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档案开放利用创新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9 08:20:22被阅览数:354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尚艳辉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从公共文化服务视角推进档案开放利用创新发展,对于充分发挥档案在传承历史文脉、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分析公共文化服务对档案开放利用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剖析当前档案开放利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档案开放利用的创新路径,并就法治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机制保障等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档案开放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档案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档案在传承历史、服务社会、凝聚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档案领域,推动档案事业迈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人民享有更多、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战略目标。这为档案工作参与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档案开放利用模式指明了时代发展方向。

  档案开放利用是发挥档案功能、实现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档案开放利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档案开放率偏低,公众获取档案的便利性有待提高;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数字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利用程度不高;档案利用服务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化、互动性的档案文化产品等。此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应有作用的发挥[2]。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面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活动。将档案开放利用置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视角下进行审视和谋划,有助于充分挖掘档案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创新档案开放利用模式,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关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提升路径、发展模式等方面[3]。从整体上看,将档案开放利用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系统探讨档案开放利用创新模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1  公共文化服务对档案开放利用创新的新要求

  1.1 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提供贴近群众需求的档案服务

  档案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就要求档案开放利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来开展。一方面,要拓展档案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具有利用和研究价值的档案资源进入公众视野;另一方面,要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方式,开辟档案服务进社区、进校园等多种服务渠道,以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档案利用需求。《“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建立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档案工作制度”,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档案馆藏资源数字化,促进档案为民服务便捷化、均等化,为新时期档案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根本遵循。

  1.2 实现全面数字化,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档案文化体验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这为档案馆创新开放利用模式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要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档案进行智能化采集、整理、编目和共享,打造数字档案资源库。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沉浸式体验技术,将数字档案资源与实体档案展陈相结合,构建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档案文化体验空间。

  1.3 强化资源整合共享,打造一体化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要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机构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加强档案资源的汇聚整合和集成服务。《“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档案资源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互联互通和深度利用”,强调要加强档案与各类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以全国档案大数据中心为枢纽,以各级综合档案馆为节点,以面向公众的数字档案资源、档案信息服务为支撑,构建分布式、一体化的全国性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将成为档案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2  档案开放利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档案开放审核标准滞后,效率不高

  目前,大多数省级档案馆执行的档案开放审核标准仍以1991年印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为主要依据,其中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的实际需求。此外,2001—2021年,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0.68%,而同期开放的档案数量年均增长率仅为7.5%,开放率偏低。传统的人工审核模式难以应对新形势下档案开放数量和利用需求激增的挑战,亟须引入新技术手段,提高档案开放审核效率。

  2.2 档案数字化程度不足,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90%以上的档案管理业务电子化、80%以上的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但从各地档案数字化建设实际来看,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总体数字化水平不高。一些档案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信息采集不全面、元数据缺失、数据错误等质量问题,难以满足档案利用需求。此外,档案数字资源的整合共享程度还不够,不同载体、不同门类、不同时期的档案数据尚未实现有效贯通,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完善。

  2.3 档案服务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与互动性

  当前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档案利用服务,主要以档案展览、编研出版、咨询答复等传统方式为主,服务形式较为单一,互动性不强。档案部门在开发具有时代特色、贴近公众需求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精品力作。随着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档案服务也应积极创新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满足公众的档案文化体验需求。

  3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档案开放利用的创新路径

  3.1 优化档案开放审核机制,提高档案开放率和开放质量

  要加快制定与时俱进的档案开放审核新标准,建立健全涵盖档案开放、鉴定、利用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体系。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辅助档案开放审核系统的研发应用,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档案内容的智能化识别和筛选,大幅提高档案开放审核的效率和准确率。要科学规划档案开放进程,分类、分批有序推进,优先开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民生需求的档案,特别是涉及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

  3.2 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实现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要统筹制定数字档案馆建设规划,强化软硬件设施投入,全面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档案著录规范和数字化操作标准,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档案数字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可用性。要加强档案数据治理,运用元数据、语义分析、知识组织等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关联、增强和融合,挖掘档案数据价值。在数据共享方面,要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整合国家档案局、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档案部门等各方力量,推动档案与政府数据、行业数据的汇聚共享,构建档案大数据中心,打通档案数据壁垒,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的档案数据共享与协同利用。

  3.3 开发多样化的档案文创产品,增强档案的文化传播力

  要充分挖掘档案的文化内涵,加强档案文化价值研究阐释,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档案文化精品力作。积极开展档案文创产品研发,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城市记忆等主题,以漫画、纪录片、舞台剧、实景展等多种形式,讲好档案故事。要发挥档案展览的公共教育功能,创新档案展览主题和表现手法,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沉浸感。积极探索档案IP开发运营新模式,培育档案文化消费新热点。加强档案文化国际传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中国档案的国际影响力。

  3.4 创新利用服务模式,发展“档案+N”的融合性服务

  要顺应“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大势,推进线上线下档案服务深度融合,打造集数字展厅、虚拟档案馆、网上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线上档案利用服务综合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远程检索、网上预约、在线解答等便捷服务。积极开展“档案进社区”“档案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通过“档案文化大讲堂”“档案文化体验周”等形式,将档案融入群众文化生活。要主动对接媒体机构、数字出版商、文创企业等,发展“档案+教育”“档案+旅游”“档案+艺术”等跨界融合服务新业态,开拓档案价值转化的新空间。

  3.5 打造档案开放利用协同机制,促进文化机构的融合发展

  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密切配合、整体联动。要建立健全档案部门与其他文化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资源共建共享、联合举办活动、协同推广宣传等方面的务实合作。统筹各类文化资源,开发跨界融合产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地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文化公园等建设项目,为活动提供档案支撑和服务保障。要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功能,构建集档案、图书、文物、非遗等资源于一体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为社会各界提供一站式文化大数据服务。

  4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档案开放利用的保障措施

  4.1 健全档案开放利用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修订完善,为新时期档案开放利用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要加快推进专门性法规、条例、管理办法等的制定出台,进一步明确档案开放的主体、原则、范围、程序、利用规则、法律责任等,为档案开放利用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档案开放利用配套政策,推动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法治化发展。要加大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法治意识,引导社会公众依法有序利用档案。

  4.2 加强档案开放利用人才队伍建设

  要适应新时代档案工作对人才的新要求,加快培养一批懂档案、善服务、精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档案开放利用业务培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技能水平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重视档案学专业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档案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建设一批档案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基地。鼓励档案工作者加强学习研究,积极参与档案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新媒体传播运营等实践活动。

  4.3 完善档案开放利用基础设施

  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各级综合档案馆的办馆条件,提高档案存储、数字化加工、开放利用等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要推动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资源库、数字档案展厅等信息化项目建设,为线上档案服务提供有力支撑。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档案数据存储、处理、检索、分析、共享、利用的智能化水平。推进档案业务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档案数据与政府数据、互联网数据的汇聚融合。推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强化档案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高档案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4 健全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要完善统筹协调、督查考核、社会参与等档案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在发展理念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调推进档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发展模式上,坚持集约建设、共建共享,优化、整合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在发展路径上,坚持改革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档案与出版、传媒、旅游、艺术等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拓展档案文化价值转化新空间。在评价机制上,建立健全档案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和绩效评估体系,加大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监管力度,优化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手段。

  参考文献

  [1]任越,袁蕾涵.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的趋向、困境及实践策略[J].档案学研究,2023(6):10-16.

  [2]袁蕾涵,任越.新质生产力赋能档案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构想[J].山西档案,2024(3):19-24,32.

  [3]闫静,谢鹏鑫,张臻.新修订《档案法》背景下的档案开放利用:问题与对策:基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J].山西档案,2022(2):125-13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项目)“提升龙江文化传播效能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3YYA048)。

  【作者简介】尚艳辉(1982—),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