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8:23:12被阅览数:162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金锦
摘要:立足档案视角,以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引进译介档案,考察引进译介活动的发展脉络、主体特征、译介策略等,进而探讨其在中外文化交流、本国文学创新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认为,档案视角能够为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依据和历史线索,有助于还原引进译介活动的真实图景、揭示跨文化互动的复杂机制。
关键词:档案;外国文化;译介;文化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这充分表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实现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方略。外国文学作品的引进与译介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民心相通、增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学界对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分析和译者研究等方面,较少从宏观层面审视其文化意义,特别是缺乏从历史资料、档案文献等视角对其进行系统考查和深入阐发的研究。因此,本文拟从档案学的独特视角切入,通过梳理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剖析其在跨文化交流、本土文学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揭示档案资源在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工作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探讨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创新档案资源利用方式对传承和弘扬外国文学引进成果的积极意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1 档案视角下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的特点与优势
1.1 档案视角下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的内涵
译介学是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下展开的一种跨文化研究,它主要研究翻译文学。档案视角下的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研究,是指立足于档案文献资料,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外国文学作品译介过程中的主体行为、传播方式、接受效果等,进而揭示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活动的发展规律、动因机制、社会影响。这一视角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系统梳理、综合运用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活动所形成的档案,如译者遗稿、出版文件、读者反馈等,多层面、立体化地呈现外国文学引进与传播的历史过程与全貌,揭示跨语境、跨语际、跨文化之间交流、互动的复杂途径。
1.2 档案视角与其他视角在研究中的差异
与其他研究视角相比,档案视角在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研究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首先,档案视角更加重视第一手资料的发掘与运用。档案资料,如译者的手稿、书信、日记,出版社的合同、编辑记录,读者的反馈、书评等,能够为研究提供直接、可靠的依据。而其他视角,如文本分析、译者研究等,则更多关注文本本身或译者个人,较少涉及历史资料的系统挖掘。其次,档案视角强调研究的历史连续性与完整性。档案资料能够较为完整地记录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的历史全貌,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更有助于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脉络。相比之下,其他视角往往侧重于对特定时期或特定方面的研究,难以全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2]。再次,档案视角更能体现研究的客观性与实证性。档案资料作为同时代、同时期的原始记录,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客观历史真相,减少主观臆断和误读。而其他视角则较易受到研究者主观判断的影响,导致最终研究结论产生偏颇。总之,档案视角与其他视角在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档案视角能够为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研究提供更为可靠、完整、客观的依据,是一种值得重视和探索的研究路径。
1.3 档案视角在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研究中的优势
档案视角在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档案资料能够提供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具备权威性与可靠性[3]。档案所记录的译者、出版社、读者等主体的真实活动,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其他研究资料难以替代的。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发掘与分析,研究者能够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的历史真相,揭示其中的规律与特点。其次,档案资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一方面,档案资料往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逻辑进行分类、组织和保存,使得研究者能够较为便捷地查找和利用相关档案;另一方面,档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过程的记录往往比较客观、完整、连贯,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研究对象的可能。再次,利用档案资料进行研究,能够拓宽研究的视野,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档案所保存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主体的资料,能够帮助研究者发现被遗忘或被忽视的历史细节,重新审视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与方向。总之,档案视角凭借其来源资料的权威性、系统性、多样性等优势,为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使其能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
2 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的文化意义阐释
2.1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相互借鉴
中外文化交流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文学作为承载人类文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引进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国内读者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地了解异域文化,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进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认知,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包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同时,中外文学交流也为不同国籍、使用不同语言的作家提供了平等、公平的对话平台。域外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向中国读者展现独特的美学追求、地域文化和人文关怀,为中国文坛注入新的活力;而中国作家则可以从域外文学中汲取更为丰富且有益的灵感和智慧,拓宽创作视野。由此,外国文学的引进与译介活动成为沟通中外、融通有无的桥梁纽带,对于丰富人类精神家园、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2 拓展本国文学创作的视野与题材
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活动对本国文学的创新发展具有催化作用。一方面,译介国外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外文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借鉴吸收国外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最新成果,开阔本国文学创作的理论视野。不同民族、国家受其历史条件的影响,在文学表达上具有各自独特的形式,国外文学能够为我国作家提供宝贵的美学参照系,使我国作家能够接触到不同于本民族文学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叙事策略等,进而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投入文学创作实践,不断突破传统藩篱,发掘我国文学的新领域、新可能。另一方面,域外文学作品也为本国作家提供了新颖、多元的题材资源。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以其异域风情、新奇视角,为本国作家讲述不同国度的社会图景、人生百态,使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心灵体验得以升华,并最终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外国文学的引进和译介活动对于本国文学的革故鼎新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2.3 彰显并提升国家层面文化软实力
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本国文学创作,而且在彰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引进与译介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展示一个国家包容并蓄、兼收并容的文化姿态,体现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通过引进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学作品,一个国家能够向世界展示其文化的多元性,增强国际社会对其文化的认同感与好感度,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的支撑。一个国家能够大规模、高质量地开展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活动,本身就反映了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出版印刷技术、高素质的译者队伍等综合实力,侧面显示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同时,通过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活动,一个国家也能够向世界输出本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价值,增强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3 档案视角下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的文化意义反思
3.1 拓展档案资料运用维度,深化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研究
目前相关研究对档案资料的运用还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还原引进译介历史、揭示重要作品的译介过程等方面,对档案资料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意义挖掘不足。为此,要进一步拓展档案资料的运用维度,发掘档案背后的研究主题。其中,数字人文技术可以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更为充足的数据基础,其核心在于透过海量的人文数据,宏观描绘并分析人文领域的运作规律。例如,可以运用数字人文中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不同时期外国文学引进档案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外国文学引进档案的数量变化、国别分布、体裁特点等,进而探讨外国文学引进档案的总体发展脉络和规律[4]。又如,可以对外国文学译本的出版发行档案进行考察,分析译本的发行数量、读者反响、评论导向等,进而评估译作在中国文坛和读者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再如,可以结合外国文学引进工作的决策档案,分析特定时期引进工作背后的文化政策、意识形态动因等,进而揭示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工作的复杂文化语境和意义。拓展档案资料的运用视角和方法,有助于开拓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研究的新领域、新问题,推动相关研究实现多学科融合和方法创新。
3.2 加强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建设,促进外国文学引进成果传播
当前,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活动日益呈现出数字化特征,各种数字阅读平台和数字出版项目不断涌现,为外国文学译作的生产、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但关于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的各类档案资料,如作家手稿、译者笔记、出版文件等,还主要以纸质形态保存,其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和外国文学引进成果的传播。因此,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加快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档案的数字化进程。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档案资料进行扫描、识别、著录,建立规范的元数据标准,开发功能完备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源的在线检索和利用。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利用短视频等多媒体传播渠道[5],建设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档案数据库,举办数字档案展览,开发档案文创产品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社会公众展示外国文学引进成果,提高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利用水平。可以预见,随着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档案数字资源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开放共享,必将促进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为传播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贡献新的力量。
3.3 强化档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发挥档案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外国文学引进与译介工作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民心相通、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发展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而档案部门作为引进与译介工作的重要支撑部门,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大有可为。这要求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为坚定文化自信贡献智慧和力量。一方面,档案工作者要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爱国奉献精神,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坚定的传播者。要切实加强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主动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有力支撑。要创新工作思路,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开发档案资源,用档案述说中华文化演进历程,展现中国风采,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罗鸿伟.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学翻译活动研究[J].山西档案,2019(2):171-173.
[3]梁继红,李小静.历史档案文本数据化的方法论基础:面向文种的古文书学[J].档案学通讯,2023(3):106-112.
[4]倪童.数字人文研究在文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瞻[J].山西档案,2024(5):84-87.
[5]梁爽.人工智能背景下档案短视频智能制作与文学创作的互促与创新[J].山西档案,2024(2):155-157.
【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ZDJH-746)。
【作者简介】金锦(1981—),女,回族,河南开封人,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讲师,学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