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献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探析

发布时间:2025-01-02 08:15:22被阅览数:21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永莉

  摘要:将档案文献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档案文献对文学创作多维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文学创作对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反馈作用,力图为二者间的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提供路径启示。档案部门需立足自身优势,从夯实创作素材基础、激发创作主体积极性、构建制度保障体系等方面发力,推动形成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文学创作实践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档案文献;文学创作;互动关系;开发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认识和把握档案文献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真实记录了党和国家、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图景和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2],是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宝贵源泉。然而,当前档案工作对文学创作的支持与文学创作对档案的利用还存在一些脱节现象,尚未形成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文学创作实践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亟须对此加以重视和改进。

  深入研究档案文献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对于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促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方面,系统探讨档案文献对文学创作的多维影响,有助于进一步彰显档案的独特魅力和现实作用,引导更多文学工作者重视和利用档案,推动其创作出更多反映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优秀作品,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振全民族文化自信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深入分析文学创作对档案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于创新档案服务理念,拓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渠道,增强档案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3]。

  1  档案文学对文学创作的多维影响

  1.1   档案文献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与灵感

  档案文献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内涵,是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档案文献真实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其所承载的种种历史事件、人物活动、情感记忆等内容能够为文学创作提供翔实可靠的素材,为塑造生动丰满的文学形象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同时,档案凝结着鲜活生动的历史图景和情感体验,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往往能激发创作者的艺术灵感,引发心灵共鸣。文学家在档案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艺术提炼,将档案中的历史元素融入文学血脉,成为创作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的重要路径。

  1.2   档案文献对文学创作主题选择的引导作用

  文学创作需要扎根于社会现实,回应时代主题。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文献都鲜明地记录和反映了特定历史语境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主流话语和精神风貌。这些档案文献对文学创作的主题选择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方面,文学创作应从档案文献中发掘和提炼出富有时代精神、彰显民族特色的主题,使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并引领社会价值取向,这是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所在。另一方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种类的档案文献所体现的时代主题各有侧重、异彩纷呈,这就要求文学创作在立意选题时要多元开放,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回应当下社会关切,从丰富多样的档案资料中汲取题材灵感,拓展视野。

  1.3   档案文献为文学创作提供佐证

  文学创作需要在想象和虚构的基础上融入真实的历史细节,方能使文学作品愈发厚重、丰满,进而引发读者的共鸣。而档案文献正是文学创作中构建真实可信形象和场景的重要佐证。一方面,档案文献能为文学创作提供真实的人物素材与事件素材,使虚构的文学形象变得有血有肉、立体丰满[4]。通过参考档案,作家能从历史中提炼出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再经过艺术加工,使作品更贴近历史实际,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档案中记载的社会风貌、市井百态、言语习俗等是文学再现特定历史时空环境的重要依据。通过查考档案文献,文学家能提取出某一历史时期翔实可靠的环境细节,用以丰富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增强作品再现历史图景的能力。

  2  文学创作对档案文献的反馈效应

  2.1   创作实践丰富档案文献的价值内涵

  文学创作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创造的实践活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图景,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揭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表达创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境遇的理性思考。因此,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面貌的艺术凝练与呈现。将文学创作成果纳入档案文献的收藏范畴,有助于弥补档案记录的某些局限,为档案文献提供更为丰富立体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是对档案文献中相关历史信息的有益补充。文学家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将档案记录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艺术提炼,使其更加丰满生动、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所表达的社会情绪、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也从侧面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将文学创作成果纳入档案收藏,能够为档案文献提供新的价值维度,使档案记录更加立体丰满、充满人文色彩。

  2.2   创作需求推动档案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利用

  文学创作往往需要档案文献的支撑和佐证[5]。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和历史根据,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因此,许多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都十分重视对档案资料的搜集、参考和利用。文学创作对档案文献的现实需求,客观上推动了档案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利用。一方面,文学家为了创作需要查阅档案,客观上倒逼档案部门加强对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数字化等基础工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现实动力,进而为档案的开放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文学家利用档案创作的成功范例,能引发社会各界对档案价值的关注,从而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在此影响下,档案工作者更能意识到主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探索档案的多元化利用路径,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

  2.3   优秀文学作品促进档案文献的社会化传播

  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要看其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也要看其传播广度和影响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在社会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带动更多人去认识和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当一部以档案为创作素材的文学作品广受欢迎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反响时,必然会激发公众对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和档案的兴趣,从而提升公众对档案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和认知度。一方面,优秀作品的社会传播能让更多人认识到档案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激发公众亲近档案、利用档案的热情,为档案文化的社会化传播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文学名家利用档案创作的成功案例,能有力彰显档案的史料价值和社会功用,提升档案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为档案事业的发展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3  档案文献与文学创作互动机制的实现路径

  3.1   聚焦档案开放,夯实文学创作的素材基础

  档案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档案的开放程度和利用便捷度,直接影响文学创作对档案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效率,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档案部门要树立大开放、大服务意识,加快构建开放便捷、规范有序的档案利用新机制,最大限度地为文学创作提供坚实的档案素材基础和有力的档案信息支撑,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加快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提高档案检索和利用的便捷性。利用数字化手段,将档案资料转化为便于存储、检索、传输的数字化文件,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功能完备的数字档案检索系统,让档案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不再受时空限制。二是要创新档案开放利用机制,完善档案服务流程。档案部门需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在确保档案存储安全、规范利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文学工作者利用档案创造条件。建立健全的档案开放服务制度,优化档案查阅流程,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档案利用服务。三是要加强档案的编研开发力度,提升档案资源的吸引力。档案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组织人力对馆藏档案进行深度编研和学术开发,采用编纂档案史料、举办档案文献展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档案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吸引文学工作者到档案中去挖掘素材、追寻历史、感悟人生,让档案真正成为文学创作的富矿。

  3.2   激励主体参与,拓展档案文献的创作利用空间

  文学工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也是档案资源转化为文学作品的关键因素。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学工作者的主体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调动文学工作者利用档案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形成档案部门与文学工作者协同互动、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一方面,档案部门要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激励力度。制定专门的档案利用扶持政策,在查阅利用、资助出版等方面为文学工作者提供更多便利。设立专项基金,对利用档案资源进行文学创作的优秀项目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以政策鼓励激发文学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档案部门需搭建交流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定期举办档案与文学创作研讨会、座谈会,邀请文学工作者走进档案、了解档案,当面听取他们在档案利用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与文学工作者建立联系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和回应他们在档案利用中的困难与需求。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文学工作者的线上互动交流,让档案部门与文学工作者建立密切顺畅的合作关系。此外,档案部门要主动对接文学期刊、出版社等文学传播渠道,探索档案资源的文学创作开发利用新路径,为优秀档案文学作品的传播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3.3   完善制度建设,构筑档案文献与文学创作互动平台

  档案文献与文学创作之间若要良性互动、深度融合,需要科学规范、切实有效的制度机制作为保障。制度建设的完善是构筑档案文献与文学创作互动平台的重要基石。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推动档案文献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交流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首先,构建部门协同机制。档案文献与文学创作互动,涉及档案、文化、新闻出版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工作合力,解决好档案开放与保密、档案解密与利用等方面的矛盾,为档案资源的文学创作利用扫清体制机制障碍。其次,健全档案开放制度。制定细化的档案开放办法,明确档案开放的范围、程序、方式、保密要求等,既要最大限度地开放档案,又要确保档案得以安全、规范利用,为档案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提供制度遵循。再次,完善档案利用制度。建立科学的档案利用工作流程,明确档案查阅、借阅等具体环节的规范要求,同时要结合文学创作的特点,在馆内阅览、资料复制、延长开放时间等方面提供灵活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建立档案全过程利用跟踪机制,加强对重点档案的统计分析,完善档案利用情况记录,为今后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决策参考。最后,建立完善档案文学作品的收集利用制度,将利用档案创作出的优秀作品纳入馆藏档案,以此丰富档案文献的内容类型,从而实现档案文献与文学创作成果的互促共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马立伟.基于历史叙事的档案文献整理理念研究:以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和档案文献研究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4(4):87-94.

  [3]倪童.数字人文研究在文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瞻[J].山西档案,2024(5):84-87.

  [4]王雪.作为集体记忆资源的文学档案[J].山西档案,2019(1):107-111.

  [5]梁爽.人工智能背景下档案短视频智能制作与文学创作的互促与创新[J].山西档案,2024(2):155-15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1AZD132)。

  【作者简介】王永莉(1988—),女,回族,河南信阳人,信阳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流寓文学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