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文学档案的整理与文学史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2 08:27:14被阅览数:21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刘芸

  摘要: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下,民国文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须加强抢救、规范管理。文学档案对于还原作家生平、考证文学活动、梳理文学流派均具有独特价值。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民国文学档案,对于拓展文学史料、深化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文学档案;文学史;档案整理

  文学档案作为档案的重要门类之一,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黄金期。在这一时期,民国文坛群星璀璨,文学社团异彩纷呈,多种文学期刊轮番出版。伴随着民国时期文学的繁荣,大量极具价值的文学档案也应运而生。这些档案或真实记录了文学家的生活细节,或完整保存了期刊的编辑版本,或鲜明反映了文学碰撞的火花,是认识和研究民国文学的宝贵史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1]。然而,受历史条件限制,民国时期文学档案的征集、整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珍贵档案或散佚民间,或流落海外,或埋没尘封,亟待抢救和发掘。对已征集到的档案,大多也还停留在简单的分类与著录层面,缺乏深入的整理和研究,难以发挥其应有价值。本文拟在梳理民国时期文学档案收集整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文学史研究的重要价值,进而提出未来加强民国文学档案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民国文学研究提供新的史料视角,促进中国文学档案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1  民国时期文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现状梳理

  1.1   民国时期文学档案的类型与特点

  民国时期文学档案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文学家个人档案和文学社团、期刊等机构档案两大类。文学家个人档案主要包括其手稿、信札、日记、笔记、讲稿、书画、照片、随笔等,真实记录了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创作历程、交游活动、思想轨迹等。其中,手稿是文学档案中的珍品,其创作修改的痕迹和不同稿本,真实再现了作品的生成过程和演变轨迹。信札则折射出文学家广泛的社会交往和思想碰撞。日记、笔记、讲稿等私人档案,蕴藏着文学家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灵感来源、心路历程,是探索文学创作“内幕”的钥匙。书画作品、生活照片等,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史料价值。文学社团、期刊档案等机构档案,包括章程、会务记录、编辑手稿、活动照片等,反映了民国时期文学社团的兴衰演变、文学思潮的激烈交锋、文学期刊的编辑出版以及文坛活动的盛况,是研究民国文学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史料。总的来看,民国文学档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为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民国文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2   现有文学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评述

  近年来,民国文学档案的收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批重要的文学档案得以抢救性征集,避免了流失散佚的风险。以文学家个人档案为例,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名家的大量手稿信札,均已被国内外各文献收藏机构征集入藏。一些文学期刊的编辑部档案,也陆续得到发掘和整理。

  档案整理方面,目前各文献机构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入藏档案进行了分类著录、目录编制、数字化加工等,初步实现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例如,以上海图书馆馆藏为基础制作的“民国时期期刊篇名数据库(1911—1949)”,较全面地揭示了近代、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充分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势态。一些重要档案还以汇编、影印的形式正式出版,如《鲁迅手稿全集》《沈从文全集·补遗卷》等,推动了档案文献的社会化传播。

  1.3   文学档案收集与整理面临的挑战

  民国文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亟待克服的困境与挑战。档案收集的首要难题在于目标档案的分散性和隐蔽性。民国时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文人辗转各地,其档案素材散落于方志、笔记、报刊、序跋、译跋及私人藏书中,甚至大量流失海外,使得档案的征集工作难以全面彻底。同时,民国时期档案意识淡薄,众多文人并未对个人档案予以妥善保存,使得大量珍贵档案湮没民间。

  档案整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受档案工作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民国时期文献的整理尚未完全形成科学完备的工作规程。尽管近年来整理方法有所改进,但在著录细则、元数据标引、信息揭示等方面仍相对粗疏,适用于文学档案的特色化著录标准尚未建立,对文献内容的深度挖掘分析有所欠缺,使得档案的开发利用大为减弱。此外,文学档案的载体形式多样,除纸质文献外,尚有大量录音带、照片底片、实物等非纸质档案。这些特殊载体的整理保管,对技术设备、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受制于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等因素,大多单位在硬件设施、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均相对滞后,档案数字化进程难以推进,大量珍稀档案仍未脱离失真、损毁的风险,档案潜在价值远未得到充分发掘[2]。

  档案文献的学术开发与社会利用不充分。档案的收藏整理固然重要,但如果仅是沉积库房,而未能广泛用于学术研究、公众教育,则其应有功用必然大打折扣。当前民国文学档案虽已初具规模,但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尚显不足。这既与研究者对档案利用的认识不到位有关,又与档案部门的编研出版偏于保守、服务手段不够便捷多样密切相关。许多档案的曝光率不高,鲜为学人所知,即便已公布目录,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内容揭示和辅助检索工具,实际利用起来仍颇费周折。部分单位出于档案安全考虑,对原件的利用设置诸多限制,数字化复制又严重滞后,使得研究者难以尽览全貌,学术利用深受掣肘。

  2  民国时期文学档案文学史价值的探讨

  2.1   文学档案对于还原作家生平的价值

  文学家的手稿、信札、日记、笔记等个人文学档案,不仅是了解作家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材料,也是全面、客观地认识其生平的重要史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了解作家的生卒年月、重大生活事件等基本信息,而且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把握作家的性情志趣、为人处世,进而理解其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创作逻辑。一些文学家的创作手稿是其作品从构思到成稿的演进过程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作家灵感迸发的瞬间和艰辛创作的历程。有时手稿上一个字词的增删,也能折射出作家创作心理的变化。信札往来则如实记录了文学家的交游活动和思想交流情况,是研究其人际网络、社会关系的宝贵材料。一些晚年回忆性文字,兼具文学性与史料性,是作家生平研究的重要参照。对文学档案的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能够为研究者呈现一个丰满、立体的作家形象,并由此深化对作家及其作品的解读。

  2.2   文学档案对于考证文学活动的价值

  民国时期,文学社团异常活跃,从新文化运动肇始的新潮社、少年中国学会,到后期的创造社、太阳社等,形形色色的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构成了民国文坛丰富多彩的景观。这些文学社团的档案,如成员名录、活动记录、机关刊物等,翔实地记载了团体的成立缘起、发展历程、机构设置、主要成员、重大活动等,是研究民国时期文学团体兴衰流变的第一手材料。系统研究这些档案,能够帮助厘清民国文坛的社团势力版图,理解不同文学团体间的交往与对峙,进而揭示文学运动风起云涌的内在机理。文学社团档案也是考证作家交游联系的重要信息来源。透过这些档案,能够了解作家当时的交往圈,还原其参与文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2.3   文学档案对于梳理文学流派的价值

  民国文学思潮涌动,流派纷呈,形成了或并立、或交锋的复杂局面。梳理文学流派,需要将创作文本与文学档案相印证。作家的创作手稿、札记等,常能透露出某种文学主张和倾向。而文学社团、刊物的档案,如编辑部的审稿意见、同人的书信论争等,更能鲜明体现流派的界限和旗帜。尤其是一些流派宣言、纲领性文章的手稿,其内容形成过程的痕迹,文字增删的细节,无不体现着流派观点由模糊到清晰的演变轨迹。编辑、作者对某些词句反复推敲的痕迹,也能揭示流派内部成员的微妙分歧。通过考订这些珍贵档案,能够还原文学流派形成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文学社团内部的会议记录、日常书信也常见文人笔下对同道或他派的评论,这有助于把握流派间的交往与对话。此外,通过梳理报刊副刊、同人杂志所体现的选稿倾向,还能进一步厘清文学流派在文坛的影响力变化。

  3  民国时期文学档案整理与研究的路径对策

  3.1   拓宽文献征集渠道,丰富档案库收藏

  民国时期文学档案散佚严重,亟须加大征集力度。各文献收藏机构应发挥专业优势,与海内外学术机构、藏书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借助多种渠道广泛征集散佚档案。可采取购买、捐赠、复制等灵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将珍贵文献集中到公共收藏机构。对于目前暂无法入藏的档案,也应通过数字化方式等采集原始信息。要高度重视私人藏书家等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宣传培训提升其文献保护意识,引导其有序捐藏、出借档案。对流散海外的民国文学档案,可采取与外国文献机构合作,联合举办展览,吸引海外藏家捐赠等方式征集。档案征集不应局限于大机构、名家,还要下沉到地方、基层,发掘散藏于城乡的珍贵文献[3]。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营造全社会重视文献保护的良好氛围。在拓展馆藏的同时,还要注重档案的科学保管和修复,延长档案寿命。要结合不同载体形式,因档施策,优化存储环境,提高档案的安全系数。对破损严重的纸质档案,要采取必要的修复措施,最大程度地挽救档案内容。

  3.2   规范档案整理方法,提升信息化水平

  民国时期文学档案的整理亟须规范化、精细化。首先,要完善档案著录规则,统一整理标准。在《档案著录规则》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文学档案的特点,制定更为细化的工作指南,包括著录细则、目录编制规范、主题词表等,以提高著录的规范性和一致性。著录项目应尽可能详尽,除一般项目外,还应体现文学档案的特色要素,如手稿的首末句、用笺、批校等,力求为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检索线索。其次,要推进档案的数字化进程,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快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扫描、录入、上线,建立起适度开放的网络资源库,方便学者跨地域、跨机构地利用档案[4]。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展档案的文本化工作。利用OCR等技术,将手稿、信札中的文字转化为可编辑、可检索的文本,并辅以人工校勘,建立起高准确率的全文数据库,最大程度地减少研究者的重复劳动。

  3.3   深化档案研究应用,发掘文学史价值

  民国文学档案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是推动文学史研究深化的关键一环。各文献机构应当成为档案研究应用的中心,要主动设计研究课题,组织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引领档案研究的方向和热点。可围绕重点作家、流派、文体等,召开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推出档案文献专题展,集中展示档案的独特价值。各研究机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针对馆藏档案设立专门的研究项目,鼓励师生结合一手文献开展创新性研究。档案工作者也应提升研究意识,在整理的基础上,积极撰写考释辑佚之作,主动参与学术共同体。要加强与各学科研究力量的协同,发挥档案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开拓文学史研究的新领域、新视野。各档案馆、图书馆还要创新服务方式,为研究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利用渠道。编研人员应协助读者解答档案疑难,提供针对性的咨询服务。要提高发布档案目录、提要的频率和规模,主动向研究者推送馆藏档案信息,释放馆藏资源的应用潜力。各单位还要构建开放、互通的档案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跨系统、跨地域的联合检索和利用。通过政府引导,打破各自为政的藩篱,将分散在不同机构的档案“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群效应”,释放民国文学档案的巨大价值,为文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史料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雪.作家手稿档案征集研究:基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考察[J].档案学研究,2019(5):72-77.

  [2]马玲玲.民间文学档案搜集的伦理困境与方法优化研究[J].山西档案,2024(8):104-107.

  [3]陈建.借力与共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档案管理的内容、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西档案,2020(5):120-128.

  [4]李玉琴,汪运生,顾紫琦.信息资源共享视域下档案管理创新研究[J].山西档案,2020(4):157-159.

  【作者简介】刘芸(1988—),女,满族,河南新乡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