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8:15:05被阅览数:29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罗晶晶
摘要: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高校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立足档案学视角,在梳理档案资源育人价值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校史档案、名人档案、实物档案等独特高校档案资源融入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并探讨了将诚信教育融入档案工作全过程、建立跨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完善诚信档案信息系统和档案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保障档案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路对策,旨在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高校档案;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路径;长效机制
诚信是个人基本道德操守和品行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等加强对科研人员、教师、青年学生等群体的科研诚信教育,培育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然而,当前大学生群体在诚信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学风考风不正、学术不端、就业失信等现象频出,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高等教育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些现象凸显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些学者从诚信的内涵出发,剖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成因及危害,为诚信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部分研究聚焦于探索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管理等维度提出了诚信教育引导的新途径;另有研究强调建立诚信教育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提出了学生诚信档案、诚信考评等制度设计[1]。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为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但鲜有研究从档案资源管理和利用的视角切入,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高校档案作为学校办学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资源。档案所记载的学校人物事迹、办学理念、优良传统等,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其诚信品德有着独特优势。但是,当前高校档案资源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不够,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梳理高校档案资源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档案视阈下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可行路径,探讨构建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以期为创新诚信教育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的视角和抓手。
1 档案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基础
1.1 校史档案中蕴含的诚信教育元素
校史档案是一所学校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建构社会记忆的要素,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随着档案记忆观的兴起,档案在传承、建构和控制社会记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公众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与发展[2]。在校史档案中,学校的办学历程、重大事件、优良传统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教育元素。例如,以“诚朴勤仁”为校训的高校,“诚信”的价值观贯穿其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也展现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诚信办学的优良传统。因此,深入挖掘校史档案中的诚信元素,对于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涵育高尚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1.2 档案视角下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将档案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视角。首先,从档案学的角度看,档案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的发展历程。档案所固有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等特点,为加强诚信教育提供了可信的史料支撑[3]。其次,档案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得以广泛传播。例如,将档案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政育人的功能。再次,根据社会记忆理论,高校作为社会记忆的特殊场景,在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国家认同感的培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师生对校史的集体记忆,这对个体诚信意识的内化和对学校的情感认同大有裨益。因此,以档案为切入点,立足社会记忆理论来研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大有可为。
1.3 档案融入诚信教育的可行性论证
当前,高校不断规范各级各类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资源日益丰富,为发挥档案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档案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便捷高效。通过建设数字档案馆、开发档案资源数据库等,高校能够多渠道、多形式地促进档案与诚信教育的融合。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诚信教育元素贯穿于档案编研、开发、利用等各环节,把档案融入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及日常管理中,必将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无论是从资源基础还是工作平台,档案工作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2 档案资源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
2.1 发掘校史档案的诚信教育价值
高校校史档案承载着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要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校史档案中的诚信内涵,选取典型人物事迹,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形成生动鲜活的诚信教育素材。其次,将这些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班团活动等,对于生动诠释诚信内涵、感化教育大学生具有独特作用。再次,利用校史档案讲好学校发展故事,树立诚信校风学风,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
2.2 利用名人档案塑造诚信典型
高校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和杰出校友,他们的成长事迹和治学态度都彰显了诚信品格,是引导大学生诚信践履的楷模。因此,发掘整理名人档案,尤其是充分利用名人日记、书信、手稿等,能够鲜活展现名人求学从教、治学修身的历程,塑造一批可亲可敬的诚信典型[4]。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高校可通过举办诚信名人故事会、开展诚信励志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近名人、学习名人,潜移默化地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升其道德品质。同时,围绕名人档案举办专题展览、开设系列讲座,有利于营造学术诚信的浓厚氛围,引领师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恪守学术底线,自觉抵制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
2.3 创新档案资源的诚信教育形式
高校档案部门要主动适应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和习惯,创新档案资源的诚信教育形式,进而增强教育实效。首先,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高校档案部门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开发微视频、H5、VR等形式的诚信教育产品,通过新媒体平台推送传播,吸引大学生主动学习诚信相关内容。其次,组织开展档案诚信课程、诚信研学活动,由档案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共同讲授阐释,利用翔实的档案资源让诚信教育“活”起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诚信的时代价值。再次,要发挥档案实物的感染力,举办诚信主题的档案文献展,通过实物触摸、场景再现等方式,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其从内心深处培育诚信自觉。
2.4 整合档案资源开展诚信警示教育
高校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失信违纪事件,给学校声誉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对此类档案的管理和利用要把握导向、讲究方式,恰当地开展警示教育,可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起到关键性作用。首先,系统整理分析失信案例的前因后果,用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进而强化大学生诚信的红线意识与底线思维。其次,要引导学生从别人的错误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主动进行自我剖析和约束,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诱惑的能力。再次,将诚信警示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知法懂法、遵纪守法,自觉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信念,做诚信践履的表率。
3 档案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
3.1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档案工作全过程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档案部门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诚信教育理念和要求贯穿于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内容。因此,需要高校档案部门在日常档案管理中坚持与诚信教育同向同行,在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编研等各业务环节中融入育人元素,不断拓展和强化档案工作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档案收集阶段,要高度重视对诚信内容原始材料的获取,夯实开展诚信教育的历史素材基础;在档案整理阶段,以诚信教育为主线,科学设置档案门类框架,完善档案著录和编目,方便诚信素材的检索利用。此外,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过程中,要主动挖掘档案中的诚信教育元素,创新利用方式,开发体现诚信内涵的案例、场景、实物等,使诚信教育更加直观生动、易于接受。
3.2 构建跨部门协同诚信教育工作机制
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档案部门虽在诚信教育资源挖掘与利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要充分发挥档案的诚信教育功能,还需与学工、团委、教务、宣传等部门建立工作协同机制。例如,可本着“对话”的沟通方式,与学工、思政教育等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育人共识,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档案部门可充分利用馆藏档案资源,为相关部门开展诚信教育提供史料支撑和素材。例如,学工部可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融入档案元素,将诚信内涵落实到学生的行为养成中;团委、宣传部门则可发挥组织优势和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高校中营造诚信氛围。
3.3 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信息系统
诚信档案是学生个人诚信状况的客观记录,是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抓手。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信息系统,动态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将其作为评优评奖、就业推荐的重要参考[5]。首先,诚信档案的内容应全面客观,涵盖大学生学业诚信、学风考风诚信、经济诚信等方面,做到有据可查、可溯可管。档案部门应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诚信档案的采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管理办法,明确管理流程和规范标准。其次,要加强诚信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诚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同时,要将诚信档案信息的利用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将其作为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申请各类项目资助的必要参考,推动学生自觉践行诚信品德。
3.4 完善档案利用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
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是保障档案资源在诚信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档案利用工作的激励机制,调动档案工作者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以服务诚信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可从政策支持、经费保障、成果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档案部门创新工作理念、拓展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对在诚信教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突出成效的部门和个人,学校应通过表彰奖励等方式给予认可和鼓励,引导学生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良性氛围。另一方面,要完善档案利用工作的监管机制,规范档案利用行为,确保档案诚信教育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要健全档案利用管理制度,对档案查阅利用范围、利用流程、保密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防止档案资源被过度解密、肆意公开的行为发生。同时,要加强过程监管和绩效考核,将诚信教育效果纳入档案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考核指标体系,推动档案利用与诚信教育工作良性互动、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黄仁彦.数字时代大学生诚信档案体系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24(4):67-69.
[2]沈洋,赵小敏,李娇娇,等.校史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探究[J].山西档案,2024(5):66-70.
[3]丁艳艳.校史档案的育人模式创新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2(6):92-94.
[4]董汉良,张静,谭宇彤.历史名人档案赋能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来自吉林大学的案例研究[J].山西档案,2024(4):11-16.
[5]王楠.数智赋能的高校人文教育策略转型研究[J].山西档案,2024(5):110-112.
【作者简介】罗晶晶(1985—),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