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9 08:25:12被阅览数:27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何炜
摘要:基于历史学与档案学的学科视角,在系统梳理档案文献中蕴含的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的基础上,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维度构建档案支撑乡村振兴的策略框架,并从乡村档案资源整合共享、专题开发利用、公共服务创新三方面探讨优化路径,力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档案支撑和策略供给。
关键词:乡村振兴;档案文献;历史经验;策略供给
1 档案资源中蕴含的乡村发展演进规律
1.1 档案再现的乡村经济产业发展
纵观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不同时期产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演进轨迹和规律特征。通过系统梳理农业农村档案,可以清晰地再现乡村经济产业的发展历程。从土地改革时期推行农业互助合作制,到人民公社时期实行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新时期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档案史料翔实记录了我国乡村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巩固、突破和创新。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对比可以看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又要主动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1.2 档案呈现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纵观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史,档案记载了不同时期选育用留农村人才的探索实践轨迹。改革开放之初,各地农村广泛选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进入新世纪,国家制定人才强农战略,大力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引导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优秀人才,他们身上所呈现出的爱农情怀、实干精神、奉献品格,已成为乡村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档案中人才建设优秀案例的分析提炼,可以看出,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关键是要着眼乡村事业全局,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创新体制机制,畅通各类人才进入乡村的通道,为其在农村一线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1.3 档案记录的乡村文化建设历程
纵览革命根据地时期宣传队、秧歌队深入农村开展文化活动,一九四九年后推行文化下乡、采用广播大喇叭广泛传播科学文化,到改革开放后农村文化站、文化室蓬勃兴起,再到新时期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档案真实记录了党领导农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辉实践历程。一代代农村文化工作者扎根基层,用文化的力量启迪民智、陶冶情操,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乡村文化实践中,一批批优秀的农民文艺作品脱颖而出,许多农民画、农民歌舞、农村曲艺等特色文化瑰宝深受群众喜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发展时期,国家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档案工作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推动乡村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4 档案反映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度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1]、福建“绿盈乡村”、江苏“绿色农房”等一大批生态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诸多借鉴。通过分析相关档案记录可以看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关键在于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创新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要因地制宜探索节水、节能等绿色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展生态农业。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投入获得合理回报。要完善农村生活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体系。
1.5 档案描绘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从土地改革时期建立农会、农协,到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建立人民公社,再到改革开放后建立村民委员会,一系列档案资料清晰勾勒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演化历程。通过梳理不同时期农村组织建设的情况,可以发现,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当作坚强战斗堡垒。要不断深化村民自治意识,引导农民通过合法有序的方式参与乡村治理。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此外,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乡贤文化,对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档案策略供给研究
2.1 乡村产业振兴的档案策略供给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正加速调整优化,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档案大数据资源,深入开展农村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准确研判产业振兴中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风险挑战,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策略。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农村档案,总结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为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提供经验借鉴。与此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整理、开发、利用,用好用活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的科技成果档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2.2 乡村人才振兴的档案策略供给
各地要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工程,大力引进各领域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但从总体上看,农村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破解这一难题,档案大有可为。要充分利用县乡村志等档案资源,挖掘乡村发展中的人才案例,总结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启示。要创新乡村人才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完善乡村人才信息数据库,为“三农”人才精准画像、靶向施策提供信息支持[2]。要加强乡村人才项目档案管理,做好从人才引进、项目实施到成果转化的全程动态记录,打通人才与项目、项目与产业的连接通道,助力形成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生动局面。
2.3 乡村文化振兴的档案策略供给
广大农村正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乡风文明建设等活动,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档案部门要主动作为、贡献力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系统总结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内容滋养。另一方面,要创新乡村文化档案的开发利用模式,拓宽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出一批“接地气”“常态化”的档案文化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参与度。要积极参与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红色档案资源,讲好党领导农民群众求解放、谋幸福的故事,赓续红色血脉[3]。要充分发挥档案见证乡土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独特优势,加强对古村落、传统民居等乡村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用心用情记录新时代乡村的发展与变迁,为留住乡愁、传承文脉提供档案支撑。
2.4 乡村生态振兴的档案策略供给
档案工作要积极植入生态意识,创新服务举措,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要以服务农业绿色发展为切入点,加强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数据支撑。要聚焦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与运行档案的规范管理,有效满足农村环境治理信息需求。要主动服务国土绿化行动,建立健全国土绿化项目档案,为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生态修复提供可靠依据。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建设,做好体现生态乡村建设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的案例挖掘与总结推广,为探索符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贡献智慧与力量。
2.5 乡村组织振兴的档案策略供给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档案大有可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乡村治理档案资源,借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提供有益启示。另一方面,要主动服务乡村基层党建工作,探索党建引领下的档案管理新模式,将村级档案管理纳入基层党建责任制,推动形成档案管理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生动局面。要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基层民主管理等重点领域档案的规范管理,推动档案管理向村一级延伸,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基础支撑。还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村级智慧档案室建设,畅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档案资源在乡村善治中充分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3 档案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优化研究
3.1 乡村档案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智能化管理
长期以来,受管理体制、利用环境等因素制约,乡村档案资源整合共享水平不高,资源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乡村档案资源割裂分散、封闭管理的弊端仍较为突出。为此,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档案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坚持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并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乡村档案资源战略布局。一方面,要顺应信息化发展大势,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乡村档案资源数字化进程,逐步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国一体的乡村电子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创新乡村档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的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机制[4]。
3.2 乡村档案资源的专题开发与精准化供给
新形势下,档案部门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紧扣乡村振兴需求导向,创新工作理念,优化服务供给,充分释放档案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价值。要立足服务决策的时代要求,聚焦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深入挖掘研究档案资源,编研出版一批有价值、接地气的乡村振兴档案文献,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要着眼群众多样化需求,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分散的乡村档案资源进行关联分析和主题聚类,围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乡村记忆等专题,开发一批沉浸式、体验式的特色档案产品,不断提升档案服务的精准性和获得感。要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活用好脱贫攻坚档案,大力宣传脱贫事迹和典型经验,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要加强乡村治理档案专题研究,挖掘乡村自治实践中的优秀做法,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
3.3 乡村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服务创新
新时代新阶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信息社会发展大势,创新理念、完善机制、丰富内容、优化流程,加快构建普惠共享、优质高效的乡村档案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坚持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并重,借助“互联网+档案”模式,依托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室等新型服务平台,创新开展远程检索、线上展览、虚拟参观等多样化服务,打造突破时空限制的数字档案馆,最大限度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社交媒体等渠道,创新乡村档案服务供给侧改革,建立服务清单,开发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产品,不断提升服务的互动性、参与度。另一方面,要坚持城乡服务一体化建设,强化普惠服务职能,加快推进乡村数字档案室、24小时自助档案服务区等服务阵地建设,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参考文献
[1]王微,刘世华.农村人居环境协作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20(6):52-56.
[2]娄策群,李春云.新时代我国乡村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23(5):46-53.
[3]聂勇浩,易慧慧,包惠敏.红色研学视角下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策略[J].档案学研究,2024(2):91-98.
[4]韩蕾.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建设策略[J].山西档案,2024(4):163-166.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202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项目“‘互联网+’时代河南非遗创新性传承助推‘和美乡村’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2400411112)。
【作者简介】何炜(1985—),男,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