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8:30:35被阅览数:202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朱倩 姚晓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正重塑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播格局。通过深入分析档案学科在信息技术浪潮下的变革趋势及跨学科融合现状,指出档案类期刊面临内容同质化、数字化转型滞后、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为此,提出优化内容结构,强化专题策划,推进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资源智能化管理,加强品牌建设,倡导跨界合作等优化策略。这些举措旨在提升期刊质量与竞争力,服务于学术建设、文化传承及社会发展,推动档案学科乃至社会科学领域的繁荣进步。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新学科定位;档案类期刊;创新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深刻改变着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播的方式[1]。该学科以其高度的综合性著称,横跨计算机科学、图书管理、信息管理及档案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跨学科融合能力。其中,档案学学科作为关键一环,正经历着从传统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的深刻变革,其研究范畴不断拓展,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织融合,共同塑造了新的学科生态体系[2]。在此背景下,档案类期刊作为档案学理论与实践交流的重要窗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如何在新学科定位下精准把握期刊发展方向,探索其发展的创新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3-4]。这不仅关乎期刊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与有效应用,关系着档案事业在新时代的整体繁荣与进步。
1 信息资源管理新学科定位对档案类期刊的影响
1.1 选题内容的拓展
信息资源管理新学科定位强调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这促使档案类期刊在选题和内容上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该类期刊应多刊发融合档案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文章,积极推动档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同时,应紧跟学科前沿,刊发与数字档案馆建设、大数据与档案资源管理、区块链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等相关的前沿议题,为档案学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1.2 出版形式的创新
在信息资源管理新学科定位的推动下,档案类期刊要积极创新,推出电子期刊、在线数据库、视频讲座、虚拟展览等多种形式,丰富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互动性[5]。同时,期刊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读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积极开展学术讨论、意见征集、专家访谈等活动,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读者参与度。
1.3 编辑与出版流程的优化
为适应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档案类期刊可采用开放获取(OA)模式,使更多读者免费获取和查阅期刊内容。同时,应优化审稿流程,引入快速审稿、同行评审透明化等机制,提高审稿效率和论文质量。为突出档案类期刊的特色,提升其影响力,该类期刊可开设特色栏目或专栏,聚焦某一热点或专题展开深入探讨,逐步推进期刊品牌化建设,提升学术竞争力。期刊栏目需紧密围绕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核心议题和前沿动态展开,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资源。
1.4 服务模式的转变
在信息资源管理新学科定位的推动下,档案类期刊更加注重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需求展开精准分析,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送服务,增强期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档案馆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活动,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服务模式推动档案学科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2 档案类期刊的发展现状
2.1 内容同质化严重
当前,档案类期刊领域中部分期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内容同质化现象。大量期刊在选题策划上缺乏独特思考和深入挖掘。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选题的雷同性。不同期刊往往围绕相同的热点话题或传统议题展开讨论,缺乏新颖、独特的视角;其二,文章内容的重复性。较多文章在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甚至结论上均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缺乏深入剖析和独到见解;其三,创新观点的匮乏。面对快速发展的档案学科和日新月异的档案工作实践,部分期刊未能及时捕捉并呈现新的学术思想和前沿动态。这种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不仅严重削弱了期刊的学术价值,而且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影响了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2.2 数字化转型滞后
虽然数字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但档案类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显滞后。多数期刊虽已经建立了数字出版平台,但其转型过程并不彻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内容建设不足,多数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仅对纸质内容进行简单的电子化处理,对数字内容的深度挖掘和特色打造较为欠缺;二是数字营销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推广策略和渠道,导致数字化产品难以被广大读者了解和接受;三是数字化服务体验不佳,部分期刊在数字阅读界面设计、互动功能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导致读者的满意度降低。
2.3 传播渠道单一
目前,档案类期刊主要依靠传统的发行渠道进行传播,如订阅、邮发等方式,而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传统的发行渠道受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较大,导致期刊的传播范围相对狭窄,难以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在信息反馈和互动方面也有所欠缺,使期刊无法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意见。此外,档案类期刊对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不足,如部分档案类期刊虽已创建了官方网站,但网站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功能也不够完善,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的运营不够成熟,造成用户体验不佳,这些因素均影响了期刊的制约力和覆盖面。
2.4 与学界和业界联系不够紧密
档案类期刊作为档案学科和档案工作实践的重要交流平台,其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科发展和工作实践的推进。然而,部分档案类期刊在组稿过程中与档案学界和业界的互动不足,导致期刊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对实践问题的指导能力不足。一方面,期刊编辑应加强与档案学界专家的联系与交流,诚邀专家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另一方面,期刊应积极关注档案工作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开设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栏目,与业界人士共同交流档案工作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
3 档案类期刊的创新发展路径
3.1 优化内容结构以提升学术期刊品质
在当今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背景下,档案类期刊应密切关注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这就要求编辑团队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研究机构合作、订阅权威学术期刊等,及时获取前沿信息。同时,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期刊撰稿,凭借专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广阔的研究视角,为期刊贡献高质量的综述性文章与研究成果。
为了提升档案类期刊的实用指导价值,增强该类期刊对档案工作的实际影响力,档案类期刊应加大对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的报道力度。这就要求期刊编辑深入档案工作一线,与各地档案部门、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等组织机构建立紧密合作,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实践资料。以《山西档案》为例,该杂志开设的“档案工作实践”专栏,精选典型案例,既展现了档案实际工作的成功之道,又深入剖析了档案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翔实且可操作的实践指南,有效促进了学术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此外,档案类期刊需不断优化栏目设置,以满足读者日益多元化的阅读需求。还需采取科学的调查方法,如读者需求调研、市场趋势分析等,精准把握读者兴趣点与行业最新动态,据此调整栏目设置或增设特色栏目,确保期刊内容既紧跟时代步伐,又贴近读者心声,从而为档案学科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3.2 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提升服务质量
在数字化浪潮中,档案类期刊要以卓越的用户体验为核心,全面优化其数字化平台。期刊数字化平台作为集在线阅读、下载、检索、互动评论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应确保跨平台兼容,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通过用户体验测试,持续迭代界面设计、交互逻辑与加载速度,打造简洁高效、响应灵敏的访问体验。依托用户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阅读推荐、订阅服务及学术社区参与等活动项目,增强用户黏性与忠诚度。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实现精准推送。通过构建详尽的用户行为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洞悉用户兴趣与需求,提供定制化文章推荐、专题订阅等服务,极大地提升其阅读体验与满意度。此外,数字营销可作为拓宽传播渠道的重要手段。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发布学术动态、学术成果等内容,获取读者的广泛关注。使用电子邮件进行营销,精准触达订阅用户,保持紧密沟通。开发移动APP,提供随时随地访问期刊的便捷服务,结合平台推广资源,进一步拓宽受众范围。这一系列策略共同助力档案类期刊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深化学术交流,促进档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3 加强品牌建设以扩大期刊影响力
首先,明确期刊定位,塑造鲜明特色。在学术期刊竞争激烈的今天,档案类期刊需精准把握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这要求其深入分析自身的独特优势以锁定目标读者群,并明确自身在学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推动形成独树一帜的办刊特色。例如,《山西档案》以服务国家与地方档案事业发展为宗旨,聚焦档案政策解读、行业大事报道及实践创新展示,这一清晰定位不仅为档案界树立了行业标杆,而且成为档案界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之一,显著提升了该期刊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其次,提升论文质量,严格把控审核流程,确保学术高水准。对于档案类期刊而言,文章质量是学术声誉与影响力的基石。构建科学、严谨、高效的审稿体系,涵盖从初审到终审的多重环节,确保每篇文章均经过严格筛选与深入评估,其学术价值、创新性及研究方法均得到领域内专家的认可。同时,完善审稿制度,明确权责,辅以评价与激励机制,保障审稿过程的公正与高效。再次,强化宣传推广,多渠道并进,扩大学术影响力。通过参与或主办学术会议,设立展位、举办论坛,与学界精英直接对话,并发布征稿信息,有效触达目标受众。与媒体平台深度合作,利用学术媒体、行业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多元化渠道,广泛传播期刊精华与研究成果,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持续增强期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推动档案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3.4 倡导跨界合作以拓展期刊发展边界
档案学作为综合性学科,与历史学、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紧密交织,加强这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其创新活力,对档案学研究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档案类期刊可与图书馆学期刊携手,聚焦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与服务创新,共同探索档案与图书资源高效整合与利用的新路径,旨在提升信息服务品质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朔宇,袁曦临.iField视域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定位思考:基于数字人文研究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建设,2024(3):50-59,116.
[2]钱德凤.新时期高校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兰台世界,2023(12):82-84,87.
[3] 李银银.27号令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学生档案研究综述:以档案学类期刊文献为例[J].山西档案,2019(2):23-27.
[4]刘晓英.关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定位的再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11): 38-41.
[5]白清礼,贺亚萍,吕仁杰.档案事业类期刊参考文献计量分析:以《档案管理》为对象[J].档案管理,2024(2):116-119.
【作者简介】朱倩(1987—),女,汉族,浙江萧山人,《山西档案》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编辑,硕士,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姚晓媛(1986—),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山西档案》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编辑,学士,研究方向:编辑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