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8:20:28被阅览数:26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端木一凡
摘要:在全媒体传播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为艺术档案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立足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理论,围绕全媒体出版与数字传播两条主线,系统剖析了艺术档案资源的多元价值,并提出了数字传播策略。同时,从宏观层面对艺术档案资源全媒体出版传播的内外生态圈构建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就多维度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艺术档案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推动形成共生互利、良性发展的传播新生态。
关键词:艺术档案资源;全媒体出版;数字传播;出版深度融合;传播生态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融合发展已成为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新时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作为传播中华文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档案资源肩负着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的重任。当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思维在各行各业中广泛渗透,大大拓展了艺术档案资源的展示与传播空间,为其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出版与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档案部门亟须探索艺术档案资源与全媒体出版传播的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当前相关研究表明,首先,全媒体出版是一个涵盖“全程出版、全息出版、全员出版、全效出版”的系统性工程,对充分挖掘艺术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全要素、全领域、全环节、全主体和全时空等维度为艺术档案资源的全媒体出版赋能。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也为艺术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智能化管理和跨媒体呈现等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启示。
当前,围绕艺术档案资源的全媒体出版与数字传播,国内学界已开展了一些探索。有学者分析了档案与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演变,揭示了二者在当代融合发展的趋势[1];也有学者立足传播学视角,对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路径与策略等进行了系统阐释[2]。但总体而言,将艺术档案资源置于全媒体传播体系大背景下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还较少,尤其是对艺术档案资源的出版传播生态缺乏深入思考。
基于此,本文拟在厘清全媒体出版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艺术档案资源全媒体出版的多元价值,进而从数字加工、智能管理、跨媒体呈现等方面探讨其数字传播的具体策略与实现路径。同时,本文将站在宏观视角,分析艺术档案资源出版传播的内外生态圈,探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生态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推动艺术档案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1 艺术档案资源的全媒体出版价值
1.1 全媒体出版的“四全”特点及意义
全媒体出版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的产物,呈现出“全程出版、全息出版、全员出版、全效出版”的新型显著特点。其中,全程出版强调借助多元载体和渠道,对作品进行全过程、零时差、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全息出版通过多形态媒介、多模态素材与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联觉体验;全员出版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让更多主体参与到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中;全效出版着眼于出版效能的整体提升,强调精准营销与融合创新。将全媒体出版理念应用于艺术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有助于打破时空界限,让珍贵的艺术遗产以更加立体、生动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例如,通过数字化加工和多媒体呈现,能够让静态的艺术档案“活”起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魅力。此外,全媒体出版还有利于汇聚多方力量,构建起档案工作者、艺术家、技术专家、普通受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良性生态,激发出更大的创新活力。
1.2 融合出版背景下艺术档案资源全媒体出版的多元价值
在融合出版的大背景下,艺术档案资源的全媒体出版不仅具有文化传承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方面,通过生动呈现和广泛传播艺术档案资源,可唤起公众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提升全民艺术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艺术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利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艺术档案资源的全媒体出版还能够催生出诸多文创产品,由此带动文化消费,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3]。此外,将先进技术与艺术档案资源深度融合,还有望在数字文化产业、数字人文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学术创新点。
1.3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艺术档案资源全媒体出版的发展机遇
新质生产力以数据要素驱动、智能技术赋能为核心特征,正在为艺术档案资源的全媒体出版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从全要素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拓展了艺术档案资源的应用场景和实现路径,数据要素的价值得以充分释放。首先,从全领域来看,新质生产力正推动着出版业的全面变革,催生出数字出版、智能出版、融合出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艺术档案资源的创新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其次,从全环节来看,选题策划、内容生产、编辑加工、营销传播等出版全流程都在经历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变革,有力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的优化重塑。再次,从全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正加速推进出版融合,档案工作者、艺术家、技术专家、资本力量、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紧密协同,共同营造良好的融合发展生态[4]。
2 艺术档案资源数字传播的策略与路径
2.1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理论对艺术档案资源数字传播的启示
艺术档案资源要实现全媒体传播,推动其价值的充分释放与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的传播策略指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探索。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理论从宏观层面阐释了出版业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的发展趋势及其内在机理。有研究指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顺应信息技术革命浪潮、适应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关键在于推动出版内容、技术、渠道、平台、管理等要素的系统重构与协同优化。也有学者提出,出版深度融合的实质是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共生、多种资源融通共享的动态过程,数据驱动、智能赋能是其重要特征[5]。因此,这些理论为艺术档案资源的数字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要立足时代发展大势,主动迎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二是要遵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基本思路,推动艺术档案资源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三是要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搭建开放共享、良性互动的传播生态。
2.2 艺术档案资源数字传播的策略构想
艺术档案资源具有史料价值高、内容形式多样、专业性强等特点,这对其数字化传播提出了较高要求。笔者认为,艺术档案资源的数字传播应坚持以下策略。首先,要坚持内容优先,以精品内容建设为根本。充分挖掘艺术档案资源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遴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档案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同时,结合创新表现形式,综合利用多媒体、交互式等数字技术手段,提升艺术档案呈现的生动性和沉浸感,吸引更多受众参与互动体验。其次,要坚持科技引领,以智能技术应用为支撑。主动适应智能时代发展需求,积极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知识图谱等技术,提高艺术档案数字化加工、语义化组织与关联、精准化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数字人文平台,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等技术,深挖用户行为数据,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传播。再次,坚持多元协同,以开放共享机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档案、出版、科技、艺术等多元主体优势,加强跨界融通、资源共享,构建利益共同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有机结合,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做法,提升艺术档案资源传播的国际影响力。
2.3 艺术档案资源数字传播的实现路径探索
推进艺术档案资源数字传播,需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因此本文拟从数字加工、智能管理、跨媒体呈现等方面探讨其实现路径。首先,要遵循可再利用、互操作的原则,利用OCR识别、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知识抽取等智能知识组织手段,对艺术档案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炼关键信息,建立语义关联,形成标准化的数字资源[6]。其次,在数字加工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艺术档案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构建资源关联网络,实现多维语义检索与关联推荐,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再次,充分利用数字出版、融媒体等先进技术,创新艺术档案资源的传播渠道与呈现方式。例如,开发艺术档案资源主题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数字展览、互动电子书、创意文创产品等,实现多渠道、立体化的艺术档案资源的有效传播。
3 艺术档案资源全媒体出版与数字传播的生态构建
3.1 实现档案文献遗产的跨资源互动
在全媒体时代,如何顺应数智技术变革的浪潮,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优势,进而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形成共生互利、良性循环的传播生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内外两个维度着手,推动形成创新驱动有力、要素协同有序、服务精准高效、传播普惠共享的发展新格局。在外部生态方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专项规划,完善扶持政策,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艺术档案资源数字传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要加强部门协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数字版权秩序,保障各方权益。在内部生态方面,要坚持精品内容生产导向,加强资源整合,深度开发艺术档案资源的语义关联、知识脉络及文化内涵,提升知识组织和语义检索能力,打造优质数字内容产品。充分利用档案大数据优势,运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开发具有沉浸感、互动性的数字人文产品,创新虚拟展览、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等呈现方式,在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同时,积极运用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拓宽移动端、智能终端的触达渠道,为用户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感受文化提供便利。
3.2 多维度保障体系的构建探索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下艺术档案资源出版传播的良性生态,需要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系统发力、整体推进。首先,要加快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艺术档案资源全媒体出版、数字传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制定专门的档案数字化管理条例,明确数字加工、知识产权保护、开放获取等方面的规范要求,进而完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加大对数字化项目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健全行业标准规范,制定统一的元数据、质量控制等技术标准,提高数字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其次,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从学术科研角度入手,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实施艺术档案资源智能化管理与利用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突破智能采集、知识组织、分析挖掘、情境化呈现等关键技术瓶颈。同时,支持科技企业、数字文化企业参与技术和产品研发,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VR、AR等新技术在艺术档案领域的创新应用。再次,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艺术档案资源数字传播提供智力支撑。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档案专业教育与信息技术、艺术人文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懂档案、懂技术、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完善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机制,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此外,要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并蓄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露露,郑晓丹.档案艺术的理论背景、实践案例及影响[J].档案学研究,2022(6):71-79.
[2]冯雪.论档案与艺术的关系[J].档案学通讯,2019(2):109-112.
[3]马晓丹.数智驱动下艺术档案的价值挖掘与实现研究[J].山西档案,2024(1):180-182.
[4]罗宝勇.档案文献数字出版的生态位研究[J].山西档案,2020(2):48-52.
[5]何淼.档案资源全媒体传播的框架与方法[J].山西档案,2024(3):167-170.
[6]周艳,梁恒睿.数智时代的档案文化:内涵、开发与传播[J].山西档案,2024(3):121-123.
【作者简介】端木一凡(1988—) 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艺术学、中国舞蹈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