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资源研究进展与前瞻

发布时间:2024-12-30 08:25:30被阅览数:30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路海玲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号召,为新时代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指明了方向。在系统梳理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红色档案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参与主体单一、基础概念界定不清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叙事传播能力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发展路径,旨在打破主体壁垒、统筹资源体系建设、创新开发利用方式以及构建分众传播生态。这些路径为推动红色档案资源管理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学界和业界深化拓展红色档案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色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档案资源管理;资源建设;开发利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红色档案资源,承载着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由此可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红色档案资源管理,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创新开发利用方式,对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凝聚奋进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档案学界、图书情报界对红色档案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学者围绕红色档案资源的内涵特征、建设成就、管理利用现状等展开了深入研究,总结提炼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丰富内涵[1]。党校教学中引入红色档案资源,其在增强党性教育感染力、说服力方面的独特价值得到了彰显。不少案例研究介绍了各地档案部门在红色档案征集、抢救性保护、编研开发等方面的实践经验[2]。总体来看,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与管理研究呈现出选题新颖、内容丰富、实践指导性强等显著特点。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缺乏宏观、系统的梳理总结,尚未形成对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整体图景的全景式认知;实证案例研究较多,但理论探讨有待深化,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学理内涵、价值功用、传承路径的研究有待加强;研究相对分散,缺乏多视角、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合力尚未充分形成。

  1  红色档案资源管理的研究进展

  1.1 红色档案资源的内涵界定日趋清晰

  当前,学界对于“红色档案”这一术语的内涵与外延尚未形成统一界定。狭义的红色档案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革命历史档案,而广义的红色档案则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直至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各级党组织、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等所形成的档案。档案形态日益多样,从实物到数字资源,从文本到声像等,多种介质与模态融合发展。因此,通过总结归纳,学界普遍认为,红色档案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丰富的价值内涵以及真实记录历史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珍贵历史记录,具有彰显时代特色、维护社会秩序、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

  1.2 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级档案部门高度重视红色档案资源,加大征集力度,不断丰富馆藏资源。通过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健全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并大力开展红色档案的调查、征集与整理工作,使得一大批散存于民间的珍贵红色档案得到了抢救性征集与保护。与此同时,档案部门还积极开展红色档案的科学分类、编目与数字化加工等工作,逐步构建起覆盖广泛、门类齐全的红色档案资源体系。总之,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一大批红色主题档案数据库相继建成,为红色档案资源的永久保存和共享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红色档案资源价值日益彰显

  通过梳理发现,当前红色档案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资政、教育等方面。首先是存史价值日益凸显。红色档案是重大历史事件决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真实记录,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加强红色档案的抢救性征集和科学管理工作,有利于“存好一段历史、留住一段记忆、传承一代精神”。其次是资政价值不断显现。各级档案部门充分利用红色档案资源,大力开展编研工作,形成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档案文献,如主题档案汇编、口述历史、革命人物传记等,为党史、军史等研究提供了翔实史料,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再次是教育价值得到广泛关注。各地充分发掘红色档案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以展览、讲座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动,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红色江山,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1.4 红色档案在党校教学中的应用行之有效

  红色档案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党校开展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将生动的红色档案融入党校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多数研究在红色档案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同形式、不同场景的红色档案应用案例,能够引导学员体悟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为民情怀、奋斗精神。其次,各地党校也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性锻炼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3]。如抓住学员专题调研、党性分析等教学环节,引导学员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党性分析材料;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情境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用红色档案打造沉浸式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2  红色档案资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2.1 参与机构类型单一,多元协同有待加强

  红色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开发等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档案、党史、博物馆、图书馆等多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然而,当前红色档案管理的主体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综合档案馆,缺乏多元主体参与的有效机制。一方面,各类红色资源收藏机构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藏品之间的互通共享程度不足;另一方面,红色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开发程度有待提高,档案工作与社会力量的对接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均需进一步加强。此外,红色档案资源地域分布广泛,区域性特色鲜明,但目前区域间尚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统筹谋划和联合开发的意识与行动亟须增强。

  2.2 基础概念界定模糊,资源建设成效受限

  “红色档案”既是大众话语,也是学术概念,但学界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尚未统一,不同文献从时间跨度、产生主体、档案形态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因此,概念内涵的模糊直接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实践。例如,在红色档案的征集过程中,档案部门常常面临收集范围难以确定的困境;在整理著录环节,数据标准不统一、元数据描述不规范、目录数据无法互通的问题较为普遍,导致不同单位之间的红色档案数据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融合集成。此外,一些基层档案馆的保管条件落后、修复手段匮乏,亟须完善档案分级管理和精准保护机制,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和动态监测,有效防范红色档案散失和损毁的风险。

  2.3 技术应用相对滞后,开发形式趋同

  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的大背景下,红色档案数字化基础仍较为薄弱,加工整理方式较为传统,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在红色档案数字加工中的应用不足,影响了红色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在开发方式上,编研图书、主题展览等仍是各地档案馆的主要手段,而档案大数据分析、知识发现等数字人文研究相对匮乏,虚拟展览、交互式多媒体等新颖的开发形式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相关工作开展中存在简单复制、缺乏特色的倾向,多数展览还停留在静态陈列阶段,缺乏情境再现、沉浸式体验等有助于激发情感共鸣的环节设计,红色档案资源价值内涵尚未得到深层次挖掘,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政治文化需求[4]。

  2.4 叙事传播思维欠缺,传播渗透力不足

  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红色档案是讲述红色故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全媒体时代,红色档案与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是塑造鲜明的红色IP形象、提升工作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多数档案部门的工作视角较为局限,脱离时代语境,过分强调档案的史料价值而忽视其文化价值。对红色档案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关注不足,导致一些编研成果和展览活动难以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此外,红色文化的宣传渠道较为单一,红色档案资源的分众化、个性化传播服务有待优化。

  3  红色档案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路径

  3.1 打破部门藩篱,深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档案、党史、博物馆等馆藏部门应树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理念,加强横向沟通,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在红色档案资源的征集、整理、研究、开发等各环节,各部门应加强协作,逐步打通“档案—文物—遗址”等红色资源的融合集成通道,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元共治”的工作新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统筹作用,成立专门的红色档案资源管理委员会,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为各部门搭建合作平台。此外,建立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也显得尤为重要,发挥地缘相近、资源相似地区的集聚效应,整合资源,错位发展,推动区域内红色档案资源一体化发展。

  3.2 厘清概念内涵,完善红色档案标准规范体系

  理论界和档案界应加强研究,科学界定“红色档案”的概念内涵,为实践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需求,适当拓展红色档案的外延,兼顾档案形成主体的广泛性、历史时段的连续性、载体形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把好政治关、史料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工作,准确把握红色档案的本质特征,防止概念泛化、庸俗化。在此基础上,应加快制修订红色档案著录、编目、数字化、统计等标准规范,强化顶层设计,健全质量管理和评估体系,为红色档案资源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3.3 彰显时代特征,推进场景化精准化开发

  红色档案因地域、历史背景、形成主体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时代特征。新时期开展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应立足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关键节点,聚焦不同地区的革命斗争实践,围绕不同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充分彰显红色档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烙印。在挖掘档案史料价值、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应借助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开发场景化、沉浸式档案产品,满足社会公众在思想、观念、审美等方面的多元需求。同时,要着力推进红色档案资源精准化开发,结合不同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因人因事制宜,实现分众化、个性化的服务。

  3.4 融入主流话语,构建红色档案全媒体传播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当前,红色档案的传播方式还比较传统单一,新媒体技术应用不足。新时期要树立融媒体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馆媒联动、多元协同”的传播工作机制,将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具体而言,首先,要建强用好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等内容支撑平台,搭建中央数据智库,强化精品内容生产供给。其次,要善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拓展红色档案传播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5]。再次,要顺应国际传播新趋势,着力打造富有感染力的红色档案传播精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邹亮春.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山西档案,2024(7):61-64.

  [2]文婷钰,耿志杰.习近平文化思想下红色档案文化建设的逻辑、意义与实现进路[J].山西档案,2024(2):77-83.

  [3]方雯灿,刘越男.面向多元场景的红色档案资源利用需求分析[J].山西档案,2024(1):57-63.

  [4]方雯灿,刘越男.我国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基于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的调查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4(3):45-53.

  [5]张宁,刘焕成,李孟璐.基于符号互动论的红色档案资源价值传播影响因素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4(3):76-8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大数据分析在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672)。

  【作者简介】路海玲(1984—),女,满族,内蒙古赤峰人,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