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故事·理论:基于红色档案数字叙事的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发布时间:2025-01-14 08:28:58被阅览数:30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运彬 宾典

  摘要:红色档案是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资源,在育人铸魂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思政教育上展现出显著的学科优势。借助数字化技术和叙事学理论,红色档案数字叙事成为发挥档案学课程思政独特作用和学科优势的重要中介,可以有效提升红色档案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效果。自2020年以来,各大高校在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红色主题鲜明、呈现形式多样、馆校联动频繁,无论是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还是从课程设计的小细节来看,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确立了以红色档案为基础的资源优势和以数字叙事为中介的方法优势,而就如何借助数字叙事讲好红色档案中的红色故事,还需进一步总结归纳,以形成档案学学科独有的理论优势。从档案→故事→理论的演进路径来看,当前亟须整合红色档案资源以走进高校,创新红色档案数字叙事以走进课堂,构建学科课程思政理论以走进人心。

  关键词:档案学;红色档案;数字叙事;课程思政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对于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1]。2020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2]。2021年6月,《“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建立‘四史’教育专题档案资料库,传承红色基因”[3]。在此背景下,借助红色档案开展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既具有可行性,也具备必然性,更带有紧迫性。可行性在于收集、管理、保管和开发好红色档案,本身就是档案学的专业使命和天然优势;必然性在于,档案学专业始终坚持“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政治定位,这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了协同优势;紧迫性则源于历史虚无主义并未消亡,甚至不断以新面孔、新形式出现,作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红色档案真实、可信,但要真正成为反击利器,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以数字叙事为媒介、以红色档案为资源建设档案学课程思政,正是应对这一紧迫性的必经之路。

  红色档案,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记录,以及反映党领导和推动民族解放、新中国建设、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历史的档案[4]。它们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成长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记忆,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5]。数字叙事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6],其被引入教育领域之后,成为集数字、媒体和学科等多元素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主要使用声音、图片、视频、文本、音乐等元素综合讲述学科知识故事[7],呈现出“叙事素材的多模态化”“叙事过程的交互性”“叙事场景的立体化”“叙事体验的沉浸性”等特征[8]。为集成上述资源(红色档案)、原理(叙事理论)和技术(数字技术),红色档案数字叙事应运而生。这为红色档案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契合点。学生通过互动式、沉浸式学习和传承红色经典,需要将红色档案逐渐演化为红色故事,既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真相,又最大程度活化历史事实,还最大范围传播历史故事。对此,学界和业界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挖掘隐性思政资源、变革传统授课形式等已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共识,挖掘馆藏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档案故事等也成为开展馆校合作的基本方式。如何将前述“档案→故事”的过程予以总结和提炼,尤其是结合数字叙事的最新进展将其过程予以拓展和创新,从而形成“数字叙事+红色档案+课程思政”(以下简称“三位一体”)的理论成果,形成“档案→故事→理论”的完整路径,显得颇为重要。

  1  基于红色档案数字叙事的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1.1   实践现状

  1.1.1红色主题鲜明,建设形式丰富

  从全国范围来看,红色档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岁月和遍及祖国各地的革命足迹。从具体地域来看,各地的红色档案则因为人物、时期、事迹、内容等的不同而各具地方特色。各大高校的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既凝聚了红色主题这一共同点,又彰显了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例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师生在渡江胜利纪念馆有序展开参观学习,回顾渡江战役与南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建设、改革、奋斗等方面的革命征程[9]。四川大学档案学专业组织了观看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的专题学习,聆听“六面碰壁居士”叶挺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牢房写下《囚歌》的故事;开展“追寻先辈初心,传承革命精神——重庆的红色记忆”党课学习,重温千秋红岩精神,领会叶挺、江姐、杨汉秀等革命先烈的信仰[10]。这是围绕红色主题,结合高校所在地开展的地方革命历程主题教育。

  又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将“吴宝康数据库”打造成档案学虚拟教学系统和开展线上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将老一辈为党为国创建中国档案学科的故事融入“四史”学习教育[11]。武汉大学档案馆则开展“用好革命文物资源 传承珞珈红色基因”系列思政课程。这是高校围绕红色主题,结合自身红色基因开展的革命人物、事件专题教育。

  自2020年以来,各大高校各个学科在《指导纲要》的引领下,深入挖掘、提炼、传播了各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自2021年以来,各大高校档案专业在《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既遵循了“红色档案→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的传承规律,又开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思政建设形式。

  例如,南京大学打造“数据思维”“区块链与创新思维”等课程思政教学示范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则打造“档案文献编纂学”示范课程、吴宝康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计划、“闻档察社”公众号课程思政平台等,推动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这是高校基于档案学课程思政特色,打造多种档案学课程思政示范形式的实践。

  又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办“红色档案青年说”主题演讲比赛、“读红色经典,修红色档案”教学活动。四川大学档案馆筹办“我是珍档推介人”红色档案沉浸式互动式研学活动。中山大学举办《记忆里的“两弹一星”》《红旗渠精神永在》等情景宣讲活动。这是高校利用红色档案资源,丰富档案学课程思政活动形式的具体体现。

  1.1.2馆校联动频繁,资源优势明显

  在《档案法》和《指导纲要》的引领下,档案馆等文化机构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场域优势,与各高校紧密合作,通过推送馆藏红色档案资源、策划红色档案展览、编纂红色档案视频等多种方式,为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赋能。

  例如,南京大学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学革命纪念馆研究中心合作,共同举办了红色主题信息检索大赛。四川省档案馆向四川大学推送了《百件珍档印初心》红色档案微视频。这些都是各大文化机构基于资源优势,为高校提供生动的红色档案素材,以助力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动案例。

  又如,四川大学档案学专业多次组织红色专题党课学习,并赴校史馆、江姐纪念馆、四川省档案馆、邛崃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参观档案展览,重温红色故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生,共赴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基于中山舰博物馆馆藏史料资源的收、管、存、用情况,围绕挖掘红色资源、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等主题,进行跨专业调研实践活动。这是各大场馆利用红色档案资源与场域优势,与高校协同完成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共同打造课程思政新阵地的应时之举。

  1.2 研究评述

  1.2.1从专业建设谈档案学课程思政

  红色档案作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学专业建设中课程思政的重点。不少学者探索红色档案融入档案学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思路。例如,迪昕[12]从红色档案资源库构建、红色档案资源选材应用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红色档案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王震[13]提出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将红色档案融入课程思政。也有学者围绕专业课中的红色基因展开深入研究。例如,朱兰兰等[14]以科技档案管理学在线课程为例,挖掘与课程相关的“红色基因”,如新中国航空工业档案工作创建与发展光辉历程等内容,了解航空档案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增强学生“航空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学者聚焦于红色档案融入档案学课程思政的理论分析。例如,申晓晶等[15]基于视听传达理论,提出红色档案叙事活化思政课程的实施策略。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宏观与微观角度、理论与实践层面,对红色档案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展开多样化的探索研究,不断创新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1.2.2从教育发展谈档案学课程思政

  基于新文科等重大政策机遇以及数智时代等重大行业机遇,学者们主要围绕新背景、新场景、新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立足新背景,赵雪芹等[16]探索了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陈永生等[17]则提出了在新文科视域下档案学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构想与建设策略。二是立足新场景,魏楠等[18]探究了“互联网+”环境下图情档研究生课程思政有效沟通的实现路径。李星玥等[19]总结了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有资源供给型、服务嵌入型、场域支持型三种基本模式,并分别提出了这三种模式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策略。三是立足新模式,马捷等[20]结合吉林大学图情档学科的特点,构建了“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黄霄羽等[21]基于实践经验与各高校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提出具有教研一体、专业赋能、服务大局特色的档案思政融合式教学模式。学者们在政策机遇与行业机遇的双重驱动下,不断实践、探索并构建适应新时代背景的档案学课程思政体系,运用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促进档案学课程思政的升级转型。

  学界的这些研究表明,红色档案在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要想深入挖掘其深层次价值,转变教育理念、引进先进教育技术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借助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叙事。然而,在当前各大高校和相应专业的建设实践中,这一领域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

  2  基于红色档案数字叙事的档案学课程思政基本优势

  2.1 夯实以红色档案为基础的资源优势

  红色档案全面反映党的初心使命、昭示党的宗旨意识、体现党的唯物史观,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政治共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思想政治引领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22]。作为教育的核心资源,红色档案被广泛应用于党史学习、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等各个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彰显出多方面优势。

  第一,内容优势。红色档案见证党史,是很多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的直接来源。例如,“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档案文献展,通过信仰的力量、理论的力量、组织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行动的力量等8个宏大且鲜明的主题,赓续了党的精神血脉,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红色档案还原党史,重温党的初心使命,启迪当下,明志力行。又如,《100个档案故事讲述党的历史》一书,以小见大,聚焦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充分利用红色档案讲述档案背后鲜为人知、影响深远的历史故事,让小事件成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情感纽带。

  第二,地域优势。地方红色档案记录了当地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凝结了地区各族人民的红色记忆和精神风貌[23]。其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地方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目前,我国形成了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等诸多革命精神,这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独特意义。以沂蒙精神为例,沂蒙精神是党在山东临沂地区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临沂市从国家课程深度融合、地方课程一体化设计、校本课程重地域特色、研学课程注重沂蒙精神等方面入手,构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化课程体系[24]。对于当地学生而言,地方革命事件和革命精神与他们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这使得地方红色档案更具地方感与归属感。

  第三,场景优势。红色档案拥有线下与线上双重场景优势。线下场景如档案馆、纪念馆、革命根据地、景区等红色基地场馆,融合声、光、电等元素打造互动性、沉浸式展览,生动讲述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线上场景则包括红色档案数字资源数据库、红色档案虚拟数字展厅等档案数字文化场景,蕴含着鲜活的红色档案课程思政资源,具有突破地域时空限制、沉浸式体验、互动性强等特点。一方面,能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普惠性与精准性。现有的数实融合、虚拟互动的红色档案文化场景,既创新了课程思政方法,又拓展了课程思政场域。

  2.2 探索以数字叙事为工具的方法优势

  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叙事为档案与人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尽管档案文献编纂、档案开发利用等传统工作也是重要的沟通桥梁,而且还是数字叙事的重要前提,但是如何实现从线性叙事向非线性叙事、从结构化叙事向非结构化叙事、从实体空间叙事向数实融合的跨时空叙事的转变,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亟须探索以数字叙事为工具的方法优势。

  第一,数字叙事赋能红色档案资源的整理与选材。数字叙事通过整合多模态档案资源,借助大数据、智能检索、可视化分析等数字技术,实现了红色档案资源的全面查找与应选尽选。在宏观叙事层面,数字叙事有利于最大程度还原与串联红色档案,展现故事全貌。在微观叙事层面,数字叙事将叙事主题相关的红色档案资源聚类组织与关联,对主题选材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有利于剖析每份档案的史料价值,实现精准选材,同时能够关注到更多档案细节和个体故事。

  第二,数字叙事赋能红色档案叙事表达。以档案编纂为例,数字叙事使档案编纂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智慧,能够多模态、跨媒介、多维度地全面展现和还原红色档案内容,构建出完整、立体的档案故事。例如,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视频制作技术,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描述或关键词,基于海量数据生成多样化视频内容,实现文生图、图生视频、视频合成处理等功能,提高了创作灵活性[25]。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叙事策略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助力红色档案叙事表达,增强育人实效。

  第三,数字叙事创新了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数字叙事的核心在于“数字”,可以运用多种数字技术创新教学形态。例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个性化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兴趣,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实现精准思政。数字叙事的落脚点在于“叙事”,即运用数字技术讲故事来达到知识记忆的目的。例如,借助AR、VR等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数实融合场景,创设沉浸式学习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档案故事。

  2.3 构建以“三位一体”为架构的理论优势

  借助数字叙事讲好红色档案中的红色故事,可以进一步总结归纳为“数字叙事+红色档案+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架构的理论优势。目前,数字叙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正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数字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产生了精准思政、智能思政、虚拟思政等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对于档案学课程思政而言,虽然数字技术作为档案学研究热点已有深厚基础,但其在档案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仍相对新颖且较为稀缺。对于“三位一体”理论而言,一方面,数字叙事与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紧密相连。数字技术与叙事活动的融合,为档案业务活动提供了新的探索维度与创新路径[26],赋能红色档案资源活化利用。另一方面,数字叙事与档案学课程思政完美契合。数字叙事的交互过程能够为学生带来具身感知与体验,而数字叙事的成果则能将红色档案资源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故事,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承红色记忆。

  同时,视听传达理论、心流理论等可为“三位一体”理论的教学实施提供依据。视听传达泛指一种通过声像的现代技术,巧妙运用视听元素来烘托主题,使作品得以与视听者见面的综合传播渠道,它为红色档案叙事活化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力支持[27]。而心流则是指用户在参与某项活动中所产生的高度兴奋感、满足感、充实感等正向情绪,会使用户在意识方面形成良性循环,进而达到注意力高度集中甚至忘我的境界[28]。在红色档案传承方面,心流理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心流状态,可以增强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红色档案的内容和精神。

  因此,数字叙事借助多模态叙事素材展开非线性、非结构化叙事,构建互动式、沉浸式叙事成果,赋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使他们进入“心流”学习状态,实现高效、深度学习。围绕“数字叙事+红色档案+课程思政”理论优势,可将红色档案思政元素的挖掘整理、红色档案数字叙事的工具与媒介选取、红色档案故事制作与呈现等整个叙事创作过程嵌入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形成一套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3  基于红色档案数字叙事的档案学课程思政优化路径

  3.1 整合红色档案资源,走进高校

  2021年3月,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时任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的陆国强同志提出,馆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体现馆局特色,将档案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利用档案讲好党的历史,在感动感悟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营养[29]。为充分发挥馆局特色,利用红色档案讲好党的故事,可在馆局与高校互动、互建红色档案课程思政过程中,借助数字技术加强红色档案资源的主动推送与精准推送。

  第一,档案部门向高校的主动推送。一方面,各省市档案馆拥有丰富的红色档案精品,如精选的红色档案原件以及红色档案微视频、纪录片、展览等红色档案编研成果,可向各高校主动推送。例如,浙江省档案馆精选档案原件及复制品,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档案里的初心故事——珍贵红色档案文献展”,并推送档案电子素材、短视频、读物及相关辅导材料进高校课堂[30],促进红色档案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和利用。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实物加文字的陈展方式,加大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应用,如全息投影、多屏互动等,加强线上媒介平台运用,扩大红色档案精品影响力。例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立足自身红色资源优势,打造了“烽火印记——抗战云课堂”“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VR线上虚拟展厅等云产品[31],运用数字技术讲述红色历史、人物、文物故事,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

  第二,课程思政向师生的精准推送。红色档案涉及中国革命历史的多个领域,内容广泛复杂。档案学课程思政可以各地区红色档案资源数据为基础,加强区域协同开发红色档案课程思政平台,形成内容丰富的红色档案主题教育素材库,为师生提供便捷查询服务。目前,红色档案原件的数字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其编纂开放度较低,深度利用较为欠缺。此外,大部分档案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可查的红色档案目录及全文数据库查询平台,红色档案成果的价格亲民度不高,档案开发工作与思政课内容不同步、协同开发较少[32]。针对档案部门推送内容与课程目标存在偏差等问题,档案部门可与高校建立常态化协同开发机制,借助大数据、数字画像等信息技术,向师生精准推送红色档案原件及红色档案叙事产品,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第三,学科教师向思政平台的主动推介。学科教师作为教学一线的探索者与实践者,对红色档案数字叙事有着直接而深刻的体会。其向思政教育平台主动推送红色档案精品,在丰富拓展现有思政教育平台、数据库内容的同时,还可提高红色档案精品的影响力,提升档案学科话语权,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目前,思政教育领域的数字资源平台建设优质丰富且规模化。例如,人民出版社开发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新华网提供的“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人民网提供的“人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等多类思政教育平台,已有多个高校开通使用并提供多种课程思政专题资源。学科教师可向思政教育平台主动推介红色档案精品,促进不同高校、文化机构以及思政教育平台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融共育。

  3.2 创新红色档案叙事,走进课堂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3]在数字时代,要讲述好红色档案故事,可借助数字叙事重要工具,将形式多样的红色资源引入、嵌入、融入档案学课程思政当中,以具象化、双向互动与反馈的教学方式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润物无声,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引入档案原件—讲好档案故事—创新教育理论”。

  第一,引入档案原件以串联故事,丰富课堂形式。一方面,依托3D建模、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将档案原件作为知识点背景、故事背景等以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历史照片、书信手稿、文物等档案原件以数字拷贝等方式引入课堂,直观立体多角度地呈现档案原件,增进学生的理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运用AR、VR等虚拟仿真技术,将档案原件作为案例叙事的核心以交互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教学更加有趣。例如,在虚拟仿真实验室、智慧教室等教学空间,学生可通过穿戴虚拟现实设备实现学习环境从物理空间跨越到虚拟空间,以数字虚拟人身份与档案原件互动,与空间内的其他学生和教师交流。

  第二,讲好档案故事以引领思政,活化课堂内容。红色档案通常具有政治性与严肃性。档案故事作为档案原件的叙事产物,可避免原生档案的生硬、刻板、难懂。讲好红色档案故事,一方面,可通过本体、关联数据、知识图谱等信息组织技术,将红色档案细粒度描述与关联,全面呈现红色档案的历史信息和主题知识,确保所讲述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内容的准确性,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另一方面,可结合社会热点与时代主题,将红色档案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总结历史经验,明确前进方向。例如,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的百集节目《旗帜•中国青年说》,立足于讲故事、说道理,深入挖掘党史故事背后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与追求,叙事视角从古到今,从革命历史讲至当今的美好生活,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革命基因、践行党的初心使命[34]。

  第三,创新档案叙事以讲好理论,升华课堂体验。故事是理论的载体和具体体现,理论是故事的内在框架,课堂上的理论运用为故事提供了深度和广度。一方面,档案学教师要掌握诸如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研究路径与方法变迁、数字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数字叙事相关理论等,将数字叙事全程引入档案学课堂,提升叙事的深度。另一方面,引导档案学学生学习掌握档案叙事从档案原件到数字资源再到档案故事的全流程,鼓励学生创造红色档案数字叙事作品,将数字叙事全程从课堂内传播至课堂外,提升叙事的广度,这也是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完美契合和更高境界。

  3.3 构建课程思政理论,走进人心

  《指导纲要》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等,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对于“三位一体”理论而言,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思政相关理论为依据,以红色档案为资源基础,以数字叙事为教学手段,全流程、多形式、全方位地打造“数字叙事+红色档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第一,实现红色档案数字叙事在课程思政中的全流程教学,稳住学生的求实之心。课前,基于红色档案主题教育素材库,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采集、存贮、分析、梳理红色档案资源,为红色档案资源的筹备、教学主题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等赋能。课中,将红色档案数字叙事嵌入教学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引入红色档案原件与故事,采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叙事手法,确立课程的核心目标,引领课堂;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全程引入数字叙事。改变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与项目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数字叙事流程,以实践形式助推知识与技能学习成果转化。课后,定期开展评价工作,寻找“三位一体”理论的优化方向。同时,依托评价工作,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教学评估结果与学生学习需求进行知识补充,实现精准化施教。

  第二,打造数字叙事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过程中的多样化运用,满足学生的求知之心。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应融入现有红色档案数字叙事的成果,增强课堂感染力。网络教学通过结合网络新媒体与教学平台,利用其交互性特点,实现学习过程的互动化。同时,红色档案数字资源数据库、虚拟数字展厅可为学生提供知识扩展的平台。实践教学可通过搭建数字平台,为学生提供数字叙事工具,如视频编辑工具、图像模型等,学生可通过数字平台进行红色故事的创作、讲述和传播,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扩大红色档案课程思政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第三,凸显红色档案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地位,形成长效机制,激发学生的求新之心。在红色档案资源整合的背景下,档案部门、高校及相关机构可将红色档案资源分类分层,主动向课程思政平台与数据库主动推送,并发挥其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阶段以及不同教学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推广和运用红色档案微视频、红色档案虚拟数字展厅、红色档案互动数字叙事游戏等红色档案数字叙事成果,加大红色档案数字叙事实践教学的力度,以新技术、新方法赋能红色档案新呈现,激发师生运用红色档案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此外,馆校、校际、校地各方可以共同参与到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来,建设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共同体,充分挖掘数字叙事的潜力,尝试不同的叙事形式,以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4-0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2020-06-20)[2024-07-15].https://www.saac.gov.cn/daj/falv/202006/79ca4f151fde470c996bec0d50601505.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1-06-09)[2024-02-03].https://www.saac.gov.cn/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

  [4]倪丽娟.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公民国家记忆培育[J].档案学研究,2022(4):10-16.

  [5]朱琳,闫静.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红色档案叙事研究:以百集微纪录《红色档案》为例[J].山西档案,2022(3):68-75.

  [6]穆向阳,徐文哲.LAM数字叙事基础理论框架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3):23-29.

  [7]周琼,蔡迎春,欧阳剑.数字人文教育中的数字叙事教学[J].图书馆论坛,2022,42(11):132-140.

  [8]曹银忠,闫兴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内涵、生成与优化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3(10):18-24.

  [9]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渡江精神 做时代先锋|南京大学信管学院师生走进渡江胜利纪念馆 回顾革命征程 寻访红色印记[EB/OL].(2022-06-20)[2024-08-10].https://im.nju.edu.cn/c8/4b/c26270a575563/page.htm.

  [10]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红色档案传承百年光辉历程”:教工二支部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学习和民主生活会[EB/OL].(2021-06-06)[2024-09-14].https://ggglxy.scu.edu.cn/info/1091/3556.htm.

  [1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纪实[EB/OL].(2021-04-02)[2024-07-25].https://news.ruc.edu.cn/news/special/zxwyjj/54428.html.

  [12]迪昕.基于红色档案资源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2(3):76-80,27.

  [13]王震.数字人文方法驱动红色档案打造课程思政2.0版的实现路径研究[J].档案管理,2022(5):94-95.

  [14]朱兰兰,王烁.档案思政微课的设计与实现:以“科技档案管理学”为例[J].浙江档案,2021(9):32-33,36.

  [15]申晓晶,丁丹.基于视听传达理论的红色档案叙事活化思政课程探索[J].档案管理,2023(1):88-89.

  [16]赵雪芹,胡慧慧,李天娥.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内涵、问题与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2(7):37-40.

  [17]陈永生,任珊珊,史林玉.新文科视域下档案学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构想与实践探索[J].档案学刊,2023(6):89-97.

  [18]魏楠,朱兰兰.“互联网+”环境下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有效沟通[J].浙江档案,2022(3):58-61.

  [19]李星玥,张斌.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的基本模式与建设策略[J].档案学通讯,2023(2):25-30.

  [20]马捷,赵天缘,田园,等.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吉林大学图情档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11-21.

  [21]黄霄羽,靳文君.档案思政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动因阐释与实践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4):15-27.

  [22]董颖.红色档案在思想政治引领上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J].浙江档案,2022(3):14-16.

  [23]石莹.面向红色教育的区域性特色专题档案开发研究[J].山西档案,2024(3):58-61.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山东临沂将革命传统教育体系化、课程化、活动化:弘扬沂蒙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EB/OL].(2021-05-08)[2024-05-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5/t20210508_530262.html?authkey=boxdr3.

  [25]数字罗塞塔计划.AIGC赋能红色档案微视频制作实践[EB/OL].(2024-09-09)[2024-09-16].https://mp.weixin.qq.com/s/hALfH3UW8PLXK1VV9mV2Eg.

  [26]龙家庆.基于数字叙事理论的红色档案开发策略研究[J].档案管理,2023(4):66-68,72.

  [27]申晓晶,丁丹.基于视听传达理论的红色档案叙事活化思政课程探索[J].档案管理,2023(1):88-89.

  [28]孙大东,白路浩.心流理论视域下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的向度与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2(1):15-22.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EB/OL].(2021-03-15)[2024-09-17].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103/d4286ba866f64fecb6ac0cd7d5fc9f0c.shtml.

  [30]顾小立,王思远.让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浙江推进红色档案进高校[J].浙江档案,2021(9):5.

  [3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喜报|抗战馆“云讲解”荣获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EB/OL].(2021-11-09)[2024-09-09].https://mp.weixin.qq.com/s/IBn_iyOhx5_wVxJfV-rVNQ.

  [32]朱芳芳,朱珠.赋能高校思政: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新方向探讨[J].档案与建设,2023(11):63-65.

  [3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百名大学生讲述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旗帜·中国青年说》亮相荧屏[EB/OL].(2021-06-15)[2024-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6/t20210615_538048.html.

  【基金项目】2023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新技术·新模式:基于湖南红色资源的档案学课程思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JGSZ066)。

  【作者简介】王运彬(1982—),男,汉族,湖北宜昌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宾典(2001—),女,汉族,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红色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