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0 08:10:14被阅览数:23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马津瑾
摘要:从文化传承、社会记忆和数字人文三个视角出发,探讨民间文学口述史的采集方法与策略。在文化传承视角下,重点分析口述传统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强调选择代表性强的口述对象、考察口述传承的文化情境。社会记忆理论为口述史采集提供理论指导,唤醒和重构社会记忆,关注多元主体互动的记忆建构过程。数字人文工具为口述史采集带来技术革新,优化采集流程,并为口述资料的整理、分析、呈现提供新的可能。借助数字人文方法,口述史采集有望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学术化拓展,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民间文学;口述史;文化传承;社会记忆;数字人文
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文化精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间文学主要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积淀了丰富的口述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文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中国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许多珍贵的民间文学资源濒临消失。
如何有效采集、保护和利用民间文学的口述资源,让古老的口述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口述史是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或文献采访者通过体系化或专题化的提问,引导受访者以口述形式表达其经历、见闻、感受、思想等,并以录音、录像、笔录等形式记录问答内容,形成文献资料的方法[1],这为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通过深入、系统地采集民间口述资料,口述史学者力图还原民间文学的生存语境,记录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和集体记忆,为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本文拟从文化传承、社会记忆和数字人文三个视角出发,探讨民间文学口述史的采集方法与策略。在文化传承的视角下,重点分析民间文学的口述传统如何实现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传承方式塑造民族认同感。在社会记忆的视角下,分析民间文学口述资料中所蕴含的集体记忆,并分析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阐释差异。在数字人文视角下,借助数字人文工具,探索口述资料数字化采集、整理、研究的新路径,为民间文学研究开拓新空间。通过对三种视角的系统阐述,旨在为新时代民间文学口述史研究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导。
1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民间文学口述史采集
1.1 口述传统与文化传承
民间文学植根于民众生活,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2]。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间文学主要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口述传统是民间文学传承的重要渠道,口耳相传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在时光流转中不断传播与演变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变体,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因此,以文化传承为视角采集民间文学口述史料,对于了解民间文学的生成发展、传承变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口述史料,能够还原民间文学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流传与接受状况,观察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进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
1.2 口述对象的选择与开发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主体是广大民众,因此口述史采集的对象也应立足于普通百姓,关注他们的日常言说和文化实践。在选择口述对象时,应兼顾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力求全面反映民间文学在民众生活中的存在状态和传承脉络。
在与口述对象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通过唤起个人记忆,引导被访者娓娓道来,讲述与民间文学相关的生活故事和传承经历。同时,要引导被访者思考民间文学传承的社会文化意义,激发他们参与民间文学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1.3 传承情境的考察与再现
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承依托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而生成、发展。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民俗活动,以及劳动生产、季节更替等日常生活场景,共同构成了民间文学产生和传播的现实土壤。口述史采集要重视对传承情境的考察,力求再现民间文学口传流布的生动场景。考察传承情境需要深入田野、贴近生活,通过参与观察、非正式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民俗活动中,要关注民众对民间文学的使用方式,以及它在特定仪式中所起的作用。再现传承情境时,要善于结合口述资料、图像影音等多种记录方式。不仅要记录普通民众在特定情境中演绎、传唱民间文学的过程,展现群体参与、互动交流的动态场面;还要通过访谈,引导被访者回忆传承民间文学的具体情景,讲述相关的人物故事、生活片段,从而展现鲜活的文化记忆。
2 基于社会记忆理论的民间文学口述史采集
2.1 口述史与社会记忆的理论对话
社会记忆理论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指导。社会记忆是指特定社会群体所共享的对过去的集体表述,是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德国社会学家哈拉尔德•韦尔策(Harald Welzer)率先提出“社会记忆”概念,其内涵是“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并提出“互动、文字记载、图片和空间是社会记忆的四大媒介,它们传承历史,在社会应用中构成过去”[3]。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记忆,承载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从社会记忆理论的角度审视民间文学,有助于发掘口述资料背后的集体意识和文化心理,以及探究民间文学何以成为维系群体认同、传递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口述史的方法则为挖掘民间文学中的社会记忆提供了重要工具。通过深入访谈、追踪讲述,口述史学者得以进入被访者的记忆世界,了解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关系,揭示记忆的社会建构过程。同时,社会记忆理论也为口述史的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议题和问题意识,引导学者思考口述行为背后的权力关系、话语实践等深层次问题。
2.2 社会记忆的唤醒与重构采集策略
社会记忆的获取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研究者与被访者共同参与,通过对话、互动来不断唤醒和重构记忆。因此,在采集民间文学口述史料时,要重视社会记忆的唤醒与重构策略。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通过平等、互信的对话,唤起被访者的记忆。在民间文学的采集中,要给予被访者充分的自主权,让其自由讲述,不打断、不评判,同时要鼓励被访者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进行叙述,引导其追忆与民间文学相关的人生经历和故事片段。其次,要以开放、互动的心态参与访谈,在对话中推动社会记忆的重构。采集者要以谦逊、好奇的态度倾听和提问,引导被访者反思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的关联,在交流互动中丰富、修正已有的记忆叙事。再次,要重视对访谈语境的考察。口述访谈本身就是情境化的社会互动,访谈双方的身份认同、权力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口述内容的生成产生影响。因此,分析访谈语境有助于厘清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复杂关系,反思口述文本建构背后的话语权力。
2.3 多元主体互动下的社会记忆建构
民间文学的口述传承是多元主体互动、协商的过程。不同的文化群体、代际阶层对同一民间故事可能持有不同的记忆版本和诠释立场。这种多元记忆主体的互动对话,使得社会记忆呈现出多声部、多维度的特点。因此,口述史采集要关注多元主体的记忆建构,挖掘社会记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方面,要注重不同群体的横向比较。对同一民间故事、传说,要广泛采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多个讲述版本,分析其异同,探讨地缘、血缘等因素对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揭示民间文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阐释差异与文化变迁。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不同代际间的纵向考察。通过追踪访谈不同年龄段的被访者,可探究同一民间故事在不同时期的传承状况,进而挖掘代际记忆的连续性与断裂性。这一过程有助于审视现代传媒、社会变迁等因素对传统记忆传承的影响。
3 基于数字人文视角的民间文学口述史采集
3.1 数字人文工具在口述史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逐渐成为人文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新的增长点。数字人文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对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呈现方式进行革新,为传统的人文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拓展民间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口述史学者关注的新课题[4]。
在口述史采集阶段,数字录音笔、录像机等数码设备的使用,使得口述资料的记录更加便捷、高效,音质和画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转录软件的运用,则可以极大提高口述资料转换为文字稿的速度和准确率。在资料整理阶段,数据库和内容分析软件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述史学者可以运用质性分析软件,对口述资料进行编码、检索、链接,挖掘主题,生成理论,大大提升了研究的深度和效率。在成果呈现阶段,数字人文工具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展示平台。数字出版工具使口述史成果的展示更加立体、生动。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读者可以深度参与、互动体验,这极大增强了口述史研究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3.2 数字技术优化口述史采集的思路与方法
民间文学分布广泛、变异多样,各地民众的口头记忆和传承习俗也各具特色。如何在海量的口述资料中发现规律、把握机理,是口述史采集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数字技术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首先,数字技术有助于优化采集对象的选择。传统的选择方法主要依靠学者的经验和直觉,这难免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而运用数字技术对已有口述资料进行文本挖掘,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容易被忽视的线索,如某些关键词的高频出现、特定人物的反复提及等,这些线索为选择采集对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数字技术为深度采访和多维互动创造了条件。数字采访可以实现远程异地访谈,突破时空限制;通过视频连线,可以实现与被访者面对面交流互动、捕捉他们细微的表情变化。构建数字化的访谈平台,可让多位学者、多个被访者同时加入对话,有助于挖掘多元视角,激发群体记忆。再次,大数据分析为挖掘口述资料的内在规律提供了可能。将获取的海量口述资料上传至数据库后,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民间故事传承的地域分布、时间演变和互动网络等,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地理学和演化学规律,这将对民间文学口承传统的认识更加宏观、系统。
3.3 口述史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拓展
民间文学口述资料的数字化采集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则是深化口述史研究的关键一步。加强口述史数据库建设,对于实现资源共享、拓展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原始资料与学术解读的关系。口述资料的原始档案应独立于学者的研究性解读而存在,前者侧重于客观记录,后者则凸显学术解释。因此,口述史数据库应存储原始的录音、视频等第一手资料,并将研究者的转录、注释、编码作为对原始资料的补充,以标注链接的形式呈现。
口述史数据库为拓展民间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了可能性。跨学科研究是口述史的重要特点,民间文学口述数据库为文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了共享平台。文学研究者可从中探究民间文学的叙事特征、美学风格;历史学者可发掘口述背后的时代印记、社会风貌;人类学者可借此研究传承习俗、仪式行为;社会学者则可挖掘口述资料所反映的阶层结构和权力关系。
参考文献
[1]田苗,韩尉,戴晓晔.口述史学科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馆界口述文献建设概述[J].图书情报知识,2020(5):34-41.
[2]崔荩.基于读者视角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民间文学数据库调查与分析[J].兰台世界,2019(5):129-133.
[3]哈拉尔德·韦尔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M].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梁晞,王毅.近十年来我国抗战口述档案研究述评[J].山西档案,2022(1),译:176-186,7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SJYYB-105)。
【作者简介】马津瑾(1985—),女,回族,河南商丘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献研究及实习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