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08:19:17被阅览数:278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董洪哲
摘要:数据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它不仅可以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塑造新质生产力,还能与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引发生产力的跃迁,进而间接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此背景下,培育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抓手和现实路径。引入服务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厘清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的参与主体、价值创造模式及外部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该系统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各方交互协作,促进了档案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互动融合,为构建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体系、优化市场服务水平提供了行动指南,使档案数据要素更加精准地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新发展动能、驱动新经济变革。
关键词: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新质生产力;档案数据要素;数据要素
我国政府对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持续加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2020年,《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任务;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了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及市场建设的框架和任务;2023年,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然而,我国档案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配置、定价、交易等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市场发展滞后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制约了档案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1]。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是一个多维度的生态系统,其成熟和发展依赖于经济、技术、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协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深入剖析并优化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于提升数据资源的配置效率、激发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以及加速数字经济的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拓展了服务生态系统的应用范围,通过厘清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的主体构成、价值创造模式和外部环境等要素,剖析了市场运行内在机理,并构建了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通过阐述档案数据要素市场内在机理与构建服务生态系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企业如何通过档案数据要素市场加速技术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行动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 相关概念
1.1 档案数据要素与数据要素市场
在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展现出双重性与双向性的特征[2]。档案数据要素是指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效益的档案数据资源,档案数据所具有的生产要素属性,具有边际成本低、循环复用高、流通传递快、黏合关联强、价值潜能大等特质[3]。一方面,数据要素作为催化剂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通过算力和算法等技术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以数据产品形式通过市场交换,促进价值的实现[4]。因此,档案数据要素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数据要素不仅具有资源属性,还具备非竞争性、非均质性等经济属性[5]。这些独特属性直接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与新质生产力所追求的高效能目标高度契合。同时,档案数据要素能够深化与传统生产要素的融合,有助于激发生产要素的聚变和裂变效应,进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新的动能。数据要素通过数据供给、数据交换和数据交易三个关键环节实现流通,并逐渐催生出数据要素市场[6]。市场作为促进数据资源流通利用和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关键路径和载体,其本质在于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7]。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正是数据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数据要素市场,其核心都在于促进数据资源的有效流通和价值转化。
1.2 服务生态系统
在传统工业时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价值嵌入产品中,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的转移和增值。随着信息革命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和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球经济正逐步迈向服务经济时代。为重新定义经济交换的基本性质,VARGO et al[8]提出了服务主导逻辑(Service-Dominant Logic,SDL),主张服务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并强调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价值。随后,MAGLIO et al[9]进一步提出了服务系统的概念,强调了服务的系统性作用。他们认为,个人、组织和技术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整合,能够共同创造价值,从而实现服务系统的目标和价值主张。价值创造是一个涉及多方参与者的动态互动过程。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和服务系统的理念,VARGO et al[10-11]进一步延伸并提出了服务生态系统的概念。他们认为,服务生态系统是一个由松散耦合的参与者通过制度和价值共创机制连接而成的自我调节、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一观念推动了服务研究从关注“二元互动”的顾客体验服务主导逻辑理念向“多主体网络协同互动”的服务生态系统转变。CHANDLER et al[12]将服务生态系统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微观层揭示了企业和顾客之间的二元互动关系;中观层在二元互动的基础上引入了中介参与者,关注如何通过参与者网络实现价值共创;宏观层则关注整个松散互动的服务生态系统,包括系统内部结构、动态变化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框架的划分不仅有助于揭示服务生态系统内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而且能够阐释这些互动是如何实现价值共创的。
2 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要素分析
在服务生态系统中,参与者是系统的基本行动单元和核心构成要素。这些参与者通过积极的交互与协作,开展资源整合与服务交换活动,从而实现价值共创。同时,服务生态系统的每个层次都受到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进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活动的有序进行。基于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本文通过梳理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的参与者、价值创造模式和外部影响因素,旨在更全面地理解市场运行的内在机理,并据此构建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
2.1 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参与者
在服务生态系统中,参与者不仅是系统的行为主体,也是其关键的构成要素[13]。同样,共同参与主体是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前提[14],它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通过互动和协作,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共同构成了维持系统运转的重要基础[15]。在构建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之前,对系统内部的参与者进行细致的梳理至关重要,需要明确各参与者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模式。档案数据供应方、档案数据消费方、档案数据服务商、数据交易中心、政府部门等参与主体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三个层级结构,共同促进档案数据要素的流通交易与价值分配,如图1所示。
图1 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参与者角色与转化路径
2.2 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创造
在服务生态系统中,价值创造是各参与主体交互协作的动力源泉,也是系统协调运转的最终目的[8]。从经济规律的角度来看,价值增值是要素市场运作的必然结果,直接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及生产要素稀缺性[16]。因此,在深入分析系统内各参与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并阐述了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的价值创造机制。
档案数据供应方通过数据服务商提升档案数据资源的质量与安全性,向交易中心提供优质的数据资产,以此激活市场并吸引更多消费者合作,从而促进数据的流通与交易,实现经济价值。在此过程中,档案数据不仅支持内部业务系统的数字化转型,还通过外部交易实现了数据价值的显性化并创造了收入。档案数据消费方通常委托数据交易中心发布众包任务,以寻找符合其需求的档案数据产品,并与供应方进行交易。获得数据使用权和二次流转权后,他们可通过档案数据服务商接入算力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将档案数据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交易中心作为供应方和消费方之间的桥梁,整合了数据服务商的服务,促进了供需双方的高效配置。一方面,交易中心向供应方和消费方收取交易服务费和增值服务费;另一方面,也向数据服务商收取会员费和服务费。数据服务商协助供应方加强数据治理,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具备交易价值的档案数据产品,并与交易中心紧密合作,提供合规评估、定价咨询、交易结算等全方位服务,推动数据的流通和应用。政府部门作为价值外溢的受益者,既要通过监管防止市场垄断和失灵,确保档案数据要素的有效流通和合理定价,避免社会净损失,又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赋能,如图2所示。
图2 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创造
在完成档案数据资源整合和服务交换后,档案数据要素市场中的各参与主体均可从中获益,形成了多维度的价值共创模式。档案数据供应方在数据服务商的支持下开发出更多优质的数据资产,并通过交易中心与消费方对接和交易;档案数据消费方在获得数据授权后,利用这些资源支撑业务决策、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交易中心从供应方引入数据资源,并与数据服务商共同推动产品的持续更新,以满足消费方的多样化需求;政府部门则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督,推动市场运行和数据要素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3 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外部因素
作为规范、法律、规则、流程等一系列形式的集合体,制度被视为一种结构性力量,是确保服务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素之一[12,17]。为构建有序、可持续的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需要厘清外部制度体系和社会支撑要素。从本质上讲,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是一种复杂的经济行为。而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理论框架所涵盖的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维度,既是这种复杂经济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其相互作用又会影响整个复杂系统的发展[18]。因此,本文基于档案数据要素市场价值创造的特征,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维度出发进行制度机制的构建。
在组织层面,参与主体间的信任是交易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交易相关配套制度是交易顺利进行的关键,而对交易秩序的维护则是保障数据交易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这三者共同形成了组织运行的三大核心机制:信任机制、交易机制、治理机制[19]。
首先,信任是双方交易的前提,涉及对交易对象及档案数据的信任。明确档案数据权利配置是构建信任体系的基石。数据确权是维护主体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需要明确权利主体及其具体权利内容。确立档案数据财产权能提升交易信心,激励主体将档案数据投入市场流通。鉴于数据的虚拟性、易复制性和共享性,传统物权中的排他性所有权难以适用于数据。因此,需要跳出传统所有权理论的框架,强调档案数据的使用权,并探索产权分置。从数据获取、加工到产品形成阶段,应分别界定持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形成包含这三权的分置制度。数据确权的实现依赖于档案数据的分级分类管理,应依据数据生成来源制定不同的确权规范和授权规则,以有效维护参与主体的权益。同时,根据数据类别和级别制定产权保护措施,降低协商和监管成本。此外,档案数据产权分置需以数据要素登记制度为支撑,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数据资产登记体系,确保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明确登记目的、功能、主体及各方权利义务,确保权属关系清晰,从而使交易主体敢于参与档案数据流通,促进更多企业和机构参与档案数据交易。
其次,交易制度是档案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涉及价值评估、定价和收益分配等核心环节。围绕数据交易机构和产业链,应创新流通交易模式,建立基于标准通信结构的“档案数据空间”,并利用“数据链主”促进上下游数据流通。档案数据要素的价值评估是交易的关键环节,包括成本评估、收益分析、市场价值评估和风险评估。其中,成本评估主要关注档案数据的产生和维护成本,通过重置成本减去贬值来确定其价值;收益分析依赖于市场对档案数据的应用价值和质量的判断;市场价值评估可通过分析相似交易案例进行估算;而风险评估则需考虑法律约束和收益分配的不确定性。档案数据要素的定价是实现数据交易和高效配置的关键。为准确反映档案数据的成本、质量和潜在价值,应建立完善的市场定价体系,包括静态定价策略(如固定定价、差别定价和拉姆齐价格)和动态定价策略(如自动计价、协商定价和拍卖式定价),以适应市场供需的变化,形成灵活高效的定价机制。收益分配则是保障交易各方权益的重要手段。由于数据资产权益主体复杂,因此收益分配机制应遵循公平原则。在初次分配阶段,应按“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保护各参与方。在二次、三次分配阶段,应通过法律和政策关注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防范市场垄断和失灵风险。
再次,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的治理是确保交易秩序和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机制。治理需将档案数据安全合规作为基本前提,通过完善标准和加强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确保档案数据从采集、处理、交易、共享均安全可靠,同时兼顾效率与创新。这要求明确各方的安全责任,并依法确保其履行。同时,应采纳“宽进严管”的治理原则,加强对档案数据供应链的安全保障,实施一体化的安全监管。此外,还应建立健全风险威胁监测预警机制,以及时识别和响应潜在的安全威胁,从而预防档案数据泄露和滥用等事件的发生。加强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同样重要,应通过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在信用评价方面互通互认,尤其对严重违法行为进行记录,构建基于信用的市场环境,以增强参与主体的信任度和市场透明度。
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既需要组织制度的支持,也需要整体环境的优化。首先,政府可以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档案数据分析、挖掘和治理等关键技术领域创新,促进新技术的孵化和成熟。此外,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如所得税减免或退税),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能够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形成档案数据产业集群。其次,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档案数据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应合作建立数据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中心,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并举办相关竞赛,以激发人才的创新和创业活力。建立联盟和专家委员会,促进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探讨档案数据要素的相关议题,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联盟的深度合作有助于构建市场服务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与共赢,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场景,而专家委员会则为市场问题提供研究和解决方案,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与传统生产要素(如土地和劳动力)相比,档案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这凸显了技术自主创新在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构建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首先,创新档案数据要素流通技术是必要路径,包括推动数据元件技术、空间技术、标识技术、隐私保护技术、合约技术和溯源技术的研发,以及深化区块链等技术在档案数据资源开发、产品研制和资产登记中的应用。这些技术创新将构建可信的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体系,实现档案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和“可见不可取”,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促进其流通。其次,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还依赖网络、算力、流通和安全等基础设施。应推动数据中心直连网络建设,实现算力资源的高效调度,并利用新型电力系统模式提升绿电使用率,以支持算力经济的绿色发展。同时,通过“东数西算”工程合理引导算力资源的空间再配置,建设统一监测调度平台,汇聚多元算力资源。通过对异构软硬件的适配与整合,实现资源的实时感知、供需匹配和弹性调度,为市场、政府和企业提供高效、可靠的算力服务,推动档案数据要素的高效流转和共享,为市场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 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构建
在系统梳理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的参与主体、价值创造模式和外部因素等关键要素的基础上,文章综合构建了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该系统由微观、中观、宏观三层互动层次以及组织、技术、环境等要素构成,涉及一系列交易标的和市场产业链,涵盖了市场化配置和社会生产的整个过程。它全方位展现了各参与主体在系统内如何以档案数据要素交易流通为手段,彼此进行服务交换,从而实现档案数据要素价值的创造,并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如图 3 所示。
图3 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
在微观互动层面,档案数据供应方和档案数据消费方之间的直接交互,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即场外交易或“点对点”交易。这种交易模式允许双方通过协商直接达成交易,无需依赖中心化的交易平台或市场。虽然这种方式提升了交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存在透明度和标准化程度不足、缺乏统一监管和法律保护、信用风险和违约风险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中观层面的数据交易中心及档案数据服务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数据交易中心作为供需双方互动的中心枢纽,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包括档案数据工具、档案数据能力、算法工具、数据资源等交易标的,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档案数据资源和需求匹配服务。同时,高效的匹配机制,帮助档案数据供应方和消费方实现精准对接,提高了交易效率。档案数据服务商则不断挖掘档案数据要素价值,创新档案数据应用场景,在档案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流通和生态保障等环节形成市场产业链,推动整个档案数据经济的发展。在宏观层面,政府部门也被纳入服务生态系统交互网络中,为数据交易中心和档案数据服务商提供财政支持、政策监管和指导,成为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活动的促进者。
为确保档案数据要素交易流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技术支撑、组织制度和外部环境构成了支撑整个服务生态系统平稳运行的三大支柱。首先,技术支撑是运行基础,涉及建立完善的数据基础设施和算力资源管理平台。通过直连网络、“东数西算”工程等优化算力资源配置,促进数据要素的高效流转和共享,为服务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同时,推动包括数据元件技术、空间技术、隐私技术、合约技术、溯源技术等在内的新兴技术研发,并深化区块链等技术在数据资源开发、产品研制、资产登记等环节的应用,旨在构建一个可信的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实现档案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和“可见不可取”。其次,组织制度是运行关键。一方面,通过明确权利主体和内容,档案数据确权增强了交易的信心,提升了市场的流通性。依托于数据要素登记制度,探索产权分置以及档案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确保权益主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考虑成本、收益、市场价值和风险等因素,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对档案数据价值进行评估和定价。同时,在初次、二次和三次收益分配中,遵循公平原则,保护参与方权益,维护服务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再次,外部环境为服务生态系统的顺畅运作提供了保障。政府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激发技术创新和企业集聚效应,促成产业集群的形成。跨部门的合作加大了数据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了市场的竞争力。金融服务的完善,特别是数据质押、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举措的实施,为企业和投资者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促进了产业与金融的良性互动。通过建立联盟和专家委员会,促进各方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市场服务生态系统并打造行业应用场景,为数字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随着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的日益成熟,档案数据要素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展现出强大的乘数效应,对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产生了促进作用。在生产阶段,档案数据要素通过激发设计研发的创新潜力和优化生产制造的协同流程,引领生产方式的创新与提质升级。在分配环节,档案数据要素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了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并反作用于数据要素投入,为各主体创造了更多价值共享的可能性,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在流通环节,档案数据的应用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资源整合提升了物流配送的效率,增强了供应链内各环节主体的协同作用,从而加强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整体响应能力。在消费环节,档案数据要素能够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通过创新消费模式和场景,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需求。这一系列过程不仅体现了档案数据要素在促进经济效率和创新方面的关键作用,也揭示了档案数据要素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不断增强的战略价值。
在档案数据要素市场服务生态系统中,档案数据要素作用目标集中体现在对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革新与提升上,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档案数据要素的赋能效应贯穿于社会生产的整个链条中,通过“数据化之手”有效地优化了生产要素的比例及其配置方式,引发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促进了与档案数据密切相关的新型生产资料的生成。同时,档案数据要素作为一种生产资源,不仅成为新质劳动对象的一部分,而且还可以与传统生产要素融合,推进传统要素的数字化转型,使传统劳动对象能够突破物质实体属性,演化为包含自然物、人造物和数字虚拟组件的综合体,孕育出新质劳动对象。此外,档案数据要素与数字智能技术的结合,打破了人类固有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劳动者对档案数据的认知和数字化技能的提升。档案数据要素的广泛运用,使得生产力要素的主体超越了传统的“人”的界限,实现了对传统机械为主的生产工具的颠覆性革命,涌现出数字人和人机协作等新型劳动力形态,这不仅显著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也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4 结语
在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背景下,培育档案数据要素市场被视为推动行业创新和数字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数据要素的有效配置需要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的有机结合,构建互补的两级市场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应促进档案数据与社会数据的深度融合,以提升整体数据供应能力;另一方面,应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数据要素的高效流动和有效利用。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档案数据要素市场,可以创新运营模式、疏通流通渠道,并实施必要的监管措施。同时,以市场竞争为核心的档案数据要素市场应充分发挥价格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多元化数据流通生态系统的发展,包括数据交易平台、投资者、经纪人和数据服务提供商等,从而优化数据资源配置,推动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未来,应结合不同行业特征和地方实际情况,推进这一理论框架的应用与完善,进一步强化档案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中的倍增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李承怡.数据要素市场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J].财政科学,2022(8):22-29.
[2]金波,杨鹏,刘娟娟.档案数据要素价值内涵要义与生成机理[J/OL].档案学通讯:1-17[2024-05-31].https://doi.org/10.16113/j.cnki.daxtx.20240530.001.
[3]杨鹏,金波.档案数据要素论:资源要素化与要素价值化[J/OL].情报科学:1-20[2024-10-11].https://link.cnki.net/urlid/22.1264.G2.20241010.1937.024.
[4]欧阳日辉,龚伟.基于价值和市场评价贡献的数据要素定价机制[J].改革,2022(3):39-54.
[5] 王雪,夏义堃,裴雷.国内外数据要素市场研究进展:系统性文献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23,40(6):117-128.
[6] 赵需要,姬祥飞,侯晓丽,等.分工理论视域下数据要素流通的生发逻辑、内涵意蕴、市场路径及现实困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9):37-46.
[7]何玉长,王伟. 数据要素市场化的理论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21(4):33-44.
[8] 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1):1-17.
[9] MAGLIO P P,SPOHRER J.Fundamentals of service scie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 36(1):18-20.
[10] VARGO S L,LUSCH R F.From repeat patronage to 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ce ecosystems:a transcending conceptualization of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Market Management,2010,4(4):169-179.
[11] VARGO S L,LUSCH R F.It's all B2B and beyond:toward a systems perspective of the market[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1,40(2):181-187.
[12] CHANDLER J,VARGO S.Contextualization and value-in-context:how context frames exchange[J].Marketing Theory, 2011,11(1):35-49.
[13] PISO Z,GORALNIK L,LIBARKIN J C,et al.Types of urban agricultural stakeholder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s of governance[J].Ecology and Society,2019,24(2):1-18.
[14]尹西明,林镇阳,陈劲,等.数据要素价值化生态系统建构与市场化配置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39(22):1-8.
[15]令狐克睿,简兆权,李雷.服务生态系统:源起、核心观点和理论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5):147-158.
[16]于施洋,黄倩倩,虞洋,等.数据要素市场的价值增值研究:理论构建与实施路径[J].电子政务,2024(2):33-40.
[17] VARGO S L,LUSCH R F.Inversions of service-dominant logic[J].Marketing Theory,2014,14(3):239-248.
[18]乔晗,李卓伦,黄朝椿.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复杂经济系统管理视角的组态效应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1):38-54.
[19] 王琎.数据交易场所的机制构建与法律保障: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为中心[J].江汉论坛,2021(9):129-137.
【基金项目】国家数据局2024年研究课题“牢牢把握数据事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推动数据事业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董洪哲(1996—),男,汉族,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数据要素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