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文化遗产档案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31 08:30:41被阅览数:31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梁起峰

  摘要:在梳理社会记忆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社会记忆视角系统审视了文化遗产档案化的过程与机制。文化遗产档案化应立足于维系社会文化传统,体现社会属性与公众权益,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促进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应坚持制度建设、技术支撑、社会参与、开发利用并重的策略,推动文化遗产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档案在传承民族记忆、凝聚社会共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关键词:社会记忆;文化遗产;档案化

  文化遗产作为承载民族记忆、传递文化基因的重要资源,其档案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文化遗产档案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亟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新的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文化遗产档案化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工程。然而,当前文化遗产档案化研究尚存在视角单一、内容割裂、实践脱节等问题,亟须在理论和方法上实现创新突破。本文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文化遗产档案化的社会功能与现实价值,力求为新时代文化遗产档案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文化遗产档案化话语体系和实践范式。

  1  社会记忆视角下文化遗产档案化的过程阐释

  1.1   文化遗产的识别与选择

  社会记忆是特定社会群体对过去的集体表述,其形成过程体现了社会群体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和判断[3]。在文化遗产档案化的过程中,社会记忆发挥着关键的“过滤”作用,影响并决定了文化遗产的识别、选择和保存。社会记忆视角下的文化遗产识别与选择,强调文化遗产与特定社会群体记忆的关联性,关注文化遗产在构建社会认同、传承集体记忆中的作用。这一视角突破了单纯以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为标准评估文化遗产的局限性,转而强调文化遗产与社会群体的情感联结和认同建构功能。因此,在文化遗产识别与选择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和吸纳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表达,兼顾不同群体的多元诉求,将深刻影响社会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纳入档案化的范围。

  1.2   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

  在社会记忆视角下,文化遗产的收集和整理不应局限于对文化遗产本体的搜集和编目,更应关注对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社会记忆信息的获取和呈现。社会记忆视角下的文化遗产收集与整理,有助于提升文化遗产档案的知识密度和语义深度,为文化遗产档案从单纯的信息资源向社会记忆知识库的跨越奠定了基础。这一理念变革,标志着文化遗产档案化从关注档案构建技术层面走向对档案社会功能和意义的深入思考。

  1.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从社会记忆的视角看,文化遗产档案化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和存储,更在于激活文化遗产所凝结的社会记忆,发挥文化遗产档案在当代社会中的功用。社会记忆视角突破了将文化遗产档案化简单等同于对历史文化进行“留存”的静态保护理念,强调文化遗产档案应当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维系社会群体记忆和认同的活态资源。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社会记忆视角要求统筹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维度,既要注重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修复和保存,更要关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社会记忆的延续和传承。在文化遗产利用方面,社会记忆视角强调文化遗产档案应回归社会生活,融入社会群体的记忆实践之中。社会记忆视角下的文化遗产档案,不应是封闭在典藏机构中的历史遗产,而应成为社会群体进行记忆对话、建构认同的活跃场域。

  2  社会记忆视角下文化遗产档案化的机制探索

  2.1   文化遗产档案化的制度机制

  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审视,构建完善的制度机制是推动文化遗产档案化、确保文化遗产档案质量、发挥文化遗产档案社会功能的关键环节。文化遗产档案化制度,不仅要着眼于规范文化遗产档案收集、管理、保护、利用等技术层面的标准和流程,更要体现出对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社会记忆的尊重和呵护。社会记忆视角下的文化遗产档案化制度建设,需要在法律层面明确社会群体参与文化遗产识别、建档、利用等环节的权利和机制,赋予社会群体对其集体记忆的话语权和知识产权。这就要求在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档案管理法律体系中,增加相关条款,平衡国家、社会与个人在文化遗产档案化中的权责关系。同时,应建立健全馆社协同的工作机制,搭建文化遗产档案机构与社区、民间组织的常态化沟通平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的发现、挖掘、宣传和利用。通过制度化的社会协同,充分调动社会群体参与文化遗产档案化的积极性,让社会记忆成为文化遗产档案构建的内生动力。

  2.2   文化遗产档案化的技术机制

  在数字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文化遗产档案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实现路径。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出发,文化遗产档案化的技术机制建设应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创新文化遗产档案采集、管理、呈现的技术方式,为社会记忆的深度挖掘、泛在传播和沉浸式体验赋能。具体而言,可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构建文化遗产在线档案化平台,实现文化遗产信息的自动采集、实时更新和众包积累,突破文化遗产档案化的时空障碍。基于知识图谱、语义分析等技术,对海量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智能化加工和关联,揭示文化遗产与社会记忆之间错综复杂的语义网络,使文化遗产档案从“资源”跃升为关联性和情境性的“知识”。在文化遗产档案的展示和传播方面,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沉浸式技术,多维度再现文化遗产的历史语境和社会记忆场景,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文化记忆体验。同时,通过人机交互技术赋予文化遗产档案“会说话”“有温度”的特质,增进用户与文化遗产档案之间的情感联结,唤起用户内心深处的社会记忆共鸣。

  2.3   文化遗产档案化的社会参与机制

  文化遗产及其档案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出发,建立常态化的社会参与机制是文化遗产档案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将社会记忆的主体、载体、传承者有机融入文化遗产档案化的全过程,才能真正汇聚社会共识,释放文化遗产档案的社会记忆效能。构建社会记忆视角下的文化遗产档案化社会参与机制,首先,要树立开放、包容、多元的理念,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记忆表达,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档案化提供制度化渠道和话语空间。可借鉴国际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成熟经验,完善社区参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志愿服务、公众建议征集等多样化的社会参与形式,激发社会参与文化遗产档案化的内生动力。其次,要发挥文化遗产档案化在促进社会交往、唤起集体记忆、增进社会认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文化遗产档案征集、展览、教育、创意等多种社会活动,将文化遗产档案化嵌入社区生活和公众议程,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形成文化遗产档案化的良性社会生态。再次,要加强对文化遗产档案从业人员的社会化培训和教育,提升其服务社会、反映民意、回应关切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发挥文化遗产档案机构的社会教育职能,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和互动,形成社会协同创新的新格局。

  3  社会记忆视角下推进文化遗产档案化的策略

  3.1   完善文化遗产档案化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文化遗产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完善文化遗产档案化制度,应着眼于维系文化传统与社会记忆的连续性,兼顾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性,体现国家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性[4]。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健全文化遗产档案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现有的档案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框架内,明确文化遗产档案的地位、责任主体、管理流程等,为文化遗产档案事业提供稳定的法治环境。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档案化标准规范,为文化遗产的分类、著录、编码、数字化、安全保护等环节提供可操作的指引,确保文化遗产档案化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3.2   加强文化遗产档案化的技术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档案化提供了新的驱动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既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效能、拓展文化遗产档案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路径。推进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是技术支撑的重中之重。通过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等技术,将文化遗产档案由实体载体转化为数字资源,突破文化遗产档案时空局限,实现跨媒体、跨平台、跨地域的传播与共享[5]。同时,要注重文化遗产档案数字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建立科学完备的元数据框架体系,提高文化遗产档案数字资源的互联互通和深度利用水平。

  3.3   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档案化

  社会记忆是在社会群体的广泛参与中形成和强化的。档案见证并影响着社会记忆的塑造。因此,促进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档案化,是社会记忆视角下推进文化遗产档案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首先,要转变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理念,树立大档案观,深化对文化遗产档案社会属性和公众权益的认识,将社会参与贯穿于文化遗产档案化的全过程、各环节[6]。其次,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档案在全民人文素养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文化遗产档案利用与社会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有机结合,依托数字技术优势,创新文化遗产档案知识服务供给模式。再次,要加强文化遗产档案从业队伍建设,提升档案工作者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档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将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融入档案教育课程,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档案人才。

  3.4   推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从社会记忆视角出发,应积极推动文化遗产档案的创新开发与社会利用,使其在传承优秀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中外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立足时代需求,创新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向数字创意、文化金融、文化外交等领域的辐射与扩展。依托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文化品牌,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相关国家在文化遗产档案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建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共享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加强文化遗产档案编研队伍建设,完善档案开放利用制度,为学术研究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资源。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原创性的档案学术成果。加强中外档案界的学术交流,搭建国际档案研究合作平台,提升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

  [3]周敏.社会记忆视角下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播体系研究[J].山西档案,2024(5):36-38,42.

  [4]李俊哲,徐拥军,张丹.社会记忆视角下北京冬奥档案征集工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4(1):77-84.

  [5]熊回香,刘庆圆,李昕然.社会记忆视域下精准扶贫档案资源建设研究:以咸宁市县(区)综合档案馆为例[J].山西档案,2023(5):97-107.

  [6]张敏,舒怡娴.认知-情感系统理论视域下档案社交媒体社会记忆建构机制研究:以“金山记忆”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3(5):98-106.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非遗’博物馆文化育人实践体系建设”(项目编号:020103002);2024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大思政课’视野下非遗通识课程建设实践”(项目编号:J20241343)。

  【作者简介】梁起峰(1987—),女,汉族,山西吕梁人,晋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