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9 08:04:20被阅览数:24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周高柱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则是这一瑰宝中的具体体现,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通过归纳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存在资源分散保存、保存方式落后、数字化程度低和保护意识淡薄等现状,在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构建在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推动民族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构建的主体,进一步探索并提出了构建该体系的路径,旨在为民族档案资源的体系构建提供可靠且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民族档案;档案资源体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包含民族武术、摔跤、舞龙、拔河等,这些活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而形成的珍贵文化遗存,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面临着保护不当、传承乏力的现实困境,亟须得到有效的挖掘、整理和保护。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要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的继承和保护,是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必然要求。《“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建设国家级专题档案记忆库。这一规划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是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的必要性和现实问题,探索了体系构建的模式,旨在为助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现状
1.1 资源分散保存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产生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中,其传播范围相对较小,因此多由产生地历代保存。这导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各个民族地区都有遗存,且更多保存于古村落、山区和半山区以及乡镇地区。从全国资源分布来看,档案资源保存较为分散,例如河南省温县的太极拳非遗档案书籍,湖北省武当山的武当拳功夫画册,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的赛龙舟照片档案等,这些都为档案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整合带来了现实阻碍。
1.2 保存方式落后
由于这些档案多存于地理位置偏远、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的保存仍多采用原始的保存方式,这不利于档案的长期保存,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和损毁。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形式多样,包括籍册、石刻、画像、照片、视频等,这些都对保存技术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保存中,档案面临着保存环境潮湿、虫类啃食、霉化污染等多重风险,更存在传统数字形式未及时转换而导致的信息读取失效问题,为档案的保护和挽救带来了极大困难。
1.3 数字化程度低
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全国呈现层次性推广的态势,即由经济发达地区先实践,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再向欠发达地区推广和传播。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的保存地区而言,数字化技术尚未得到广泛推广、数字化环境尚不完善、数字化人才匮乏,加之经济支持不足,政策引导不到位,导致数字化工作难以真正落地实施。尽管一些地区在其相关网站中展出了部分数字化成果,但仅有少量文字内容,缺乏图像、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的展示。此外,数字化平台是数字化成果展示和公共利用的重要途经,相关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是档案资源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数字化工作的滞后与档案的保存环境风险并存,不仅阻碍了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更为档案的现实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未来,数字化转型将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
1.4 保护意识淡薄
受历史因素和民族文化影响,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由个人、家族或少数民族地区内有名望的人物保管,这类群体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保护意识淡薄,更缺乏专业化的档案保护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在地区内缺乏档案保护知识的传播和示范,对于档案的科学保管缺乏相关经验,往往对档案采取简单的看管和存放方式,这增加了档案的损毁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档案有效利用的滞后性。所属地区政府机关和部门应摒弃本位思想[1],拓宽作用领域,明确对档案文化遗产的保护职责界限,避免档案的孤立存在。
2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2.1 传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面对濒临损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抢救和传承这些档案成为当前档案领域的重要任务,具有高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的内容与历史背景,可以发掘其中蕴含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探寻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的传承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提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加强少数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2]。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是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举措,将显著提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2 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国家总体规划中长期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能够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自身升级转型。档案资源开发工作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破除和转变传统思想,主动对外开放档案资源。在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引领下,所属地区政府部门将大力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的开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要积极推动档案资源数字化转型工作,将相应的设备、技术、人员纳入规划之中,以支持档案资源的开发工作。另一方面,档案资源的开发成果将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的传播与公共利用将有效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引导社会关注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通过传播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也将显著促进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打破少数民族地区的封闭性[3],为地区注入经济活力,改善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条件,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与繁荣,实现地区的全面发展。
2.3 推动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精髓,也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对民众体育事业的重视,例如,华佗创编五禽戏在我国流传悠久,对人体五脏的锻炼具有良好的效果,是我国早期体育思想的体现。通过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构建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育档案资源体系,不仅展现了我国体育文化的悠久历史,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更将为未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将体育事业的发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构建的主体分析
3.1 政府机关和相关部门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是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机关和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并提高档案资源保护意识。同时,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国家文化发展大局的关键环节,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更是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国家全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各政府机关在档案资源开发中应当积极承担自身责任,敢于作为,主动作为。必要时可进行部门联合、机关合作办公,共同致力于档案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3.2 档案部门与档案机构
档案部门与档案机构应成为民族档案文化遗产开发的主力军,统筹规划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全局,主导各项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构建中,各级档案局应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战略规划,对全国相关档案资源的分布情况、开发进展、开发前景进行深入了解,制定全国档案资源开发方案,合理调配档案资源力量,指导各地区开展档案资源的开发工作,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培训和支持。同时,各级档案局要发挥监督作用,及时跟进各地工作进度,及时纠正开发和保护档案资源不当的地区和行为,保障档案开发工作有序开展。各档案馆要广泛采集相关档案,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档案保护与档案数字化工作提供必要支持,可借助档案馆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入馆保存,以延长其保存寿命。
3.3 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人
传承人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保护的核心力量,也应是未来开发与利用的主体[4]。传承人对档案资源具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厚的情感认同,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可以根据档案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寻求政策、技术等支持,向外寻求开发力量。通过与相关档案、文化机构的合作,传承人可以修复破损档案、整理现存档案、实现数字化转换,从而推动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3.4 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构建的重要社会力量,社会公众既是参与者,也是使用者。档案资源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和利用档案资源,服务于各项社会活动。社会公众的最终评价是衡量资源体系构建水平和效果的重要依据。社会公众的需求是资源体系构建的目标导向,同时,社会公众的意见反馈和建言献策不断指导和修正着资源体系构建工作,推动其不断完善和优化。
4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构建路径
4.1 构建体系框架,规范资源建设
经过广泛调研全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的分布及保存现状,依据其遗存的形式和类型,构建了专门的档案资源体系框架[5],以指导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等工作。该框架可以按照档案所属地区(如河南省、湖北省、四川省等)进行划分,也可依照档案类型(如武术档案、舞狮档案、踩高跷档案等);或档案载体形式(如书籍、画册、照片、视频等)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应制定详细的征集规范,并积极开展征集工作。鉴于仅依靠档案机构的被动接收难以有效抢救全国档案资源,应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征集”,尽最大努力抢救濒临损毁的档案资源,进行统一修复和妥善保存,为后续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规范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建设。
4.2 引入协作机制,重视民间力量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联合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除政府机关、档案机构等官方部门外,社会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部分。社会力量规模庞大,各界人员的知识背景和地区文化各异,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广泛集中各地区的社会力量。这不仅能够有效增强档案资源建设力量,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汇聚群体智慧[6],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构建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4.3 依托技术支持,实现数字转化
数字技术是推动各项工作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借助数字技术辅助修复,可以对受损档案进行三维立体数字扫描,采集档案碎片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模拟拼接效果,从而有效降低操作风险,提高修复成功率。对于已修复的实体档案,通过数字化扫描和VR技术建立虚拟档案,为后续虚拟展览奠定基础。对于保存较为完好的档案,借助OCR(文字识别技术)对其文本内容进行智能识别,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转录,进而建立数字化档案库,以此作为档案资源开发和内容分析的重要工具。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转型是保护和修复档案资源的有效手段,也将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智能辅助。
参考文献
[1]周耀林,刘晗,陈晋雯,等.民族记忆视域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现状与推进策略:基于云贵地区的调查[J].档案学研究,2020(5):101-109.
[2]赵生辉,胡莹.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档案资源库的建设构想[J].山西档案,2021(3):5-14.
[3]刘建斌.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档案资源开发研究[J].山西档案,2019(2):125-126.
[4]刘晗,周耀林.参与式共建:少数民族数字记忆建构模式及实现策略[J].档案学研究,2022(3):60-67.
[5]华林,刘凌慧子,高俊.基于生态治理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征集研究[J].山西档案,2021(1):88-93.
[6]周耀林,吴化.数字人文视野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5):123-1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北地区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XTY007)。
【作者简介】周高柱(1982—),男,汉族,陕西安康人,陕西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