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8:25:15被阅览数:25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倩哲
摘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在总结多年档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档案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拓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档案资源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档案资源信息化是该法律确立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在梳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资源建设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档案资源建设能力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新《档案法》;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工作;档案服务
自2021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新《档案法》”)正式实施。新《档案法》是在总结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经验,立足新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顺应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和信息技术进步等基础上制定的。新《档案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档案工作的政治属性,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明确档案事业发展目标,完善档案管理体制,丰富档案服务内容,优化档案管理措施,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从档案资源建设的角度看,新《档案法》做出诸多重要的制度设计和规范创新[1]:强调党的领导、公共服务属性,拓展馆藏档案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数字档案、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成果等档案资源安全有效利用,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强化档案安全的法律责任等。新《档案法》既是指导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法律指南,又是推进新时期档案资源建设的行动纲领。总体而言,新《档案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档案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拓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增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二是加强档案资源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推进档案资源信息化,适应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的变革。
系统探究新《档案法》视角下档案资源建设能力的提升路径,对贯彻落实新《档案法》有重要意义,能切实将各项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效能[2],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档案工作体系,也能充分发挥档案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完善档案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规范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工作,提高档案资源建设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有助于创新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丰富服务形式和内容,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档案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而服务。
1 新《档案法》对档案资源建设的新要求
1.1 拓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可以鉴往知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其多元价值需要通过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才能得以实现。长期以来,我国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尤其是对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产生的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一问题,新《档案法》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系统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一方面,新《档案法》强调开发利用馆藏档案、增强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国家鼓励并支持档案馆和各类档案形成单位开发利用档案资源,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方式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需要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将档案资源转变为可触摸的公共文化产品,切实增强档案的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新《档案法》鼓励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播活动,充分展示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强调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阐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对档案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目标,需要档案部门积极作为,创新方式方法,以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档案真正走进公众视野,更好地发挥档案的精神文明教育作用[3]。
1.2 加强档案资源公共服务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日益增强,人民群众期待档案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然而,目前我国档案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主要表现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方式单一、服务范围有限等方面。新《档案法》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及时回应,为提升档案资源公共服务能力指明了方向。
新《档案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明确档案公共服务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一方面,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档案服务理念,将档案公共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畴。要求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档案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求传统档案服务模式必须转型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便捷、高效的档案公共服务。新《档案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档案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有利于推动服务供给侧改革,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提高档案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3 推进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工作面临向数字时代加速转型的重大机遇。如何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档案资源建设,成为新时代档案工作亟须解决的现实课题。新《档案法》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档案战略,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新时代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新《档案法》首次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作出较为系统的规定,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一是明确档案信息化建设职责。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保障电子档案、数字化档案等档案信息的安全和有效利用。二是确立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明确电子档案和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以作为凭证使用。要求档案主管部门制定电子档案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加强对电子档案形成、归档、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的管理。三是要求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建设数字档案馆,按照安全可控要求对电子档案实行异地备份管理。这些都表明电子档案在法律层面获得了应有地位,电子档案管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有法可依。
2 面向新《档案法》的档案资源建设能力提升路径
2.1 增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档案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治理智慧,需要不断深化档案认知,创新开发利用理念和途径,将档案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方面,要树立“以用为主”的大档案观,加强档案资源的系统收集与开发利用。新时代档案工作要牢固树立以开发利用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档案收集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依法履行监督指导职责,切实加强对各类档案的接收与收集,特别要重视抢救民生档案、红色档案等,注重对口述档案、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的征集工作,不断增强馆藏资源的系统性、全面性。创新档案鉴定评估机制,优化馆藏结构,加强珍贵档案的抢救和修复工作,提高档案资源质量。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加强电子档案的规范管理,确保数字档案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
另一方面,要推进档案资源整合,通过跨界合作丰富档案数据资源。当前,大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各级档案部门要树立“大数据”理念,推动档案由传统管理向数据治理转型。统筹规划传统档案数字化,加快电子档案接收进馆,促进档案资源数据化进程。打破部门界限和行业壁垒,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推进档案与政务、业务数据的汇聚共享。创新服务模式,依托档案大数据优势,为党政机关科学决策、企业创新发展、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参与城市大脑、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档案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2.2 提高档案资源公共服务能力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民服务宗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是新时代档案部门的重要使命。聚焦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创新思路举措,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便捷性、实效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方面,要由封闭走向开放,依法依规将档案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新《档案法》大幅缩短了档案开放的期限,各级档案部门要抓住机遇,加快开放步伐。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档案开放目录和办法,明确开放的原则、范围、程序,畅通群众查阅档案的渠道。加强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做好数字档案资源的标引、编目、主题开发等工作,形成高质量的开放产品。加强线上服务,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推进重点档案专题开发,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服务。总体而言,档案部门既要保证档案资源开放的力度,又要严格保密审查,依法维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另一方面,要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档案文化服务能力。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应当从单纯的查档利用向文化服务功能拓展。档案部门要发挥专业优势,整合馆藏资源,讲好档案故事,精心策划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档案文化产品。主动对接文化和旅游、党史和地方志等部门,开展联合宣传与展览展示活动,着力打造一批极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档案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资源,创新宣传模式,扩大档案文化的传播力和渗透力[4]。积极融入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档案文化服务水平,让档案走进寻常百姓家。
2.3 拓展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力
信息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档案资源建设能力的必由之路。档案信息化是实现档案管理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根本保证,以新《档案法》为契机,坚持数字优先,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档案治理走向现代化。档案资源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完善档案资源整合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统一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加强档案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省、市、县四级档案数据资源纵向贯通,促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统筹推进政务电子文件、特殊载体档案的规范管理与数字化,做好重大主题档案、民生档案的数字化加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档案数字化,为其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优化整合各专业领域档案数字资源,破除条块分割,打通数据壁垒,构建科学完备、互通互联的档案大数据资源体系。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加快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切实增强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国家档案云平台,实现档案数字资源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探索建立档案资源使用分级授权机制,促进重大战略、重点工程所需档案资料的网上协同利用。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建设智慧档案馆,推动档案管理服务向知识化、智能化、个性化转变。持续完善网上查档、异地利用等便民服务功能,力争做到“一网通办”,不断提高档案公共服务效能[5]。
3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要深入贯彻新《档案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以开发利用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加强系统化思维和统筹谋划。推进档案资源的集成整合与创新开发,拓展馆藏资源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畅通利用渠道,创新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档案需求。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建立健全档案数据资源体系,提升档案管理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新时代档案资源建设的目标在于立足时代特征,回应现实需求,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档案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档案资源建设效能,充分彰显档案在传承历史文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卫东,高梦凡,房姝含.档案工作责任制构建:内涵、理念与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4(1):28-36.
[2]任琼辉,吴雁平.适用、行为与后果:新修订《档案法》法律规范分析解读[J].山西档案,2021(3):81-97.
[3]王玉玲,杨生吉.新档案法视域下档案信息化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与创新举措[J].档案管理,2021(2):15,17.
[4]聂云霞,左琦.新《档案法》背景下档案文创产品开发:问题与策略[J]. 山西档案,2022(1):5-13.
[5]王莹.档案2.0时代的行政执法和监督研究[J].山西档案,2017(6):145-147.
【作者简介】王倩哲(1984—),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警察学院法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法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