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8:22:41被阅览数:39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周宇
摘要: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体系存在培训理念滞后、内容更新不及时、方式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分析高校档案人员培训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培训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提出了构建分层分类培训课程体系、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培训管理制度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期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管理;高校;档案队伍;培训体系
高校档案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服务教学科研、提供决策参考、传承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发展”作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目标,提出“开展档案人才培养方面学术理论和教育培训交流活动”。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都在发生变化,对档案人员的能力提出新要求[2]。高校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档案工作队伍。然而,目前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培训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档案队伍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本文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健全完善培训体系为着力点,提出若干建议对策,以期为加快推进高校档案人员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突破制约档案队伍建设的瓶颈难题提供理论参考。
1 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体系缺乏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
当前,许多高校的档案人员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未能从全局角度对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战略谋划。现有的高校档案人员培训项目设置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需求调研和可行性论证,难以形成布局合理、内容完整、逻辑严密的培训体系。同时,相关培训工作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绩效评估机制,训后评估和反馈不到位,无法准确评判培训效果,也难以为后续培训工作的优化完善提供依据,导致培训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亟须加强高校档案人员培训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培训体系,以提升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1.2 培训内容滞后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当前,档案学理论研究日新月异,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涌现,档案工作实践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信息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高校档案人员培训的内容却未能及时更新,许多培训项目仍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部分内容陈旧过时,脱离档案工作的实际需求。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用结合不紧密,导致档案人员难以学以致用,无法很好地指导和推进工作实践。因此,高校档案人员培训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快培训内容更新迭代,增强培训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档案人员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1.3 培训方式单一,实践训练环节薄弱
目前,许多高校档案人才培训项目仍采用“填鸭式”教学,培训师照本宣科,学员被动接受,师生互动不足,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被调动[3]。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践训练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运用不足,学员缺乏深度参与和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多数培训项目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学员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这种单一化的培训模式难以满足当前档案人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无法有效提升培训效果和学员满意度。因此,亟须创新培训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践演练等多种方式,强化实践训练环节,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高档案人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其尽快成长为复合型、应用型的档案专门人才。
2 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2.1 提升档案人员岗位胜任力
高校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档案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构建完善的档案人员培训体系,对于提升档案人员的岗位胜任力,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培训,可以帮助档案人员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档案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档案工作岗位,适应档案事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同时,培训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档案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其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2 顺应档案信息化趋势,把握时代脉搏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高校档案工作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构建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体系,对于顺应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升档案人员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档案人才培训体系,可以帮助高校档案人员及时了解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动向,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高校档案人员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档案工作的能力,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培训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档案人员树立创新意识,主动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积极探索档案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为高校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2.3 助推高校档案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事关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构建科学完善的档案人员培训体系,对于助推高校档案事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档案培训,可以全面提升高校档案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人才队伍,为高校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同时,培训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推动高校档案工作理念的更新、工作模式的创新、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更好地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此外,培训体系的建立还可以促进高校档案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档案工作经验的共享与借鉴,形成档案事业发展的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档案事业迈上新台阶。
3 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培训体系的基本原则
3.1.1 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实用性
构建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体系,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充分考虑档案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和岗位胜任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要深入调研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培训需求等情况,依据档案工作中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档案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同时,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案例教学、实操演练等实践性培训,提高档案人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培训成果延伸至实际工作,而非止于培训结业。
3.1.2 体系化设计,注重整体性
构建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体系,要坚持体系化设计的原则,强调培训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培训工作的总体布局和实施路径,科学设置培训项目和课程体系,合理把握培训的时间、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各培训环节相互衔接、有机贯通,形成完整的培训链条。同时,要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利用校内档案馆、图书馆、校史馆、校外科研所、企业等的优质培训资源,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培训的有机衔接和协调配合,提高培训工作的整体效能。
3.1.3 创新驱动,坚持开放性
构建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体系,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原则,积极探索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要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开发建设在线学习平台等,为档案人员提供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便利条件。同时,要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引进校外优质培训资源,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培训交流机制,定期举办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拓宽档案人员的视野,提升培训工作的开放性和国际化水平。
3.2 构建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
3.2.1 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课程体系
高校档案人员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实现分层分类、多元化。首先,要根据档案人员的职业发展阶段,设置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实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递进式培养。其次,针对档案业务、信息技术、管理素养等不同维度,开发档案著录、档案保管、档案编研、元数据管理、大数据应用、领导力提升等专题化课程模块,满足档案人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再次,灵活组合理论与实践、通识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体系,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3.2.2 丰富培训内容,紧跟档案理论前沿和信息技术发展
高校档案人员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档案理论研究前沿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及时将与档案学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内容,拓展档案人员的理论视野和知识外延。同时,要密切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通过培训提升档案人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工作的数字化素养[4]。此外,还应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高校档案工作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将其系统整合为培训材料,以开阔档案人员的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2.3 创新培训方式,推广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样化培训手段
为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高校档案人员要积极创新培训方式,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手段。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广泛收集和分析高校档案工作的典型案例,可以提高档案人员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讨式教学则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充分调动档案人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还要大力倡导行动学习,鼓励档案人员立足岗位、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加深认识、积累经验、提高本领。
3.2.4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内外专家资源库
培训师资是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可以通过选送优秀档案人员参加进修培训、学历提升等方式,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聘请档案学界知名专家学者、档案主管部门领导、档案业务骨干等担任培训导师,可以为档案人员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建立完善的专家资源库,征集和遴选校内外各领域的优秀专家,则可以实现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档案人员培训提供更加优质的师资保障。
3.2.5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完善组织实施和评估反馈机制
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是高校档案人员培训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路径,并将其纳入学校档案工作整体布局,是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建立稳定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可以为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物质基础。健全完善培训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培训需求和满意度调查,并将培训考核结果与档案人员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等挂钩,有利于调动档案人员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秀霞.高校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背景、现状与对策[J].兰台世界,2021(12):107-110,116.
[2]聂曼影.档案专业人员任职能力体系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5):23-27.
[3]杨文.中国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演进脉络与优化策略[J].档案学研究,2023(5):30-39.
[4]刘一宁,韩清艳.数字时代高校档案工作者数字化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0(5):165-168,128.
【基金项目】2024年淮阴师范学院四技服务项目“商务谈判技巧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46ZY016)。
【作者简介】周宇(1976— ),女,汉族,江苏沭阳人,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