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8:19:26被阅览数:17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霍珠珠
摘要:基于档案学与文学研究互动视角,系统梳理了英美文学档案的收藏、利用与研究现状。研究发现:英美文学档案的收藏格局日趋成熟,国家级收藏机构、高校图书馆、专门文学档案馆、地方文学博物馆等多元主体分工协作,多种征集模式并举,初步形成了多层级、网络化的收藏体系;英美文学档案的利用实践蓬勃兴起,专业研究人员、在校学生、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数字化利用、展览推广等新型利用方式不断涌现,呈现出从单一到多元、从线下到线上的发展趋势;英美文学档案研究百花齐放,文学创作、文本阐释、文化传播等多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话语空前活跃,新历史主义、数字人文等新兴理论方法的引入,推动了研究范式的革新。
关键词:英美文学;档案收藏;档案利用;档案研究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分支,其语言受地域、民族等多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在漫长的创作历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文学档案。文学档案,是指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它是作家在创作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真实记录,反映了作品或作家创作活动的全过程。长期以来,英美文学界高度重视文学档案的收藏、整理与开发利用。20世纪以来,在现代文学、文化研究的推动下,英美文学档案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一大批现当代文学大家的档案得以抢救性征集,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历史学会等机构的文学档案收藏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各文献机构日益重视档案资源的开放共享,编目数字化、展览解读等利用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在多方积极努力下,英美文学档案事业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1 英美文学档案收藏现状分析
1.1 英美文学档案收藏的基本格局
纵观英美文学档案的收藏实践,经过百余年发展,当前已初步形成了多元主体协同、多种模式并举的基本工作格局。从收藏主体看,国家级档案馆、高校图书馆、专门文学档案馆、地方文学博物馆等机构分工协作,共同构筑起英美文学档案抢救保护的坚实堡垒。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等国家级机构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政策号召力,在英美文学档案的征集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例如,2020年大英图书馆收购了屡获殊荣的英国著名小说家Andrea Levy的文学档案,包括其创作的小说手稿、手写信件、采访录音等[1]。高校图书馆则充分发挥其学术优势,注重从学理视角发掘档案的研究价值,其特藏部门的藏品往往精而专,颇具特色。专门文学档案馆如哈里•兰塞姆人文研究中心、约翰•莱兰兹图书馆等则文学档案专司,其专业性、系统性突出。而一些地方文学博物馆则立足地缘优势,在当地作家档案的抢救性征集中不遗余力。多元主体分工互补,各擅胜场,共同构成英美文学档案的收藏格局。与此同时,捐赠、征购、寄存等多种收藏模式并驾齐驱,丰富了英美文学档案的征集路径,扩大了馆藏的广度和深度。
1.2 英美文学档案资源的类型与规模
从载体类型看,作家手稿、信札、日记、剪报等纸质文献是英美文学档案的主体,其中手稿档案以其鲜明的原生性、稀缺性构成核心藏品,信札档案则凸显了作家的交往网络,两者相映成趣[2]。以美国为例,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特藏部门的手稿档案多达百万页,名家信札更是浩如烟海。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英美文学档案的载体形态日益多样,口述资料、影音资料等也日益成为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收藏规模看,当前英美文学档案颇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收藏英美文学档案逾亿件,英国的藏量也达数千万件。当然,由于文学创作的特点,英美文学档案的总体规模相对其他门类档案而言仍属有限,如何最大限度地汇聚这一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将是英美文学档案界需长期面对的课题。
1.3 英美文学档案收藏的专业化发展
纵观英美两国的文学档案收藏实践,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发展态势,集中体现在工作流程标准化、服务方式精细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等方面。首先,在工作流程方面,征集、鉴定、著录、保管等各环节逐步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文献采访、入藏评估、编目著录等核心业务普遍建立起严谨的工作规程,藏品的系统性、完整性大为增强。其次,在服务方面,英美文学档案机构日益重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在深度挖掘文献价值、提升文献时效性等方面下足功夫。例如,美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收藏、整理作家档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内容解读、学术出版等延伸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策划,有力提升了档案资源的学术价值。再次,英美文学档案队伍专业化建设成效显著,专业背景扎实、学术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已经趋于成熟。许多档案工作者既精通档案专业知识,又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这有助于其拓展工作视野,促进档案相关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最后,馆藏机构与高校的合作已经成为文学档案收藏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一些著名馆藏机构已经与高校文学院系建立起稳定的人才培养输送渠道,为事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2 英美文学档案利用现状分析
2.1 英美文学档案利用的主体分析
纵观英美文学档案的利用实践,专业研究人员、在校学生、社会公众构成了档案利用的三大主体。其中,专业研究人员是文学档案深度开发的中坚力量。他们凭借扎实的文献功底和严格的学术训练,能够从浩瀚的档案中发现研究问题,释读隐藏其间的诗学“暗码”、美学奥秘,从而推动英美文学研究不断向纵深拓展。例如,通过考察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手稿,研究者发现其诗行分割与标点符号运用的独特性,由此揭示了诗人以“破碎”彰显“完整”的诗学追求[3]。在校学生尤其是文科研究生,是英美文学档案利用的又一重要群体。他们往往以文学档案为基点选择学位论文选题,在系统梳理档案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从而为英美文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社会公众则是近年来逐渐崛起的档案利用新生力量。在“开放获取”理念的引领下,普通民众走进档案馆,利用档案资料开展家谱寻根、文化考察,由此掀起了一股“档案热”。三类主体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共同托举起英美文学档案利用的广阔天空。
2.2 英美文学档案利用的多元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英美文学档案的利用方式也呈现出从线下到线上、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态势。然而,传统的档案阅览、抄录等线下利用方式仍是主流。研究者在掌握档案脉络的基础上,围绕某一议题有选择地采集档案信息,积累素材,从而为学术论文、专著的写作奠定基础。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数字平台在线检索、浏览档案的利用方式方兴未艾,由此开启了英美文学档案利用的新时代。例如,“沃尔特•惠特曼档案库”数字项目,让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这位美国诗歌巨匠的手稿真迹[4]。线上档案既便利了异地学者的利用,也为跨区域、跨学科研究合作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各文学档案收藏机构还积极拓展档案的展示利用渠道。通过举办文学档案主题展览,开设社教培训课程,研发文创产品等方式,多维度激活档案资源,引导社会大众亲近文学档案、热爱文学档案。线上线下结合、专业大众并举的档案利用新局面正在形成,这必将推动英美文学档案功能价值的全面绽放。
2.3 英美文学档案利用的推广机制
近年来,英美两国的文学档案界在创新利用推广机制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首先,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档案亮点,制作档案类节目,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引导公众亲近文学档案。其次,开发特色档案文创产品,依托文学档案元素进行文化创意设计,其物质载体包括衣服服饰、儿童用品、文件印刷品与书籍、家具与办公用品、特色藏品等,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档案利用的群众基础。再次,策划沉浸式体验活动,营造身临其境的档案文化氛围,也是备受欢迎的推广利用新举措。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以“成为一个具有包容性、创业精神和颠覆性的21世纪档案馆”为发展愿景,开展一系列服务项目与主题档案活动,让公众以参与者的角色沉浸式体验作家的创作现场,零距离感受文学档案的魅力。
3 英美文学档案研究现状分析
3.1 英美文学档案研究的主题类型
随着英美文学档案的大规模解密与开放获取,以档案为本位的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对英美文学档案领域的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其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研究、文学接受研究、文学文化社会学研究等几大领域。在创作研究领域,考察作家手稿修订的痕迹,追踪文本生成的脉络,揭示隐藏其间的创作心理与叙事策略,由此还原文学创作的复杂性,是研究的核心议题。在接受研究领域,通过文本细读辨析读者反馈档案,考察不同时代、国别读者对特定文本的评判,进而揭示阅读社群的群体心理、接受期待,成为新的研究前沿。档案中的文学史料还为文化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深度支撑。例如,考察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沙龙档案,可揭示非裔美国人文学社群的复杂网络,进而理解种族写作与社会互动间的辩证关系[5]。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英美文学研究中,随着档案开放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文学创作、文本阐释、文化传播等领域必将迎来由档案研究引领的革命性变革。
3.2 英美文学档案研究的理论反思
尽管英美文学档案研究方兴未艾,但如何立足中国学术语境、民族言说传统,找到契合英美文学档案特点的研究理路,仍是一个亟须深入探讨的重大理论课题。首先,中西方文论体系对于档案文献性质的认知有所差异。中国传统诗学重在对文本意旨的阐发,而西方文论更侧重对创作过程的挖掘,强调从作家个人经验体认文学。如何在中西方文论体系间探寻契合点,以及在借鉴域外档案文献学理论的基础上推进本土化探索,将是未来研究必须直面的问题。其次,作为独特的文献文本,英美文学档案的诠释策略有待进一步反思。传统的档案利用多聚焦于档案的资料价值,而忽视了档案本身作为话语建构的能动性。事实上,任何档案都不可能完全客观中立,其形成过程本身就嵌入了权力运作、意识形态指向。如何在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当代文论浪潮下,对英美文学档案的生产机制、权力结构等进行元批评,将为档案研究开辟新的问题域。再次,档案研究也呼唤跨学科视野的引入。英美文学档案不仅是文学研究的资源,也是历史记忆、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纳入历史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视角,必将推动英美文学档案研究走向深入。
3.3 英美文学档案研究的方法创新
创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路径,是英美文学档案研究的题中之义。在数字人文的时代语境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为英美文学档案研究开辟了广阔新空间。首先,数字人文工具为从海量档案中提取信息、识别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例如,运用主题模型、情感分析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从浩如烟海的作家信函档案中自动抽取主题词、人名地名等关键信息,进而探寻其社交网络、情感表达模式。这无疑将极大提升档案研究的广度和效率。其次,数字人文方法还能为档案提供更加立体、沉浸式的新阅读方式。如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研究者可置身于数字化重构的作家书房,如身临其境般地重温其创作历程。档案阅读从“平面”走向“立体”,研究者与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界限的心灵对话正在成为可能。再次,将英美文学档案纳入数字人文平台,实现跨档案、跨语言的关联检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从文本细读到远读,从个案分析到大数据建模,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互补中,英美文学档案研究正在开拓崭新的学术图景。在持续的方法革新中,英美文学档案研究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黄霄羽国外档案新闻工作室.国外档案新闻集萃[J].中国档案,2020(3):80-81.
[2]王雪.作家手稿档案征集研究:基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考察[J].档案学研究,2019(5):72-77.
[3]郭薇,辛红娟.狄金森诗歌中的修辞偏离及其审美惊奇效果[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5):87-93.
[4]曲春梅,何紫璇.概念、意义与实践:档案与数字人文的双向考察[J].档案学研究,2022(6):10-17.
[5]谢梅.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中的非裔美妆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9,41(4):119-127.
【作者简介】霍珠珠(1983—),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