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知识管理与创新应用

发布时间:2025-01-10 08:13:05被阅览数:184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常亚辉 苏萌 周少臣

  摘要:从非结构化数据知识化处理、知识主题标引与关联映射、知识库构建与本体表示、语义检索与知识推理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个性化知识服务、智能决策支持、文化遗产传播等角度,深入阐述了档案知识的创新应用路径。最后,提出构建多方协同的产学研用联盟、健全法律标准规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多学科融合创新等促进体育赛事档案知识管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管理;知识管理;创新应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1]体育赛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档案记录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轨迹、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其档案凝结了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管理智慧和文化内涵,是宝贵的知识财富。然而,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给知识管理与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2]。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充分揭示档案的知识内容和关联,知识获取和利用效率不高,亟须创新理念、革新方法,建立适应知识管理需求的新模式。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档案知识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数据挖掘、知识图谱、本体构建、语义检索等技术引入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有助于突破档案知识获取、组织、表示、检索等环节的瓶颈,实现档案知识资源的全面汇聚、深度关联、智能化应用。深入挖掘体育赛事档案知识的巨大价值,创新开发知识服务产品,对于提高体育管理决策效率、传播体育人文精神、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1  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知识管理的方法

  1.1   非结构化数据的知识化处理

  大型体育赛事档案中存在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像、音视频等,给档案知识获取和组织带来挑战。需要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技术,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语义理解和知识抽取。例如,采用命名实体识别技术,从文本档案中自动识别出人名、地名、机构名、项目名等核心实体;利用本体构建方法,将非结构化数据中提炼出的概念、关系等进行形式化表示,并与结构化数据相链接,建立档案知识库。通过对非结构化档案数据的知识化处理,可以大幅提升档案知识获取的效率和精准度。

  1.2   知识主题标引与关联映射

  档案知识组织的核心任务是对档案的主题内容进行揭示和组配,便于用户检索与利用。传统的档案编目著录大多采用受控词表,对档案的知识主题揭示不够充分。引入知识主题标引方法,一方面可以突破受控词表的局限,更加全面、精准、深入地揭示档案的知识主题;另一方面通过分面、链接等技术,可以建立档案知识主题之间的语义关联,形成有机联通的知识网络。例如,利用主题模型算法,从大规模体育赛事档案语料中自动抽取知识主题,并形成主题词聚类;再结合领域本体和知识图谱,将主题词映射到标准化的知识概念中,并关联相应的档案实体,构建档案知识主题的关联映射网络,为用户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关联化的知识浏览与发现功能。

  1.3   知识库构建与本体表示

  当前,本体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库构建之中。本体是对特定领域知识的一种形式化描述,其提供的是一种共享词表,也就是特定领域之中那些存在着的对象类型或概念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利用本体构建档案知识库,可以将档案知识中的概念、实体、关系等以计算机可以理解和处理的方式进行抽象、定义和组织,实现档案知识的语义化表示和关联,提升档案知识管理的规范性和语义互操作性[3]。例如,针对体育赛事领域,围绕体育项目、赛事、人员、组织机构等核心概念,刻画其语义类别、层次关系、属性特征,并定义概念间的关联关系,如“运动员参赛项目”“赛事主办地”等,形成体育赛事档案知识本体;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和关联具体的档案实体,构建语义丰富、结构规范的档案知识库。

  1.4   语义检索与知识推理

  传统的档案检索大多基于关键词匹配,无法准确理解用户的检索意图和语义信息,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和准确率有限。通过引入语义检索技术,利用知识库中的本体语义和关联信息,可以更加智能、精准地理解用户的检索意图,匹配用户查询词背后的真正语义,提升档案知识发现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从“以档案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检索模式转变。例如,用户输入“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比赛档案”,传统检索可能仅返回与“刘翔”“北京”“奥运会”相关的档案,而语义检索可以理解用户想要获取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参加的所有比赛的档案信息,并根据知识库中的语义关联,聚合返回相关的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源异构档案。此外,知识推理技术可以基于本体知识库中的规则和关联,发现档案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新的隐含知识,提供更加智能、深入的知识服务。

  2  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知识的创新应用

  2.1   个性化知识服务平台构建

  个性化知识服务是体育赛事档案知识创新应用的重要方向。构建个性化知识服务平台,首要任务是深入分析用户的特征和需求。不同用户群体,如体育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媒体工作者、普通公众等,对档案知识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需要采用用户画像、行为分析等技术,对用户的属性特征、兴趣偏好、检索行为等进行多维度建模,刻画用户对档案知识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针对体育管理者,可重点分析其决策习惯、常用数据指标等;对普通公众,可分析其偏好的赛事项目、关注的明星运动员等。在此基础上构建用户知识需求模型,有针对性地匹配、推送档案知识,提供差异化的智能服务,提高用户对档案知识服务的满意度和粘性。

  2.2   体育赛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涉及体育行政部门、单项体育协会、赛事活动组织者等多类主体,以及场馆规划、财务预算、人员调配、应急处置等诸多决策事项,需要充分利用档案知识提供智力支持。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充分满足体育管理者获取决策知识的实时性、关联性需求。亟须开发体育赛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整合历届体育赛事档案知识,辅助决策者高效获取所需知识,优化决策过程。例如,在场馆规划决策中,系统可关联检索历届体育赛事中不同场馆的使用数据、观众反馈、突发事件应对方案等多源异构档案知识,并采用可视化技术直观呈现档案内容,帮助决策者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在财务预算决策中,系统可对历届体育赛事的收支明细、资金使用效率等财务档案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预测,并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向管理者推送优化预算方案。

  2.3   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与传播

  体育赛事档案是体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创新开发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与传播应用平台,对于弘扬体育文化、传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利用3D建模、VR、AR等技术,可将体育赛事档案转化为沉浸式的数字展览和虚拟博物馆。例如,对某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重点赛事等,可将其中的文本、图像、视频、实物等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再现当时的场景氛围;结合知识图谱技术,链接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文化解读等知识,形成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数字化展示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对体育赛事档案进行推广传播,可以让公众足不出户即可身临其境地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4]。

  3  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知识管理的实践与展望

  3.1   构建多机构协同的产学研用联盟

  推动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知识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产学研用联盟,形成工作合力。档案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牵头搭建涵盖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档案学教育科研机构、信息技术企业、体育产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调研讨论、共建实验室等方式,促进产学研用各方在档案知识管理领域的交流互动、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例如,档案部门可与高校合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等方面形成战略合作;与信息技术企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上开展协同创新合作;与体育产业组织在档案知识的市场化开发、产业化应用等方面探索合作模式。同时,要注重发挥档案部门的示范引领作用,选取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机构,开展档案知识管理试点示范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档案知识管理的内生动力,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协同生态环境,为档案知识管理创新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3.2   健全配套的法律制度与标准规范

  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知识管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等诸多法律问题,需要健全配套的法律制度,提供法治保障[5]。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体育赛事档案的知识产权归属、使用授权、利益分配等注意事项,平衡好开放共享与安全保密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制定专门的体育档案知识管理法规,从法律层面规范体育档案开发利用、创新应用的原则、途径和监管机制等,为档案知识产品和服务市场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还要重视档案知识管理相关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档案知识组织、检索、共享、服务等各环节涉及诸多技术流程和操作规范,需要制定配套的标准规范,实现优化管理、规范服务。可借鉴国际档案界和图书情报界的相关标准,并结合体育赛事档案的特点,研究制定体育赛事档案知识本体构建指南、档案知识库建设技术规范、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要求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为体育赛事档案知识管理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3.3   加强档案知识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知识管理人才队伍,是推动体育赛事档案知识管理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当前,我国体育档案人才普遍存在知识更新慢、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档案知识管理的需求。亟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懂体育学、精档案、擅技术、会管理学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具体来说,一是创新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知识组织、语义分析、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鼓励高校与档案部门、企业合作,开发档案知识管理特色课程,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二是完善在职档案人员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学术研讨会、技能竞赛等,帮助档案工作者更新知识理念、拓宽专业视野、提升业务水平,实现从传统档案管理者向知识服务专家的角色转变。三是拓宽档案知识管理人才引进渠道,鼓励体育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人才从事档案工作,形成多学科背景人才汇聚的生动局面,为档案知识管理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还要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将知识管理绩效、科研创新成果等纳入考核范畴,激发档案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

  3.4   促进多学科理论与技术融合创新

  档案学与计算机科学、管理学、体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是新时代档案知识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融合创新,拓展档案知识管理的新视野、新领域、新方法。在理论层面,要深化档案学与知识管理、语义网、复杂网络等理论的融合研究,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学科特点的档案知识管理理论体系。例如,借鉴和吸收知识管理的系统论思想、过程模型等,丰富档案知识形成、传播、应用的理论内涵;运用语义网技术提升档案知识组织的语义化、关联化水平;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揭示档案知识演化的动态性、涌现性特征等。在技术层面,要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知识管理的深度融合,开发新型技术工具和应用系统。例如,利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算法等构建多模态、多语言的档案知识库;应用区块链技术,探索档案知识产权交易、分布式存储等场景;运用5G、物联网技术,拓展档案知识的移动应用和智能感知服务等。此外,还要推动档案知识管理与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经济管理学等的跨学科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档案知识的主题性、专题性开发利用,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6):6-13.

  [2]王广田,张文莲.大型体育赛事档案信息服务的困境与变革[J].山西档案,2018(4):130-132.

  [3]陈雨.数字人文视域下科技名人档案知识化开发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3(4):99-107.

  [4]赵迎辉,郑小焕.基于社交媒体的重大体育赛事档案文化传播体系研究[J].山西档案,2024(5):142-145.

  [5]周丽云,陈光福.《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背景下重大体育赛事档案资源体系建构[J].山西档案,2024(4):173-176.

  【作者简介】常亚辉(1991—),男,汉族,河南焦作人,山西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生体质;苏萌(1991—),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山西药科职业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健康促进;通讯作者:周少臣(1992—),男,汉族,河北唐山人,山西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田径教学训练、健康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