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新华社红色血脉 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

发布时间:2024-01-23 08:34:03被阅览数:451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闫晓创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这是对档案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华社将档案事业发展纳入全社发展规划中,确保“十四五”时期新华社档案工作发展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7月,新华社党组会议审议通过《新华社赓续红色血脉方案》,方案要求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红色历史、并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不断从红色历史中汲取营养,真正让全社红色资源活起来、用起来。

  自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以来,新华社90多年来栉风沐雨,紧紧跟随党中央,为党而歌,与人民同行,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红色资源。其中就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为新华社审阅、修改的大量稿件。此外,还有大量的实物档案,如白求恩使用过的相机、延安时期的手摇发电机等。这些红色档案历经近百年的传承,蕴含着独特的红色基因、红色气质,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沃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新华档案人的目标定位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也是新华人最鲜亮的底色。新时代实现档案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就应聚焦红色档案,深入研究、深度开发,不断用好红色资源。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档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光辉伟大的使命担当。

  做红色历史的守护者。作为一个从诞生之日起就紧紧跟在党中央身边的新闻机构,一代代新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展现了新华社90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最直接守护者,新华档案人能近距离接触这些弥足珍贵的红色档案,看见历史最本真的模样,深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新华人开创伟业的壮阔历史。“先天的优势”要求新华档案人必须不坠先辈之志,做好红色资源的守护者。

  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档案是历史的见证者。新华社的红色基因浓缩成了“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传承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传承一代代优秀新华人、150多名新华英烈以热血履行神圣职责、用生命践行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传承勿忘人民的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代新华人不停地走向基层、深入群众,反映民生多艰。传承实事求是的红色基因,实事求是成为新华人90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不变追求。新华社历史陈列馆手书浮雕墙上,一幅“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毛主席亲笔手书复刻件总能吸引来访者驻足。传承开拓创新的红色基因,新华社从建社之初的简陋电台到近年来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推出的两大融合平台、媒体大脑、AI主播等始终站在媒体创新的前沿。

  做红色资源的开发者。新华社历任社领导都高度重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近年来,新华社档案部门通过社史馆展览、档案编研、制作纪录片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助力党史学习教育等。

  做红色资源的赋能者。技术赋能为档案管理带来了变革性影响,新华档案人以服务全社主体业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逐步建立以电子档案为主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归档工作、查阅利用实现在线办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智能化档案库房建设。通过数字化赋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改进档案服务体验。

  新华社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新华社党组历来高度重视档案工作。近年来,全社数字档案室建设、档案智能化库房改造、社史馆展陈更新等重要项目先后顺利开展,尤其是社史馆作为新华社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展示窗口,积极服务于党史学习教育和社内外党建活动等,受到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始终坚守政治站位。一代代新华档案人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深刻把握档案工作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找准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社领导多次到档案处视察指导工作,专门召开档案工作座谈会,多次对档案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新华档案人对全社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进行部署,梳理全社历史上的各地旧址,统筹开展社史教育基地建设及资金接入、建后运维、开发利用等工作。加强全社职工理想信念教育,持续开展社史学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不断完善组织机制。为做好红色资源的挖掘工作,社史馆在办公厅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5个红色档案挖掘课题小组,厅务会成员牵头,厅内其他处室青年同志参与,推动了青年同志传承红色基因,做到学史力行;组建了义务、专业两支青年讲解员队伍并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推动青年同志讲好新华故事,认真学习党史社史,知史爱社、知史爱党。

  积极融入主责主业。利用红色档案资源,积极服务全社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大档案观,利用档案史料,完成了“新华社发展历程铸铜雕塑”和“新华社国内外分布大屏”的设计、制作、安装等工作,雕塑和大屏安置于新华社新闻大厦,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和新华社社史教育的生动素材。2021年,结合“四史”教育,挖掘档案资料开设“新华社历史上的今天”专题,发布50余篇文章。在供社领导参阅的《每日参考》中开辟社史参考栏目,持续提供利用有参考价值的档案史料编研相关内容,得到社领导多次批示。

  深度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着力开发档案特色品牌,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开发档案资源,让档案中的历史更加鲜活生动、真实可感,进而更好发挥档案在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让党史深入人心。开展社史馆馆藏珍贵红色档案的专项数字化工作。2021年,将馆藏中央领导同志的审批稿件共7000余件进行了数字化扫描,为深度开发、全方位利用做好资源支撑。打造精品展陈。在新华社建社80周年时,新华社历史陈列馆建成开馆,并在建社85周年和90周年时两次重新布展,用好用活档案资源和红色资源,充分展示党的百年光辉历史和新华社发挥“喉舌耳目”智库职责的历史进程。开发编研如《红色中华》报珍藏版、毛泽东题词“多想”、《习仲勋与新华社》档案珍藏册等,将其作为新华社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礼品。创新红色档案呈现形式,开展档案资源的影像形态传播。在新华社建社90周年之际,推出了献礼新华社建社90周年特别纪录片《烽火中的新华社》,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这部体现新华特色、彰显新华精神的特别节目是首部反映新华社烽火岁月的融媒体纪录片,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新华社的辉煌历程和初心使命。

  新时代推动红色档案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档案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需要进一步认清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肩负的职责使命,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华档案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致新华社成立90周年贺信要求,紧紧围绕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奋斗目标,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时时在状态”的精气神做好档案工作,更好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职责作用。

  建立协调机制,鼓励多方共建共享。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要坚持全局思维,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可在国家层面或各省市层面,由相应的档案部门牵头,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博物馆及第三方独立机构等成立全国性(或地方性)的红色档案资源联盟组织,协调全国(或区域内)红色档案资源顶层设计、权责分配、开放获取等方面的问题,更好统筹、指导红色档案资源的建设、开发利用。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形成规模集聚效应。通过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不断将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同时放大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近年来,新华社利用总社大院红色资源集聚的优势打造的社史馆,成为全社干部职工的党员活动站和党性教育基地。同时,充分利用遍布全国多地的红色历史旧址,协同开发,在这种集聚效应下,新华社红色旧址的宣传教育、精神引领功能也不断溢出,成为学习党史、进行党性教育等的重要基地。

  强化技术支撑,不断赋能红色资源开发。红色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内容为本,技术引领,通过技术手段不断赋能红色资源开发,推进红色文化研究,在更好地保护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红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广泛传播。新华社利用江西瑞金旧址建设“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云展馆”,按照“红中社旧址+融媒技术”的定位,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对旧址进行全景建模、展品数字化,打造了数字版新华社“红色云展厅”。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红色知识丰富、专兼职合理配比的专业人才队伍。在红色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展陈设计、展陈讲解、新媒体传播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近年来,新华社组建了多层次、多语种的义务讲解员队伍,已经累计接待3.5万余人次,成为新华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保障红色资源资金投入,纳入事业发展规划。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作用,必须要有相应的经费保障。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如在展陈方面,在常规性展览的基础上,加入AR、VR、MR等新技术和多媒体展现形式,推进展陈升级。新华社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全社发展规划,还专门制定了《新华社赓续红色血脉方案》,每年都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保障红色资源的开发力度。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档案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不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不懈奋斗,努力开创新时代档案工作新局面。

  作者单位:新华社办公厅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