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档案的开发利用与展览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9 08:12:50被阅览数:302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李祥宇 单位

  摘要:博物馆藏档案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博物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展览形式单一呆板,亟须创新思路、改进方法。为盘活档案资源、彰显档案价值,深入探讨数智技术驱动下博物馆藏档案的开发利用、空间叙事视域下博物馆档案展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立足数智技术优化档案资源组织利用,融合空间叙事理念重塑档案展示叙事,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又是彰显档案时代价值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博物馆;空间叙事;档案展览;数智技术;空间叙事

  档案作为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档案收藏通常包括文书、手稿、信件、照片、地图、音像等不同门类和载体的档案。这些档案资料能够为博物馆其他藏品的背景信息提供支撑,成为博物馆讲述历史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证据[1]。档案记录了文物藏品的来源、归属和变迁等信息,是文物鉴定、定名、断代的重要依据。名人信札、手稿等珍贵档案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本身就是重要的收藏对象。此外,档案资源还是博物馆开展研究、策划展览、开发文创产品的丰富素材[2]。总之,档案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是博物馆开展工作的基石。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各行各业注入新动力。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博物馆也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3]。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博物馆藏档案的数字化采集、智能化管理、网络化传播提供了新手段新渠道。依托数字化手段对档案资源进行采集整理、知识组织,并运用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深度挖掘档案资源背后的知识,有助于盘活博物馆的档案资源。另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博物馆的时空限制,拓展了博物馆档案展示的边界,为公众便捷获取和利用档案资源创造了条件。然而,博物馆的档案资源普遍存在数字化程度不高、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在档案资源的科学管理、知识化组织、创新性开发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采集博物馆藏档案资源,推动实现档案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深层次开发和多元化利用是当下亟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举办展览是博物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发挥档案价值的重要形式。然而,当前博物馆档案展览还存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等问题,需要创新档案展览理念和方式,发掘档案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等多元内涵,丰富和优化档案展览的表现手法,以提升展览效果。一要善于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档案展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二要注重发掘档案资源的内在联系,利用空间叙事等方式优化档案的展示逻辑;三要紧密结合公众需求,创新档案展览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渠道,延伸档案展览空间,促进展览成果的转化。总之,深入开发利用博物馆藏档案,积极创新展览表现手法,是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必然要求。

  1  数智技术驱动下博物馆藏档案的开发利用

  1.1 博物馆藏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博物馆藏档案通常涉及的门类众多,内容较为丰富,各类档案资源之间往往存在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对其合理高效的利用离不开科学完备的知识组织体系。对博物馆藏档案进行知识化组织,在宏观层面上构建博物馆藏档案分类框架,划分档案的门类、体系和主题,在微观层面上要围绕具体档案,标引核心概念、关键词,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运用本体论、分面分类等知识组织理论与技术,构建涵盖概念、实例、关系的多维档案知识体系,有利于系统把握博物馆藏档案资源,推动形成结构化、语义化的档案知识库。

  博物馆藏档案记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藏着深厚的人文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是盘活博物馆藏档案资源的关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档案文本中自动抽取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要素,并对其进行分类标注、统计分析,揭示档案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现象。在对档案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分析、美学分析、人类学分析等方法,多角度解析档案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人文精神,充分彰显档案独特的人文魅力。对档案文本、语境、脉络的多维度分析,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档案所承载的深层次知识和隐性信息,将档案资源从单纯的史料文献转化为可感知、可解读的文化符号,为创意性开发档案文化内涵、讲好档案背后的文化故事创造条件。

  1.2 博物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转换

  档案数字化首先需要进行高质量的数字化采集。采用高清数字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可以快速、完整地采集档案原文,获得高保真的数字化档案图像。在此基础上,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智能语义识别等技术,可准确提取档案图像中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关键信息要素,最大程度地还原档案的原始面貌。同时,对档案的智能化识别分析,可实现档案信息要素的自动标引,便于后续的编目著录、数据挖掘等工作。采用AI技术,开展智能化采集识别,可以显著提高博物馆档案数字化效率,大幅减少人工录入、人工标引的工作量。但不能盲目接受机器识别的结论,对相关结果仍需进行人工复核,确保转化数据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在数字化采集的基础上,要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和元数据标准,对档案数据进行标准化加工,构建规范化的档案数据库,为档案的检索利用、关联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同时,依托知识图谱、语义网络等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知识化重组,揭示档案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档案实体、语义关系、知识主题的多层级映射网络,可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档案知识库,有助于深入发掘档案的知识价值,实现档案资源从数据层面向知识层面的跃升。

  1.3 博物馆藏档案的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

  博物馆藏档案间异质性特征明显,相关数据在采集标准、描述格式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具有显著的异构性、碎片化特征。这就需要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对多源异构的档案数据进行清洗、映射、关联,消除数据间的矛盾冲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无缝对接。 此外,可利用本体映射、数据仓库、中间件等技术,构建统一的异构数据管理平台,集中管理分散在不同业务系统、不同存储介质中的档案资料,并通过统一元数据标准实现跨库检索。

  要从档案数据中提炼有价值的知识,需要利用语义分析、知识发现等技术,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的内在联系。通过构建档案知识本体,定义档案实体类型及其语义关系,形成多层级、网状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档案文本进行智能分析,自动抽取其中的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等核心语义要素,揭示档案资源的深层内涵。运用数据关联、推理决策等技术,发现不同档案、不同语义节点之间的关联规律,进一步构建档案知识图谱。

  博物馆要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效用,还应在数据整合、知识关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档案资源的聚合再造和产品创新,实现档案价值的全面转化。一方面,以专题策划的方式重新梳理、解构档案文献,形成系列化、体系化的特色档案产品,为档案的展览、编研、鉴定等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势,依托海量的档案数据和知识库,研发智能检索、知识问答、情境体验等创新应用,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数字文化产品。

  2  空间叙事视域下博物馆藏档案展览创新

  2.1 强化博物馆藏档案与展览空间的关联

  档案展览要立足地域特色与地缘优势,融入当地历史文脉,传承优秀地域文化,深入发掘并生动呈现地方特色档案,以档案为线索勾勒地域发展图景。通过梳理系列档案,提炼反映地域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历史片段,再现历史现场,表现当地的生活图景。创设沉浸式展示空间和举办文化体验活动,将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让其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档案背后的历史故事。

  数智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展览已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数字空间日益成为展览的新疆域。档案资源经数字化转换后,可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展示,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档案文化体验。一方面,应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多维再现档案所反映的历史场景。另一方面,借助移动互联网优势,开发在线档案展览平台,实现线上档案检索浏览与知识互动,为公众提供便利。此外,可利用社交媒体、微视频等新媒体形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展示推广活动,吸引公众线上参与。

  2.2 优化博物馆藏档案的阐释与展示

  档案展览需充分展现档案的物质性特征,突出其真实感。可借助高清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对档案原件的纸张质地、墨迹字迹、封签印鉴等细节进行高保真采集,借助微距拍摄、全息投影等技术进行微观展示,通过对档案实体的微观解构和特写呈现,彰显档案的历史感和年代感。档案展览还要注重营造历史现场感,运用情景再现、沙盘模型、实物复原等手法,呈现档案形成的时空背景。

  博物馆藏档案具有多元的史料价值和文化内涵,档案展览要立足多元视角,深入发掘、系统阐释档案价值。一方面,可聚焦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制作系列专题档案展现其宏阔背景和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主题,通过归纳、对比系列档案,分析档案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发展规律。要创新档案的展示说明方式,立足多元视角解构档案,采用图文并茂、音频、视频解说等生动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档案知识。

  博物馆档案展览要在尊重档案原真性的基础上,引入艺术、技术等异质元素,创造性转化档案资源,创新展示表现手法。可从审美角度解构档案文本、重塑档案形象,以装置、雕塑、影像等艺术化手段呈现档案内容,营造沉浸式展示空间,还可引入非遗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采用戏曲、曲艺、民俗等形式演绎档案故事。此外,异质空间构件的引入有助于拓宽档案展示的维度,用新颖的技术和艺术语言讲述沉淀在档案中的动人故事。

  2.3 塑造观众参与的博物馆档案展览

  档案记载历史,更应启迪当下。档案展览要改变单向灌输知识的模式,积极设计互动参与环节,让观众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引发思考。一方面,在展览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了解大众的兴趣点,优化展览主题选择与内容设计。另一方面,在展览中设置互动问答、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参与式展项,鼓励观众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在互动体验中加深其对档案知识的理解。参与式展项有助于打破档案展览的群众隔阂,拉近档案与公众的距离,提升观众的互动体验。

  随着数字化应用的日益普及,沉浸式体验已成为博物馆展览的重要发展方向。档案展览要抓住数字化机遇,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多维再现历史场景,营造沉浸式展示空间,带给观众全新的档案文化体验。采用三维建模、动态捕捉、机器视觉等技术,赋予档案以鲜活生动的数字生命,以沉浸式叙事传递档案知识,激发观众的探索兴趣。数字化展示还有助于克服实体档案因年代久远而造成的清晰度不足、色彩失真等局限,通过高精度数字复原、智能图像处理等手段,可再现档案细节,呈现历史原貌。

  数字时代的档案展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创新传播理念,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传播矩阵,实现档案展览与观众的零距离对话,让档案文化遗产惠及更多民众。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开发在线虚拟展厅、数字档案库,实现优质档案资源的线上集成展示与精准推送,为公众随时随地浏览档案、感受历史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互动,创设档案微课堂、情境剧等形式,创新展览宣传模式,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此外,注重线上线下联动,开展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如举办线下专题讲座等,引导观众线上参与展览,与线下互动体验形成呼应。

  参考文献

  [1]白语嫣.作为“档案”的博物馆[J].中国图书评论,2024(9):39-51.

  [2]马仁杰,许茹,薛冰.论数智技术浪潮下我国档案利用工作的优化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3(1):124-131.

  [3]李家和,郑慧.档案的数智化开发利用:现实背景、主要问题和优化对策[J].山西档案,2024(8):37-42.

  【作者简介】李祥宇(1988—),男,汉族,河南温县人,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博物馆展览、数字文化;单位(1988—),男,汉族,安徽蚌埠人,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展览产业、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