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红色档案育人价值 推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4-01-23 08:43:45被阅览数:35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曾祥明  朱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023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谋划推进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档案强国。红色档案的开发运用是建设档案强国和推进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和关键所在。深度探索档案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双融双促,实现红色档案与思政教育的互联互通,对于践行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发挥红色档案的铸魂育人价值,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构建“大思政”一体化体系,积极用红色档案开展思政教育,从挖掘育人资源、打造育人品牌、健全育人机制、拓展育人载体等方面形成红色档案育人场域,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培育出更多“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

  挖掘红色资源,推进教学化开发

  学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档案馆等多部门协作挖掘校史档案中的红色育人资源,促使广大学生在感悟国家发展、社会变迁、学校进步和学科建设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自信自立。

  1.档案工作者与思政课教师联动,推动红色档案融入思政课程体系

  学校自1909年建校以来,始终不忘初心、开采光明,在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红色史料。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学校档案馆积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档案工作,推进学校档案工作者与思政教师深度联动。一方面,学校档案馆对校史档案中的红色人物事迹、学校学科发展的时代贡献等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协同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化开发设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思政课教师深入调查研究学校办学历史,并进行育人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校党政办、党委宣传部等部门开展的“重走矿大路,再忆三汇坝”校史主题展览活动,生动展现了三汇坝办学时期矿大人迎难而上的精神面貌,吸引了广大师生驻足观展,共同追忆矿大历史,感悟矿大精神。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下,学校档案馆还联合多个理工科学院开展“校史第一课”宣讲活动,与思政课教师一起联学联动,共同梳理各学院学科发展史,将校史红色档案融入各学科知识体系,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2.红色档案编研与思政教育结合,形成校本红色教育读物

  高校档案馆是高校档案资源的聚集地,记录着党领导高校办学的光辉历程,其馆藏的红色档案是直接的、亲切的、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学校档案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合作,将对学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党史人物事迹挖掘整理后,推出《校史里的党史》系列文章,思政教师将校史红色人物魏明、何杰、陈一凡等人的先进事迹纳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题教学中。与煤矿史学专家建立联系,挖掘行业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红色档案,实现红色档案资源的教学化话语转换,凝练总结出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育人素材,推出具有广泛度和纵深性的教育读物,使之成为引领学生感悟红色文化、塑造红色精神的重要教材。同时,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档案馆以学校学科建设和重大事件为主线,编撰了《寻访·记忆—口述学科史》《寻访·记忆——口述校史》等系列校本红色教育读物,使广大师生对学校和我国煤炭工业筚路蓝缕的建设史、奋斗史有了更加直观的体悟。

  打造育人品牌,推进社会化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为此,学校积极推动用好红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悉心打造“红色档案进课堂”育人品牌。

  1.发挥首都红色资源优势,开展现场教学

  北京地区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展馆众多,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开展校馆交流合作,推进首都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创新训练等方面的融入贯通,形成校内外联动的大思政格局。学校档案工作者、思政课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以红色资源传播为研究主题,到首都各地红色遗址纪念馆开展实践;思政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北京高校师生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双百行动计划”,前往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党史馆学习调研。考虑到红色档案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学校各教学主体充分把握现场教学感染力强的特点,将课程内容与地方革命历史、红色遗址、红色人物等资源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且契合教学内容的现场教学素材,并生动地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

  2.立足行业历史,开展专题研学

  学校的办学历程与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大思政”体系需要挖掘与学校办学和行业发展相关联的红色档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以学校矿业文明研究中心为平台,对中国近代以来的煤炭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梳理,通过研究煤矿工人运动深化党史研究,并将其运用到思政课的教学当中,形成可亲可感的育人素材;另一方面,学校档案馆积极开展馆际交流,探索思政教育视角下校史文化和红色档案的开发路径,并基于校史红色档案开发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将校史文创产品带进课堂、讲座和学生活动中,发挥行业革命历史在学生的情感影响与精神塑造中的突出优势,形成文化的感染与实物的佐证,通过红色精神感召为学生铸魂、为党育人。

  健全教学机制,推进制度化建设

  高校是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提升档案智力支撑能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学校重点探索并健全了红色档案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机制。

  1.加强规划设计,构建红色教育生态

  学校档案馆、学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院系结合本校“大思政”教育教学情况,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红色教育生态。一方面,学校档案工作主动融入思政教育,做好红色档案的管理利用,发挥好红色档案辅助教学、服务教学、支撑教学的作用,真正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使红色档案育人价值融汇在思政教学的各环节中;另一方面,学校教务部门深入结合本校教学工作、校史文化、师资力量、学生特点等情况,联合学校档案馆、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院系,协作挖掘学校办学历程中的红色档案,制定符合教学场景的教学大纲,使红色档案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都注重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互通互联,从源头实现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2.强化导学结合,提升教师运用红色资源的能力

  教师身处教育一线,是落实红色档案育人功能的关键。首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红色档案的特性,加强对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档案的学习和了解,切实保证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档案的有效融入。学校档案馆基于校史红色档案资源,组织教师参与红色档案融入课堂教学和思政工作的学习培训,开展红色档案教学化开发运用的相关研讨、论坛等交流活动,强化教师主动运用红色资源的意识,身体力行做到真信真用。同时安排档案工作者与思政教师实现双向培养,既提升了档案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提升了思政教师红色档案教学素材的融入能力。其次,评估思政教师对于红色档案课堂融入的内容、方式与成效,及时验收教学成果,群策群力共同提升红色档案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质量和育人价值,激励教师在思政课的讲授中以红色档案为史料支撑,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证。

  拓展育人载体,推进立体化育人

  红色档案作为具有存史育人作用的原始记录,原件重要且唯一,在思政教学中运用红色档案,需要对其进行多元化开发,以不同形式的载体进行教学呈现。

  1.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创新红色育人方式

  要实现红色档案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以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来创新融入方式极具必要性与重要性。学校档案馆充分发挥馆藏档案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校史档案研究的专业优势,主动协同思政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尝试,采用创意实践、互动教学等教学形式,建立红色档案专题思政教学的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校史红色档案进行创意开发与运用,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对学校档案中具有标志性的校史建筑物图像进行开发利用,建设校史文化广场。既立足课堂又跳出课堂,学校档案馆牵头或协作开展校史红色档案专题宣讲会、知识竞赛、文创设计比赛等活动,营造益于传承红色基因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红色档案专题思政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学校档案馆指导学生社团“校史文化社”对校史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创意化开发与传播。

  2.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线上教学载体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档案文化传播利用逐步走向多元叙事和场景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可拓展思政教育中红色档案融入教学的多元载体。近年来,学校一方面利用自有网络平台开设校史红色档案线上展览,在学校档案馆官网上运用红色声像档案开设“矿大史简”“校史长廊”“专题展览”等栏目讲述矿大故事,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立“网上校史”栏目发布红色校史人物事迹和行业革命历史。通过建设宣传矩阵,推送具有育人价值的红色档案系列文章,持续提升红色档案在学生中的“曝光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红色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与开发工作。学校档案馆思政课兼职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持续推进馆藏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形成校史红色档案网络资源库,并依托数字化红色档案开发了一系列受学生喜爱的校史红色文化创意产品,也便于校史红色档案在思政课堂中的展示与应用,实现红色档案在思政教学方面的全方位、立体化覆盖。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