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7:36:38被阅览数:247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李重阳
今年以来,安徽省宿州市档案部门紧扣“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创新运用“一三五”工作法,深化开展“提质增效”行动,全力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一条主线”,创先争优、提质增效
围绕“推动档案工作提质增效”这条主线,重点实施9项具体行动,即召开一次工作恳谈会、成立一批工作协作组、建立一套局馆联动机制、开展一轮馆库建设提速行动、打造一批标准化馆(室)、归集一批特色档案资源、举办一次珍贵档案展、开展一轮风险隐患排查、举办一揽子业务练兵,深入查找短板弱项,精准制定提质增效举措,聚力解决档案“收不进、收不全、管不好、用不好”等问题,不断提升工作规范化水平。
绘好“三张图谱”,守正创新、革旧图新
一是绘好党管档案“路线图谱”。牢记“档案工作姓党”,健全党管档案工作体制机制,每年召开全市档案工作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达全国、全省档案工作会议要求,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将档案事业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将档案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融入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和中心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
二是绘好高效履职“责任图谱”。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结合机构改革,以“皖北领先、全省争先”为目标引领,统筹推进“四个体系”建设,构建“市县乡村”纵向到底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横向到边的管理架构,压紧压实领导责任、管理责任、工作责任。建立市直涉及机构改革单位档案工作人员网络,上门指导乡村振兴局等26家涉改单位规范处置相关档案,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
三是绘好利用“成果图谱”。围绕工作热点、时政重点,深入挖掘资源,总结提炼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历史启示,使档案资源“动起来”、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档案“资源”变“资产”。对35个全宗1997年(含)以前的10万余件档案进行开放鉴定,其中开放档案8174件,年均提供利用约3万件次,编报《史志档案参阅》4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资政参考。
突出“五项重点”,健全机制、规范管理
一是局馆联动协同,强化一体共管。建立由档案局牵头、档案馆配合的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局馆联合印发《市直单位档案工作协作组规则》《市直单位档案工作协作组分组名单》,通过协作组组织工作交流、观摩学习、学术研究和专题调研等活动,提升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今年共召开全市档案工作恳谈会、局馆座谈会、工作协作组会议等7次,积极分享总结工作做法和经验,提出创新思路和具体举措,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有力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
二是抓实督导指导,强化依法治档。严格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对全市5个县区和87家市直部门开展全覆盖式执法检查和规范化指导。举办全市行政执法业务培训班、全市机构改革档案工作培训班、全市企业档案工作培训班等6次,提高工作业务水平。抓住“6·9”国际档案日、“12·4”宪法宣传日等关键节点,结合送法进机关、送法进企业、送法进学校等活动,多措并举开展以档案法及其《实施条例》为重点内容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档案法治意识。
三是从严隐患排查,强化安全保障。严格落实安徽省保密局、省档案局《关于加强机关、单位档案数字化外包服务保密管理的通知》要求,从严把握服务外包管理,加强资格审查和现场检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督导市、县档案馆开展消防、地震和安全应急演练,组织对库房、机房、数字化加工室等重点场所,设施设备、档案实体、信息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共排查出安全隐患问题21条,正在全面抓好整治整改。
四是深挖特色资源,强化业务基础。挖掘具有宿州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推动泗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档案归集工作,探索建立县镇村三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档案管理指导服务体系。加强二轮土地延包档案工作,积极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民生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声像、出生医学证明、确权档案归集、整理及数字化加工和后续移交进馆。今年以来,共接收出生医学证明档案7000余件、不动产权登记电子档案10万余件。
五是推动数字赋能,强化便民服务。加快馆藏档案存量数字化,市、县两级综合档案馆数字化率已全部达到80%以上。协调推动市档案馆,泗县、灵璧县、埇桥区档案馆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泗县数字档案馆项目全面做好验收准备。依托“安徽政务服务”和“皖事通办”平台,为用户提供在线申请利用。依托安徽省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和市县区民生档案资源共享利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2月26日 总第4230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