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8:10:08被阅览数:27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朱社员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档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基因。基于档案视角,重点探讨了档案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传播的角色定位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文化传播;数字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时代内涵,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在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呈现出鲜明的数字赋能特征[1]。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丰富多样的历史档案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从档案视角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还能为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提升档案文化服务能力提供新路径。深入探索档案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一是有助于推动档案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档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从档案视角深度剖析传统文化传播机制,对于提升档案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可为新时代档案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提供新视角。当前,档案部门正致力于从单纯的档案资源保管向主动服务转型[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为提升档案文化服务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视角审视和反思档案的文化属性,可以拓展档案服务创新的维度,为提升档案的社会文化功能贡献新思路。三是可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贡献档案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4]。立足档案视角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机制、创新与发展,对于充分发挥档案文化资源优势、助力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档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传播中的作用定位
1.1 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提供者与整合者
档案是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新时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部门首先应当成为优质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提供者与整合者。一方面,多年来各级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和其他各类档案收藏单位形成了大批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档案,包括古代经典典籍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民间文艺档案、地方特色文化档案等,内容涵盖传统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这些异彩纷呈的档案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传播的“富矿”。档案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馆藏传统文化档案的发掘、整理、数字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利用提供丰富素材。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分散在社会各界的传统文化档案资源进行整合。除了档案馆所藏,大量珍贵的传统文化档案散存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学术机构以及民间收藏中。档案部门应发挥专业优势,加强与其他文博机构的协作,统筹推进传统文化档案的征集、抢救和数字化,有序整合相关档案资源。对分散档案进行主题策划、内容关联、集成揭示,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播中的综合价值。
1.2 数字文化传播项目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技术浪潮下,各地积极开展了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传播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与转化。档案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推动传统文化数字传播项目的实施,贡献档案力量与档案智慧。档案部门可以其所藏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为基础,积极融入各类跨界传播项目,如提供古籍修复与数字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家谱数字化等专项支持。更重要的是,档案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以档案视角参与数字文化传播项目的策划与创意。例如,各地陆续推出的“数字档案馆”“档案文化主题展览”“数字档案文化体验馆” 等新型数字文化场馆。这些项目运用数字化手段沉浸式展示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档案部门要主动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努力成为数字文化传播项目的重要力量。同时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等前沿技术手段,推动档案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以“数字敦煌”项目为例,通过对大量敦煌遗书档案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处理、检索和展示,实现了敦煌文化的全景式、立体化呈现,使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档案部门要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不断拓展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境界。
1.3 传统文化数字进程的诠释者与传承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背后蕴藏着无数富有深义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不能流于表面,需要对其进行深入解读、诠释与阐发。档案作为鲜活的历史见证,恰恰能为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阐释提供实证支撑。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成为传统文化数字化的解读者、诠释者和传承者。档案部门应加强对馆藏传统文化档案价值内涵的深层次挖掘。通过多学科视角解读分析,发掘传统文化档案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诠释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在数字传播实践中,可策划推出一系列传统文化主题档案文献展、专题讲座等,用案例式的解读传播,让公众在鲜活的档案故事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文化创意和再生产层面,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基于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创意设计开发。在准确诠释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艺术化、大众化的创新表达与传播,让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与当代流行文化相融合。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档案创意产品,如动漫、纪录片、文创衍生品等,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这些积极尝试为档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传播提供了有益启示。
2 档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
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引领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档案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尤其是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为档案领域探索数字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之路指明了方向。在上述文件中,档案被列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这意味着档案部门迎来了文化数字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档案工作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强化数字档案资源的汇聚整合与深度开发利用,切实增强文化传播力,在传统文化数字传播中贡献更大力量。同时,各地也陆续制定了文化数字化发展规划,出台了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等配套政策。这些地方性政策进一步细化了档案参与文化传播的具体举措,为创新工作机制、拓展传播渠道、加强产业融合等提供了政策保障。档案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些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档案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之路。只有准确把握政策导向,主动融入文化发展大局,才能真正彰显档案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2.2 机构层面的角色重塑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档案部门要实现由被动的文化资源提供者向数字文化传播的主动参与者、引领者转型。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在观念、职能与工作方式等层面进行深刻变革,全面重塑自身角色形象。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档案部门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认识自身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使命担当。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文化传播实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肩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使命。只有观念先行,才能推动形成档案参与文化传播的强大合力。职能拓展是转型的关键。传统的档案部门主要侧重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与利用等基础性工作。面对文化传播的新形势、新要求,档案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融入文化传播全过程。这就要在夯实基础业务的同时,加快向文化服务综合体转变,强化策划、宣传、创意、技术研发等岗位职能,打造一支懂文化、善经营的复合型档案队伍。通过向文化产业要素配置、文化资源开发、文化项目运营等领域延伸,不断拓宽服务边界,实现从“藏” 到“用”、从“资源”到“效益”的转变。工作方式变革是重塑的途径。传统单一、封闭、线下的档案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的需求。档案部门要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VR、AR等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工作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完善服务机制,在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的深度融合中,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播服务体系。要牢固树立开放、协同、跨界的理念,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文化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沟通协作机制,实现多元主体良性互动、资源共享。
2.3 传播模式的创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新时代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关键要用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广。档案领域要依托丰富的数字档案资源优势,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传播模式。一是要着力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传统文化体验产品。数字时代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要立足用户需求,善于运用数字叙事、交互设计等手段,为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例如,通过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以文化场景、文化空间再现的方式,让公众在虚实交融中“穿越”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依托区域特色数字档案资源,多维度再现区域发展的历史风貌与发展脉络。可以预见,在数智技术的持续深度赋能下,沉浸式互动将成为档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二是要着力构建跨界协同、多方参与的开放传播生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档案领域要有共享意识和开放胸怀,积极搭建传统文化传播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通过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记忆机构档案资源的整合共享,与文旅、教育、传媒等相关行业的跨界合作,与互联网企业、文创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协同创新,不断延伸传播触角、拓展传播渠道。档案文化传播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融入公众的信息获取场景和文化消费生活,实现精准化、常态化触达。总之,要通过构建开放协同的传播生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三是要着力打造一批传统文化数字传播示范工程。例如,档案部门可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大主题和重要纪念日,精心策划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传统文化主题档案展览、口述史、影像志等数字化项目,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强化对地市、县区基层档案部门传统文化数字化的业务指导,加强传统文化档案资源数字化标准规范与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档案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同时要注重发掘、培育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数字传播项目,通过评选表彰、资金支持、品牌打造等方式,放大社会效应,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生动局面。
3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档案应当在传统文化数字传播中发挥档案的独特优势,成为传统文化档案资源的提供者与整合者、数字文化传播项目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传统文化数字进程的诠释者与传承者。档案领域要主动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积极融入文化发展大局,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切实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档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在传播模式上积极探索。一是依托丰富的数字档案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传统文化体验产品;二是构建跨界协同、多方参与的开放传播生态,拓展传播渠道;三是围绕重大主题,打造传统文化数字传播示范工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当前正值数字赋能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的关键期。档案部门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认识自身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使命担当。要在观念、职能与工作方式等层面进行深刻变革,实现由被动的文化资源提供者向数字文化传播的积极参与者、引领者的角色转换。档案领域要主动作为,积极回应时代呼唤与社会期待,在丰富手段、拓宽渠道、创新方式上持续用力,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吕文婷,蔡晓芬.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档案+文化产业”:发展契机、运作模式与关键问题[J].档案学研究,2024(3):87-93.
[2]李萌,王育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数字机制与趋势[J].人民论坛,2023(2):104-106.
[3]颜涵,于英香.国家认同建构视域下档案的多元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山西档案,2023(3):63-71.
[4]何虎生,郭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9.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四川省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课题编号:WRF202437)。
【作者简介】朱社员(1984—),男,汉族,甘肃静宁人,四川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