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3 08:13:37被阅览数:58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李文畅 冯晨静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高校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路径,针对心理健康档案服务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服务模式创新策略,旨在为高校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科学化,构建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数字化管理;档案服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特点,科学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着力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指导、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中,对近8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大约是21.48%和45.28%。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对于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真实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参加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等过程的原始资料,是高校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智慧化应用,对于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价值与深远影响[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在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全面客观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将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团体心理辅导档案、危机干预档案等整合为完整的、动态更新的数字档案,可以多维度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变化趋势,为把握学生心理状况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撑。二是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和需求,精准识别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群体和高危人群,从而进行早期预警,并提供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三是有助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搭建融合式、互动式、共享式的心理健康档案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时空范围,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3]。借助移动互联、人机交互等新技术,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心理健康自助服务。

  1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1.1 制定统一的心理档案数字化标准与规范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还缺乏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和规范,不同学校、不同心理咨询机构形成的档案在内容结构、描述格式、管理流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档案的集成利用和共享服务。因此,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是当前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收集内容,规范登记表格,做到记录内容的结构化、标准化。将个人基本信息、心理测评结果、咨询记录、转介信息等按类别区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统一元数据描述,包括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等,增强档案的检索利用功能。三是建立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流程,涵盖档案的接收登记、整理著录、数字化加工、安全存储、开放利用等环节,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操作规范和管理责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四是构建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促进不同平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2 加强心理测评工具的信息化改造

  心理测评是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途径,测评结果是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核心组成部分。传统的纸笔测试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出现遗漏错登等人为失误。因此,将心理测评工具进行信息化改造势在必行。目前心理测评主要采用SCL-90、UPI等量表,但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等,测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值得商榷。因此,在加强测评工具信息化改造的同时,还要注重测评工具的本土化修订,提高其信效度。可聘请心理学专家对测评量表进行完善,剔除不适用的题目,增加针对中国大学生的特异性条目,使其更加贴近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应用中,可开发基于Web、APP的线上心理测评系统,学生可随时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测试。系统可自动判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结构化的测评报告。将各种测评量表嵌入信息管理系统中,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实现无缝链接,直接生成数字化的心理健康档案。这不仅能提高测评效率,而且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测评数据,更为后续的资料统计分析和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

  1.3 构建集成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数据库

  完整、准确、动态的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是数字化管理的核心。各高校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涵盖全体学生、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的集成化心理档案数据库,以促进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一要广泛收集数据,采集新生入学体检、心理普查、日常咨询、个案管理等各环节形成的心理健康数据,建立“一人一档”的动态档案,反映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变化轨迹。二要整合碎片化信息,运用数据清洗、比对、关联等技术手段,将学生学籍信息、课程平台数据、行为记录等与心理档案进行匹配,形成多源异构数据之间的关联,挖掘数据价值。三要优化数据库结构功能。按照学院、年级、专业等维度对档案进行组织,设置检索、查询、统计等功能,满足多样化的数据应用需求。四要做好数据安全防护。严格管理用户权限,利用加密存储、访问控制、数据脱敏等技术,防止数据泄露,保护学生隐私。建立灵活可扩展的数据库体系架构,适应数据动态增长需求。

  1.4 利用大数据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预测与预警

  随着数据库的日益完善,可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处理,揭示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规律,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测与预警。可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整合学生心理档案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模型、心理危机预警模型等。通过设定识别规则和算法,分析学生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心理状况、咨询求助行为,结合平时学生的出勤、作息、人际交往等数据,自动甄别出存在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目前高校大多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但由于缺乏量化分析手段,预警针对性和及时性不足。将大数据预测、预警功能嵌入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中,可实时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早发现问题苗头,实现从事后应对到事前预防的转变。通过测算发生错误和危机事件的概率,为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提供决策参考,制定分层分类、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和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2  基于大数据的心理健康档案服务模式创新

  2.1 利用大数据技术动态感知与分析学生个性化心理需求

  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档案服务要以需求为导向,从大规模的普适性服务向定制化的个性服务转变,通过数据驱动的感知与定制,增强学生获得感,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应充分利用移动客户端、智能终端等载体,通过学生主动测评、被动行为捕捉等方式,及时、动态地获取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关联分析、用户画像等技术,多维度地刻画学生个体状况,挖掘学生心理需求。例如,可根据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心理测评结果、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初步判别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特点,自动推送个性化的心理健康知识、预防保健信息。针对特定心理问题,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咨询方案、干预策略,提供私人定制的一对一心理辅导服务。此外,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建立健全信息脱敏机制,防止敏感数据泄露。

  2.2 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大数据的心理问题早期预警与干预机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多是被动应对、事后干预,往往忽视了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前期预防。将心理健康档案大数据应用于心理问题预警与干预,是由亡羊补牢向未雨绸缪转变的关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可与专业机构合作,通过跟踪分析学生心理档案数据的动态变化,建立科学的心理危机预警模型。可设置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多维度预警指标,当学生的某项数据超过警戒值时,系统开启自动预警模式,督促教师、家长等及时介入。针对测评、咨询中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如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心理训练,加强心理问题的源头治理,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基于大数据的心理问题预警与干预,有利于提早识别心理问题苗头,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此外,在预警干预过程中形成的海量案例资源,可用于指导学生后续心理问题教育和服务。

  2.3 “线上 + 线下”融合的分层分类式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在移动终端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单一的线下心理健康服务已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应发挥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互动性优势,创新形成“线上+线下”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线上可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设置心理健康自助测评系统、在线咨询平台、心理FM广播、心理微电影、虚拟心理体验馆等栏目,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测评,实现随时随地接受心理辅导服务。线下则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主题班会、开展团体辅导等,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频率。针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由专业咨询师提供个别化诊断治疗。线上线下相互配合,服务内容涵盖知识普及、自助筛查、初步咨询、转介治疗等层次,形成分层递进、内容互补的立体化服务格局,扩大服务的受众面和影响力。此外,还可借助大数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类,制定分层干预方案,对心理健康和亚健康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咨询治疗,实施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工作实效。

  2.4 数据驱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决策优化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的决策指导。智慧服务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充分运用数据资源支撑科学决策。高校应建立数据驱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决策机制,定期对心理健康档案大数据进行专题分析,形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报告,多维度地展现学生心理发展现状、趋势及特点。将报告呈送学校主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利用数据关联分析,可探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评估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出服务中的薄弱环节,为持续改进提供方向和建议。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也可利用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对服务过程进行多层面评估,优化咨询流程,提炼服务规律,建立循证决策机制。通过数据赋能,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基本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管理与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宋帆帆,苏君华.数智驱动下档案公共服务价值共创:价值、模式与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4(2):30-37.

  [2]刘红燕.信息时代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分析[J].山西档案,2016(6):84-86.

  [3]陈建文,贺青霞.“键对键”与“面对面”的联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8(3):33-37.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路径及实践机制研究”(项目编号:HB23JY047)。

  【作者简介】李文畅(1993—),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冯晨静(1980—),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