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视角下高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2024-12-20 08:15:05被阅览数:35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蒋继红 龚春燕 周轶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凝练新文科建设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策。未来,档案学专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四位一体”改革步伐,加强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的契合度,为推进档案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力量。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档案学;档案人才;培养模式

  自《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以来,新文科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强调:“文科教育是培养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人,是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文化,是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文科建设有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卓越人才[1]。档案学作为应用性极强且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模式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新文科建设强调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这为档案学拓宽人才培养视野,构建开放式、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标志着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数字人文、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学科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档案学专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的平台优势,培养有交叉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新文科建设倡导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档案学专业要立足数字中国建设,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新型档案人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即培养能够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层次人才。

  新文科建设为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2]。一方面,现有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滞后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课程设置相对封闭,跨学科课程偏少,难以培养学生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档案学专业数字化转型相对缓慢。虽然信息技术课程有所增加,但信息资源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不足,制约了学生数字化能力的提升。此外,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师资队伍跨学科背景不足、教学科研能力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等方面的短板。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招生与就业困难并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深化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档案人才的必然选择[3],这事关档案学专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大局。高校要秉承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1  新文科建设对高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1 强化学科交叉融合

  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为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的学科版图下,档案学专业要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拓宽学科视野,丰富学科内涵。此外,档案学专业要主动对接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兴学科,探索与这些学科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拓展学科外延,培育具备多学科视角和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档案人才,让档案学专业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1.2 重视数字化转型能力培养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经济环境下各行业的主旋律,档案工作同样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高校档案学专业要顺应时代发展,加快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一方面,加强档案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开设数字档案管理、档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新兴课程,提升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档案管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和数据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数字化意识,掌握数字环境下档案资源的获取、组织、分析和应用技能,培养具备数字化档案治理能力的新型档案人才。

  1.3 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当前,档案工作从传统的文件收集保管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拓展,档案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新的岗位需求不断涌现。高校档案学专业要立足行业发展前沿,主动对接档案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的用人需求,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采用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模式,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档案人才。

  1.4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档案治理已经成为数智时代的全球性议题。档案学专业应着眼国际前沿,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档案事业发展动态,了解国际档案领域的通行规则和标准,提升学生参与国际档案事务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阅读国外原版档案学专业文献,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为学生搭建与国际交流的平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知名高校交流学习,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与国际档案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档案领域的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2  高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策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准确把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数字中国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强档案大数据、智慧档案等方向的人才培养,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立足行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完善应用型、创新型档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素质档案工作者;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档案人才培养基地,助力地方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高校要树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课程建设理念,系统优化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在夯实档案学理论基础课程的同时,加大数字档案管理、档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新兴课程的建设力度,引入前沿技术和理念,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迭代。其次,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教学,引入真实档案项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首先,高校要制定务实管用的人才引进政策,面向海内外广揽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注重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搭建职业发展通道,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通过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探索智慧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支持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教师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要为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修访学等提供经费支持,开阔教师学术视野,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推动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要主动加强与各级档案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制定完善的实习实践管理办法,明确实习实践内容、考核标准和保障措施。根据实习实践计划,选派优秀学生到实习单位跟岗实习,参与档案业务工作,锻炼实践技能。要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机融入实习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职业认同感。

  档案业务专家是行业一线的实战型人才,熟悉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可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开展授课、讲座、指导实习等活动,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合作,开发案例教学资源,开展项目实践教学。建立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互访交流机制,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企双师协同育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高校要主动对接各行业、各企业,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建实训实习平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针对企业的实际项目,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强化实践应用能力。

  2.4 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档案学专业要围绕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精心设计跨学科课程。将档案学与计算机科学、大数据技术、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开设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管理、档案大数据分析等交叉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合作开发跨学科教材,形成跨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促进跨学科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的有机衔接,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融会贯通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档案学专业要主动寻求与相关学科的科研合作,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围绕档案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协同攻关。鼓励教师申报跨学科科研项目,探索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路径,拓展学科发展新空间。支持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强化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和创新能力。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学术沙龙、研讨会等,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进行思想碰撞、观点交流,激发双方跨学科研究的灵感和创意。

  2.5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课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档案学专业可大力开展并精心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立学生社团,开展档案文化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活动。举办档案技能大赛、创新创意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参观展览、走进档案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档案文化魅力。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中提升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档案学专业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邀请创业成功者开展讲座,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成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项目孵化、创业指导等服务。鼓励学生将档案技术与数字技术、新媒体等深度融合,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从师资、经费、场地等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参考文献

  [1]赵雪芹,鲁雪婷.数智时代基于OBE理念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索[J].山西档案,2022(4):151-158,150.

  [2]杨文.中国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演进脉络与优化策略[J].档案学研究,2023(5):30-39.

  [3]李彩容,洪星.一级学科更名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其共生理路[J].山西档案,2024(3):141-146.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机理与提升强化研究”(项目编号:22SKSZ135)。

  【作者简介】蒋继红(1976— ),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龚春燕(1993— ),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轶(1981—),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