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0 08:00:17被阅览数:371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丁添霞
摘要: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彰显城市特色、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传统的档案保护利用方式已难以满足数字时代公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档案开发利用模式。分析了新发展格局下档案资源开发的新方向,即从数字化向知识化转变、以创新驱动开发、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针对数字化保护,提出要构建专题数据库、运用多重技术手段、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的策略。在创意产业开发方面,从数字叙事、文化IP、数字文旅三个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应从顶层设计、标准规范、人才培养、产业联动等方面构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地方特色档案;档案保护;文化创意;档案文创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然而,地方特色档案资源长期存在数字化程度不高、利用率偏低等问题[1]。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化保护,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另一方面要通过创新思路和模式,推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谋求地方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为各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战略重点。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凝聚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具有独特价值。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强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档案信息、档案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加快档案开放、扩大档案利用、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环境、对象、内容发生巨大变化,迫切要求创新档案工作理念、方法、模式,加快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也提出,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写好“文化+”、打好“产业+”。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文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对于促进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2]。聚焦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文创产业开发,深入剖析新发展格局下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新方向,探讨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档案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以数字叙事、IP开发为主要路径的档案文创产业开发模式,是丰富档案资源开发理论、推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活化利用,发挥档案文化软实力,促进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路径。
1 新发展格局下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新方向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新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文化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正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3]。
第一,从档案数字化向知识化转变,深层次挖掘档案的内容价值。仅将传统载体档案转化为数字对象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档案资源开发的需求。新发展格局下档案资源开发的重点正从信息表层的文献处理转向档案数据的知识化组织和叙事化呈现。数智环境下,关联技术、知识图谱、知识发现等使得对档案内容进行语义层面的深度挖掘成为可能。构建档案知识库不仅有助于人们从海量档案数据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而且能形成一批反映地域特色、具有持久价值的档案知识产品,为丰富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
第二,以创新驱动档案资源开发,发挥科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只有通过创新性开发,才能有效提升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数字化时代,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技术为档案资源开发注入了新动能。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能推动档案资源开发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而提升档案资源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在展示利用环节的广泛应用,如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等,让档案资源的传播更加立体直观,有助于拓宽档案服务半径,提升公众参与度。
第三,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推进档案文化产品供需平衡。目前各地档案部门的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还存在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问题。新发展阶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需求出发,加大对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精准开发力度,开发出更多契合大众审美、富有教育意义、极具地方特色的优质档案文化产品。同时,要创新资源供给方式,拓宽档案文化产品流通渠道,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机制。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促进形成文化消费新热点,从而在档案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创意产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2 数智赋能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策略
2.1 打造地方文化记忆资源库
围绕地方特色主题,有针对性地收集整合档案资源,建立分类细致、标引准确的数据专题库,形成系统完整的数字化地方档案文献库群,是实现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的基础。首先,要全面采集各类反映本地区历史人文、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档案,通过元数据描述、内容标引、知识关联等手段,增强数据的关联性和语义化水平。其次,注重对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可用性的保护,采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实现纸质档案、口述历史档案、实物档案等的存储。再次,各地可依托现有馆藏,按照文化遗产、名人档案、家谱族谱等主题建立专题数据库,系统反映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化档案资源,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建成功能多样、海量集成、永久保存的地方文化记忆资源库。
2.2 构建多重技术保障体系
由于地方特色档案通常具有历史价值和稀缺性,因此加强对数字档案的安全保护至关重要。在技术层面,要结合档案数据特点,综合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多重保护屏障。可采用分布式云存储系统异地保存数字档案,防止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档案损毁。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异构平台数据备份,定期开展灾难恢复演练,确保档案数据的异地容灾和快速恢复功能。运用区块链技术,多节点共同见证档案数据上链,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性与不可篡改性。还要重视软硬件设备定期升级、网络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技术应用,全面提升数字档案免受病毒、黑客攻击、数据窃取等安全隐患威胁的能力。
2.3 引入多元主体参与档案保护
地方档案部门要发挥引领作用,整合区域内相关企事业单位、数字化服务商、文化机构等资源,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档案保护利用协同网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组建行业专家队伍,就档案保护标准制定、数字化项目实施、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指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抢救、整理和数字化工作,引入社会捐赠机制,开展志愿者行动,汇聚民间收藏资料,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档案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档案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各参与主体分工,建立健全评估监督和激励机制,确保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实现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永续保存、合理利用的目标。
3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路径与保障机制
3.1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文创产业开发
一是利用数字叙事,提升档案展示和传播的沉浸感。相较于传统的档案展示方式,数字叙事通过声、光、电等多种技术手段的融合应用,再现历史场景、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能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为其带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各地档案馆可充分运用动漫、MG动画、H5等先进数字技术,对馆藏特色档案资源进行主题化、故事化加工,制作沉浸感强、互动性好的档案展示和传播产品,增强档案的感染力,吸引年轻一代走近档案、了解历史。
二是利用文化IP激活档案资源,打造独特文创产品。对蕴含丰富文化价值的地方特色档案进行IP孵化和开发,既有助于拓宽档案服务渠道、提升档案资源利用率,又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的地域历史文化。各地档案部门要注重发掘本地文化符号、历史名人、红色记忆等档案元素,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漫、游戏、文创衍生品等文化产品,实现优质档案IP的价值转化。
三是深度融合数字档案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新地标。新时代,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地方特色档案作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是文旅融合的产物。各地档案部门一方面要加强与文物局、博物馆等部门的合作,通过实景再现、影像复原等数字化手段,将档案与文物、遗址等相关资源有机融合,推出沉浸式、互动式的档案文化主题展览。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红色档案资源优势,在革命纪念地、红色旅游景点推出档案专题陈列展,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延伸档案文化触角。地方各级档案馆还可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社区、景区、商圈等公共空间开辟档案体验区,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档案的文化魅力,不断拓展档案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3.2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系统性保护和开发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加强特色档案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纳入文化强省(市)建设总体布局。档案部门要会同发改委、科技局、文旅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系统规划,明确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创意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注重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坚持守正创新,突出地方特色,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和产业化开发进程。同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多元参与的工作模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性工作格局。
二是要按照国家档案局相关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创意开发标准规范体系。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完善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收集、整理、数字化加工、长期保存、开发利用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推进数字档案资源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建立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价值评估机制,明确创意产品开发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则,规范档案创意产业发展。同时,通过修订地方档案条例,将特色档案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三是要坚持人才强档战略,统筹兼顾档案数字化和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档案部门要加大与高校的联合培养力度,提升在校生档案数字化和文创开发技能。系统开展在职培训,通过专题培训班、业务竞赛、交流轮岗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意识和创新创意能力。吸引文博、旅游、数字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地方特色档案保护开发,形成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地方档案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等代表性人物的档案挖掘,发挥名人效应,扩大地方特色档案的社会影响力。
四是充分发挥枢纽型平台作用,加强与文化、旅游、科技、金融等部门和机构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地方特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推动建立特色档案馆群、数字文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跨界合作网络,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共用,推动档案创意产品开发应用。鼓励档案与文博、非遗、旅游等资源联合开发,策划推出系列主题档案文化精品项目,打造特色文化旅游IP。推动各地档案馆开展文创产品展示交流活动,扩大档案文化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冯秀环,赵天雨,谢振铃.档案文化创意融入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24(1):89-91.
[2]王宁.数字转向:后保管理论视域下档案保管思维的重塑与拓展[J].档案学研究,2023(4):74-82.
[3]王毅,肖天晴.国外档案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实践调查、分析与启示[J].山西档案,2024(3):114-1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近代河南地方戏曲演剧史研究(1840—1949)”(项目编号:20YJC760088)。
【作者简介】丁添霞(1989—),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文化传播、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