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资源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25 08:40:48被阅览数:256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李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举措。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资源具有原生性、权威性、系统性,价值独特,在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在梳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档案资源在其中的作用定位,揭示了档案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念认知、管理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从创新管理模式、拓展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完善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档案资源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档案学与高等教育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跨学科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档案资源;融合发展;协同机制;服务创新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层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制度供给。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等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强调要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由此可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目前学界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了诸多探索。有学者从教育生态理论出发,强调应统筹整合校政企资源,建立多元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有学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切入,主张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供给,加强课程、师资、平台等关键要素建设[1]。然而必须看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理念滞后、体系不健全、资源匮乏、产教脱节等问题,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突破这些瓶颈,增强创新创业教育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重要命题。而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资源以其真实性、系统性、权威性的特征,在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那么,档案资源如何更好地融入并支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深入思考。鉴于此,本研究拟在梳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档案资源在其中的作用定位,揭示档案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探索档案资源有效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档案资源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1.1  档案资源的独特价值定位

  档案资源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真实性、系统性、权威性的独特属性,为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政辅助。与此同时,档案资源作为高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首先,档案资源记载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政策文件、改革举措等,为系统回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做法提供了翔实依据。其次,档案资源如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基地等方面的原始记录,能够多维度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有助于评估人才培养质量、查找问题不足,进而改进完善相关工作。再次,档案资源蕴藏了丰富的学生创新创业成果,通过挖掘整理设计专利、创业计划书、创业案例等,能为创新创业教学提供鲜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提升教学实效。

  1.2  档案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审视

  档案资源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实现路径等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从育人目标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与档案工作服务立德树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职责使命高度一致。从教育内容来看,档案资源涵盖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价值引领等多个方面,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文化教育等密切相关。从实施主体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务、学工、团委、创新创业学院等多部门通力合作,而档案工作正是联系校内各部门的纽带,在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进一步分析发现,档案资源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离不开档案资源的有力支撑。具体而言,档案部门通过提供政策制度、教学资料、竞赛项目等方面的档案信息资源,可为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库建设、教学大纲优化、项目化教学创新等提供有益参考。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数据统计分析,可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估反馈、改革完善等提供决策支持。档案资源已经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各环节,成为支撑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厘清并强化档案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既是档案工作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1.3  档案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责任担当

  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档案部门在支持和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中担负着重要职责。首先,档案部门要树立“大档案”观念,将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并纳入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其次,要主动对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局,加强与教务处、教学院系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项目实施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再次,通过创新管理理念与服务模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育人新业态,以服务师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大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效性。最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档案数字化转化、智能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为创新创业教育插上信息化的翅膀[2]。

  2  档案资源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创新创业教育需求错位

  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从当前的高校档案工作实际来看,档案资源在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供给不足。一方面,档案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对创新创业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力度不够,导致相关档案资源匮乏、专题数据库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学科研、实践指导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整理挖掘的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脱节,提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限,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偏低,档案的资政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此外,高校档案工作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特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对创新创业师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动态响应能力还有待加强。

  2.2 档案资源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协同不足

  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离不开各教育主体的紧密协作,但目前档案部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部门在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合作还不够紧密、机制不够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部门与其他部门开展柔性协作的效能,难以形成资源共建、过程共管、成效共享的良性互动模式。此外,档案工作的专业属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张力。档案工作注重规范化、程序化,而创新创业教育则强调体验性、开放性,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在坚持档案管理专业规律的同时积极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推动档案资源管理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互促,既需要在体制机制层面加以完善,又需要在工作理念和方式上积极创新,这对新时期高校档案工作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3 档案资源服务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适配性不强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日新月异,但档案资源的整理利用方式还较为传统,与新的教育生态适配性不强。一方面,档案工作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认识不足,对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探索不够深入,信息化转型的步伐相对滞后,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日益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档案工作对融入行业、企业发展,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意识还不够强,主动性、前瞻性不足,服务模式较为单一,与实践导向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不高。因此,在多元协同、开放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下,推动档案资源服务与人才培养模式深度耦合,依然任重而道远。

  3  档案资源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3.1 创新档案资源管理模式

  破解档案资源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难题的根本在于推进档案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升档案资源的供给质量和服务效能。首先,要树立以师生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和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加强创新创业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保管,优化档案门类设置,丰富档案载体形式,为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其次,要把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机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档案的数字化转化和智能化管理,构建集档案采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为一体的数字档案服务平台,实现对创新创业档案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和按需动态调用[3]。再次,要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内部运行机制,优化业务流程与规范标准,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监管有力的工作格局。

  3.2 拓展档案资源服务内容

  档案部门要以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为牵引,着力丰富服务内涵、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品质,推动档案资源向创新创业育人全过程、各方面拓展延伸。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与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的统筹协作,围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策划推出系列校本特色案例,为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有力支撑。其次,要主动服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积极参与各类竞赛、训练、孵化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及时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开发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专题档案,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4]。再次,要以馆藏创新创业档案资源为基础,广泛联合相关行业内的企业,积极对接专业教师和创业导师,深入挖掘各类档案的育人功能,开发形式多样、覆盖全面的专题教育资源,推出在线开放课程、微视频、虚拟仿真项目等系列产品,实现优质档案资源跨平台、多终端共享。

  3.3 优化档案资源服务方式

  坚持以师生发展需求为中心,着力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获得感,是新时代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档案服务参与互动和师生反馈机制,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倾听师生的意见建议,及时跟踪分析服务需求动态,不断增强档案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抢抓“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机遇,推动档案服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向走向交互,不断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此外,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拓展服务触角,及时推送档案法规政策、馆藏资源动态、工作通知公告等信息,促进师生的联系与互动。

  3.4 完善档案资源共享机制

  档案资源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事业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各方协同发力,形成工作合力。首先,要推动校校协作,加强各地区高校之间的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定期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实现管理经验分享、队伍互助培养,在项目申报、系统开发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其次,要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校档案部门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档案资源的采集、整理、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资源支持和实践平台,进一步强化档案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服务中的枢纽作用,在顶层规划、队伍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

  4  结语

  本研究强调了档案资源在帮助学生激发创新思维、发扬创业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资料的历史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业环境的演变,从而在未来的创业活动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此外,档案部门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还能够通过专业的资料管理和服务,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然而,研究也指出高校档案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主要表现在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以及档案服务与教育模式之间适配性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路径与策略,包括创新档案资源管理模式、拓展档案资源服务内容、优化档案资源服务方式以及完善档案资源共享机制。这些策略旨在打破传统档案服务的局限,使档案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档案资源在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不同高校之间的差异和特点。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档案资源的开发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冰君,陈晓芳.高校档案人才创新教育的调查研究[J].山西档案,2024(3):153-156.

  [2]崔清.数字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的教育功能拓展与服务创新研究[J].山西档案,2024(6):44-46.

  [3]吴金花.基于校史资源开发的高校档案功能拓展与模式创新[J].山西档案,2024(1):183-185.

  [4]马翠凤,黎晓.面向双创教育的高校档案人才的培养体系建构[J].山西档案,2024(3):160-163.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JC055)。

  【作者简介】李勇(1971—),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思政党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