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与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4-12-20 08:05:34被阅览数:33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农艳春

  摘要:高校档案是高校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价值。在分析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从发掘档案历史文化价值、创新档案服务模式、推动档案文化传承创新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高校档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进而从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资源开发利用、深化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推动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档案;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实现路径

  高校档案全面记录了高校的发展历程,承载着高校的精神追求,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通过档案编研、开发、利用等程序,多层次、多角度对高校档案资源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进行挖掘与利用。当前,高校档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政育人功能发挥不够、服务方式有待创新、传承弘扬力度不足等方面,亟须在理念思路、着力点、实现路径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形成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以彰显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厚植学校的文化底蕴,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文化增添动力。

  1  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1.1  高校档案的独特内涵与价值

  高校档案不同于其他类型档案,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内涵。从内容上看,高校档案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学校的办学轨迹和发展脉络,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些档案材料涵盖了学校章程、发展规划、会议决议、工作报告、教学计划、课程简介、科研成果、学位论文、教职工档案、学生档案等各个方面,翔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学校的历史图景。从载体形式上看,高校档案不仅包括文字材料,还包括图表、声像、实物等多种媒介形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从情感联结上看,高校档案承载了师生对学校的美好记忆,是大学精神家园的情感纽带。从价值功能上看,高校档案具有凭证、查考、再利用的基础性作用,是学校改革发展的“资政”参考,更是弘扬优良校风学风的“资政”之源。总之,高校档案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既是见证学校发展的“形式记忆”,又是传承大学精神的“内容记忆”,在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2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发展角度看,校园文化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大学是文化的高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前沿和未来希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对于增强我国大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从传承角度看,校园文化是延续大学精神、赓续文脉传统的根本保证。大学之所以称其为大学,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对高校而言,校园文化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创新的源泉,唯有传承创新,方能基业长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厚植大学精神沃土,对于延续文化血脉、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时代新人,确保高等教育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其一,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根基。高校档案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精神风范等,是学校的“活历史”,是校园文化的“根”和“魂”。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档案资源,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校风学风,进而凝聚起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活素材。高校档案全面记载了学校的发展进程,诠释和佐证了举办大学、建设学科的历史细节。通过深入挖掘档案,用案例说话、用故事说理,可以形象直观地再现学校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引导广大师生知史爱校、知史爱党,激发大家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热情。

  其三,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源泉。对高校档案的开发利用,不应局限于单纯的史料陈列,而要创新手段、拓展形式,使其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例如,以档案为蓝本,策划校史文化展览;以档案为素材,拍摄微电影、微视频;以档案为依据,开发校史文化产品等。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档案“活起来”,让历史说话,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2  高校档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2.1  聚焦资政育人,深入发掘档案历史文化价值

  档案是高校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高校档案部门要以服务学校建设为导向,主动融入学校中心工作,深入挖掘档案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多元价值,充分彰显档案的资政育人价值,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文化根基。

  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高校档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校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各高校要善于运用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用学校发展的大事记、大人物,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就学术研究价值而言,高校档案是具备原创性、鲜活性的第一手史料,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1]。各高校要充分认识档案的学术价值,加强与校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依托档案资源,积极开展学科史、校史、名人传记等研究,形成一批有广度、有深度、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就文化传承创新而言,高校档案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档案所记述的大学精神、学术精神、教书育人精神等,既是学校的办学传统,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2  对接全面育人,创新档案服务领域与模式

  高校档案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资源。新时代赋予了档案工作新的内涵和使命。高校档案部门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增强服务的吸引力、互动性、实效性,使档案在立德树人、服务师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独特作用。

  一方面,要主动服务教学科研,助力高校建设。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原创性、权威性等特点,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档案部门要主动对接学院(系),了解教学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相关专业课程、科研项目提供档案支持。另一方面,要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利用服务的模式亟须创新。高校档案部门要顺应时代发展,主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师生实际需求,开发个性化、精准化的档案服务产品。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档案数字化转化与开发利用,加强档案大数据平台、知识服务系统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努力把档案打造成师生喜爱的文化服务品牌。

  2.3  彰显传承创新,推动档案文化“活起来”

  高校档案承载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文化积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源泉。做好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功能,不断创新档案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让历史照进现实,用档案说话,用档案育人,推动档案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高校档案部门要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系统梳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档案,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报国之志、改革创新精神等,策划推出院(系)史展、名人档案展、主题档案文化周等特色项目,引导广大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其次,要创新档案服务供给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文化的需求日趋多元。高校档案部门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推进档案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更多契合师生需求的新颖、别致、活泼的档案文化作品,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最后,要拓展档案文化阵地。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已经习惯于通过数字化、移动化的途径获取信息。因此,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播格局[2]。各高校要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自媒体等新技术、新媒体,开设档案文化数字化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档案文化展示平台[3]。

  3  高校档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3.1  固本培元,健全科学高效的档案工作机制

  构建完善的档案工作机制,一要健全“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集中统一、分级管理、上下联动的档案管理体制。档案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工作规范,形成制度规范、责任明晰、分工协作、运转高效的管理格局。二要强化“三位一体”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从源头抓起,强化过程管控,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加强档案安全风险防控,落实档案异地异质备份等措施,筑牢档案安全“防火墙”。三要探索“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加强与校内外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搭建跨学科、跨部门的档案文化研究平台,汇聚校内外智力资源,着力突破档案文化研究的瓶颈。

  3.2  固本强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档案工作队伍

  加强档案队伍建设,首先要坚定政治方向。引导档案工作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守史的政治担当。其次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档案人才培养规划,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注重从相关学科领域引进既懂档案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完善在职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全员、分层分类的业务培训,着力提升档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再次要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拓宽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标准,畅通人才交流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3  拓展功能,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方面,要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按照档案数字化建设国家标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各类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在数字化过程中,要立足“活档案”理念,科学设置元数据,增强档案的关联性和检索利用价值。同时,要加强数字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安全性、可靠性。另一方面,要深化档案开发利用。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学校发展和师生关切问题,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挖掘档案资源的内在价值。积极开发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档案专题数据库、知识库,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知识服务。创新开发形式多样的档案文化产品,丰富档案服务内涵,拓展档案服务外延,不断提升档案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认同感。

  3.4  融合发展,深化档案文化教育的内涵与形式

  深化档案文化教育,要着眼于融合发展、务求实效。一是创新教育内容。立足学校办学历史和发展现实,围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等主题,精心挑选档案素材,讲好学校的奋斗故事、时代故事。二是创新教育载体。综合运用实物档案、口述档案等多种表现形式,策划推出一批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新媒体档案文化作品,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创新教育方式。积极利用重大节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契机,开展档案进课堂、进校史馆、进纪念场所等特色活动,在沉浸式、体验式的氛围中引导师生砥砺初心、奋发有为。

  参考文献

  [1]金炯.面向数字学术的高校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23(4):168-171,186.

  [2]谢诗艺,杨婷.“互联网+育人”新模式:高校档案学专业新媒体平台建设探索[J].档案学研究,2019(6):60-65.

  [3]张静,李佳亮,孙宝辉,等.我国高校校史档案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模式研究:基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J].情报科学,2019(7):56-60.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基于成果导向理论的高校思政课‘五微’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GSA2022003)。

  【作者简介】农艳春(1973—),女,壮族,广西横州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