺档案,降低因意外因素带来的数据损失风险,最大程度挽救珍贵的革命文艺记忆。

  3  红色档案革命文艺作品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3.1 革命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时代精神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红色档案中的经典革命文艺作品生动诠释了这一文艺思想。例如,新秧歌运动中《四季生产舞》《夫妻识字》《拥军花鼓》等文艺作品,以秧歌的形式表现了军民铁样的团结,以及对敌人汉奸的愤恨。这就是“文艺工作者面向群众”,在创作上使“文艺与政治密切结合”。纵观红色档案中的革命文艺作品,无不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屈的战斗意志。这些珍贵的思想启示和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对于引导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激励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3]。

  3.2 革命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美学特征

  革命文艺作品在弘扬崇高精神的同时,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革命文艺善于将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正如有学者指出:“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统一,是中国革命文艺经验的一大特征。”革命文艺作品立足于现实斗争,塑造了一大批英雄形象,表现了革命斗争的悲壮美和理想追求的崇高美。其次,革命文艺善于借鉴民间艺术形式。红色歌舞、小调、快板、年画等艺术形式在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中被广泛运用,推动了文艺形式的民族化、大众化。此外,革命文艺作品还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革命文艺作品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深植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种扎根性一方面有助于革命文艺更好地为当地革命斗争服务,另一方面也丰富了革命文艺的表现形式。

  3.3 革命文艺作品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革命文艺作品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太行山到大别山,革命文艺作品所反映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一段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历程,饱含着革命先烈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博大情怀,彰显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要义。这些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档案机构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革命文艺资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吸引广大师生走近革命文艺、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4]。

  参考文献

  [1]朱翠明.井冈山时期红色档案的历史价值与保护利用[J].山西档案,2024(8):83-85.

  [2]王毅.以创新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理论赓续红色血脉[J].山西档案,2024(8):1.

  [3]李秀玲.红色档案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发与思政课程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24(8):92-94.

  [4]郭燕.革命历史档案对高校思政课教育创新实践[J].山西档案,2019(2):130-131.

  【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省社科联项目“宋代礼乐制度文化下的中原舞蹈形态研究”(项目编号:SKL-2023-1877)。

  【作者简介】魏麒(1985—),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