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档案的数字化保存与家族文化传承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4-12-31 08:34:40被阅览数:64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吕雪飞

  摘要:家谱档案是中华民族寻根问祖、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信息时代,传统家谱保存与传播面临诸多困境。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家谱档案进行抢救、保护和转化利用,既是破解家谱档案管理困局的根本出路,也是新时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家族文化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家谱档案特点及数字化保存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化保存家谱档案的可行性基础,提出通过家谱知识服务、家谱社交网络、创意家谱文创等多元路径,创新家谱档案在家族文化传承中的利用模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家谱档案;档案数字化;档案保存;家族文化

  家谱档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特殊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家族血脉传承、人物活动、迁徙分布的百科全书,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家国情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实施数字内容创新发展工程[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2]。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为破解家谱档案保存与传承困局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家谱档案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整理与保存,通过家谱资源数据库建设、数字人文研究、知识服务门户等方式深度开发家谱档案价值,是实现家谱永久保存和活化利用的必由之路。在数字化背景下,以数字家谱为核心构建家族文化社交网络,开发家谱衍生文创产品,将为新时代中华优秀家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本文拟就数字时代背景下家谱档案的保存与利用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传统家谱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1  家谱档案的类型与现状分析

  1.1   家谱档案的类型与特点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是以记载一个家族世系源流和重大史事为主要内容的特殊档案。家谱档案依据其形式特征可分为纸质家谱和电子家谱两大类。纸质家谱主要包括抄本、刻印本、石刻本、手稿本等类型,具有平面、局部的特点[3]。电子家谱是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生成的数字化家谱,具有检索快捷、共享便利、容量大等优点。

  从价值上看,家谱本身就是血脉关系、家族认同感的象征,家谱体现着家国一体情怀;家谱记载家族中的人和事,记录了优秀的道德规范,是教育后人的良好范本;家谱中记录的家规族约体现了规矩意识,对于构建社会失德失信规范机制、守德履约行为奖励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4]。

  1.2   家谱档案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当前,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家谱档案事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期,停留于本体表面的家谱档案传统开发模式已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5]。首先,历史家谱多为纸质载体,易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破坏,大量珍贵资料面临散佚损毁的危险。其次,随着社会变迁,家谱编修的传统日渐式微,许多家族后人忽视对祖先资料的收集整理,导致家谱文化难以延续。再次,家谱档案数字化进程严重滞后,缺乏专门的数据库平台进行集中存储、检索和利用,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传播家族知识的需求。最后,部分家谱尚未得到学界重视,其史料价值有待深入发掘,亟待纳入主流学术研究视野。这些都给新时期家谱档案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严峻挑战。

  2  家谱档案数字化保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   家谱档案数字化保存的内涵阐释

  数字化保存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载体形式的档案文献转换为数字形式,并采取长期保存措施,确保数字信息可永久访问和利用的过程。本质上,数字化保存是传统档案保存模式的革新与升级,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档案永久保存的必由之路。将数字化保存理念引入家谱档案领域,意味着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家谱史料进行抢救、整理、保护和传承,通过信息的编码、压缩、存储、迁移等技术处理,实现家谱内容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最终建立家谱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持续访问机制,是应对纸质家谱载体易损毁、破解家谱档案保存利用困境的根本举措。

  2.2   我国家谱档案数字化保存的客观需求

  当前,传统家谱档案保存利用面临诸多困境,亟须变革创新。一方面,古籍家谱多以纸张、丝帛等脆弱介质承载,受制于材质特性,易受温湿度、虫蛀、污染等外界因素侵蚀而损毁,家谱内容和价值面临永久泯灭的危险。另一方面,家谱档案数量众多,地域分散,缺乏系统征集和集中管理,查找利用不便,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档案开放的时代要求。同时,家谱档案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族谱学、人口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但纸质家谱档案存在数量有限、流通不便等局限,严重制约了其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家谱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集中管理和开发利用,最大限度降低纸质家谱档案的损毁风险,提升家谱档案的保存、传播、利用效率,充分彰显家谱档案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

  2.3   数字化保存助推家谱档案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将数字化保存引入家谱档案管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传统家谱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具有多重积极意义。首先,数字化保存是对家谱史料的抢救和再生,通过将纸质家谱转化为数字图像、文本等电子形式,并采取异地备份等方式永久保存,能够从根本上规避纸张老化、字迹褪色、蠹虫侵蚀等自然损毁风险,最大限度延长家谱档案寿命。其次,数字化保存是提升家谱开放利用水平的必由之路。数字化保存使得家谱档案资源得以突破时空界限,通过网络平台、数据库系统实现便捷共享,使社会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在线检索、阅读家谱,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人的文化需求。再次,家谱数字化是深化家谱整理研究的有效途径。数字化手段不仅便于海量家谱资料的采集、比对、校勘等,而且为使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先进技术深度剖析家谱内容提供了可能,家谱大数据分析研究方兴未艾。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数字化必将成为家谱资料学术化、科学化的重要路径。

  2.4   家谱档案数字化保存的可行性基础

  国内家谱档案数字化保存已具备坚实的技术支撑、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在多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可行性。首先,以光学扫描、OCR识别、数据库管理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日臻成熟,为高效精准地实现家谱数字化转换提供了先进工具。国内各档案部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企业等积累了丰富的古籍数字化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奠定了家谱数字化的技术基础。其次,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档案数字化工作,先后出台多项战略规划和政策文件,将“数字中国”纳入新时代建设的宏伟蓝图。政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大力支持家谱数字化项目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家谱数字化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根本保障。再次,社会各界对家谱文化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是家谱档案实现数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家谱数据库、家谱管理系统,致力于网络家谱、数字家谱建设。学界、业界、社会组织、家族团体通力合作,共同掀起了数字家谱建设的新高潮,这为家谱数字化的蓬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生态。

  3  家族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家谱档案利用路径探析

  3.1   家谱知识服务:挖掘整理家谱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

  家谱档案是一个家族历史的百科全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发掘家谱档案价值,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知识,是发挥家谱档案在家族文化传承中独特作用的重要前提。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可以通过家谱数据库建设、数字人文研究等方式,全面系统地开展家谱知识服务。一是建立家谱资源数据库。通过数字化采集、加工、整合,将分散在民间和收藏机构的家谱档案进行集中揽收和系统整理,建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功能完备的数字家谱资源库,夯实家谱档案利用的数字资源基础。二是深化家谱数字人文研究。运用数字人文科研范式,以家谱数据库为基础,辅以族谱学、人口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从宏观家族发展脉络到微观个体生命历程,全方位、多层次地考察家族历史,挖掘家谱档案中的人物、事件、文献、谱系、文化等多元知识,推动家族文化研究的学术化、精细化。三是构建家谱知识服务门户。整合家谱数字资源与数字人文研究成果,开发家谱档案资源发现系统、家族知识关联搜索系统、家谱学术数据分析系统等,建成集资源展示、检索查询、知识计量、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家谱知识服务门户,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家族知识服务。

  3.2   家谱社交网络:搭建线上线下家族交流互动平台

  个人对家族的认同归属是家族文化传承的情感基础,而这种认同感的形成离不开家族成员之间频繁而深入的交流互动[6]。从家族文化传承的需求出发,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以数字化家谱档案为依托,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谱社交网络,为家族成员提供情感交流、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互动平台。一是开发家谱社交软件。以族谱为纽带,以家族成员为对象,开发集家谱浏览、在线家训、家族论坛、信息发布等模块于一体的家谱社交应用程序,方便族人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访问家谱信息,分享家族动态,加强代际交流,增进情感认同。二是建设虚拟家园。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以家谱档案为素材,数字化再现家族旧居、祠堂、文物等载体,塑造沉浸式的家族历史文化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让用户在虚拟场景中“穿越”时空,亲历家族发展过程,感悟先贤智慧,传承家族精神。三是举办系列家族活动。定期组织家族聚会、祭祀先祖等活动,设置家风家训宣讲等环节,在数字家谱辅助下,引导族人在活动中加深对家族历史的了解,在交流中坚定对家族文化的信仰。家谱社交网络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了一个集线上互动与线下活动于一体的立体化家族交流空间,有利于增强家族成员对家族的情感归属,激发青年一代对家族文化的兴趣,形成家族文化传承的合力。

  3.3   创意家谱文创:开发家谱衍生文化产品

  随着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开发文化遗产资源、激活创意产品价值已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家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文创开发潜力。通过对数字化家谱档案的深加工和创意利用,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技艺特色和审美内涵,开发具有时代特色、消费导向的创意家谱文创产品,能够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家族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传播力。一是研发家谱文化衍生品。以家谱图像、家训名句、家徽纹饰等为素材,开发家谱日历、家规家训书签等文化衍生品,将家族元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二是创作家谱主题文艺作品。以家谱档案为灵感来源,鼓励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创作者开发家谱题材的文艺作品,如家族史诗、历史小说、纪录片、动画片、家谱修撰手游等,多渠道、多形式地传播家谱知识,提高家族文化的大众认知度和美誉度。三是打造家谱主题文旅项目。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家谱资源,以知名家族家谱档案为核心,串联当地历史人文景点,设计家谱寻根、家风体验等主题旅游线路,开发家谱主题民宿、家谱文化餐饮等配套产品,将家族文化融入文化旅游体验中,拓展家谱文化传播新空间。

  参考文献

  [1]文化部.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28):104-108.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祝振媛.我国传统家谱档案的可视化构建:以浙江仙居高迁《吴氏西宅宗谱》为例[J].档案学通讯,2020(2):72-79.

  [4]胡宇浩,倪丽娟.家谱档案价值发掘路径探究[J].山西档案,2021(6):107-112.

  [5]张钰桐,徐健.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家谱档案资源重构:价值、逻辑及框架[J].档案学研究,2022(5):94-101.

  [6]加小双.当代身份认同中家族档案的价值[J].档案学通讯,2015(3):29-34.

  【作者简介】吕雪飞(1981—),女,满族,吉林白城人,白城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文化产业专业负责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学、中国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