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9 08:11:09被阅览数:44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刘小倩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新时代赋予档案文化建设新的内涵和使命。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以档案资源为依托,从价值引领、资源整合、载体创新、渠道拓展等维度,提出一系列档案文化建设与传播的策略路径。一是要强化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主体意识,筑牢档案文化建设的思想根基。二是要聚合多元资源,深入挖掘档案的历史价值、文化底蕴,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丰富档案文化的时代内涵。三是要创新传播形式,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新型传播渠道,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四是要拓宽传播渠道,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档案文化社会氛围。
关键词:档案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文化建设;档案文化传播
档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凝结着民族精神,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强调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不断激发中华文明的生命力[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新时代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历史基点,从文化自信中凝聚发展动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与时俱进。档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档案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点滴历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档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智慧启迪和文化滋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档案文化建设问题,必须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档案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档案文化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档案文化建设和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数字化转型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拓宽了档案文化传播渠道,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动力。而多元文化交融共生,价值观念多样多变,对档案文化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审视档案文化建设,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推动档案文化建设在传承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档案文化建设相结合,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3]。深入发掘档案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档案工作者的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性,坚定文化自信心,引导档案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档案文化传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有助于增强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档案文化建设路径
1.1强化价值认同,筑牢档案文化建设根基
1.1.1 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档案文化发展方向
档案文化不仅有助于维系历史文脉,延续民族精神,而且能够为推进国家治理、促进经济发展、服务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撑。从历史维度看,档案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塑造和维系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从现实维度看,档案文化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凝聚价值共识。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具备高度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到档案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价值,自觉担负起传承发展档案文化的使命责任。
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公众文化需求不断升级,对档案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档案部门要更新档案文化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新时代精神,赋予档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提升档案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档案文化,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档案文化价值取向。
1.1.2 彰显主体意识,增强全社会档案文化认同感
档案工作者是档案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守护者,在档案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要加强对档案工作者的文化培训和教育,引导其强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素养,主动承担起传承创新档案文化的责任使命。发挥档案学术团体、专业机构的引领作用,组织开展档案文化理论研究,提炼档案文化核心价值,讲好档案文化故事,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档案文化建设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让社会公众逐步了解、欣赏并热爱档案文化。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举办特色活动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档案文化传播和档案文化产品创作,扩大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立足公众需求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档案文化活动中切身感受到档案文化的魅力,不断增强对档案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 聚合多元资源,拓展档案文化建设内涵
1.2.1 深挖档案资源内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档案记录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和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价值理念、审美情趣、行为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要打破档案固有的政治属性和历史属性思维定势,用文化的眼光审视档案,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基因,讲好档案中的人文故事、家国情怀,全面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质。档案文化建设要善于运用时代语言,创新表达方式,增强档案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立足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品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沉浸式、互动式的档案文化体验产品,创作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档案文化作品,用微电影、微动漫等新颖活泼的形式讲好档案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化、生活化、时尚化。
1.2.2 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丰富档案文化形态
博物馆、图书馆与档案馆同为承载历史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文化传承、知识普及、社会教育等方面有着高度相似的职能定位。档案部门要与文博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整合各自的优质文化资源,策划跨界文化项目,共同讲述家国故事,共同传递文化记忆。可开展联合展览、学术研讨、互认课程等活动,拓展档案文化的理论视野、实践领域和服务对象范围。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加快融合步伐,为档案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档案部门要立足存史、资政、育人的时代使命,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主题档案文化线路,将档案元素融入文旅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创新沉浸体验、互动参与等业态形式,打造具有档案特色的文化旅游新地标,扩大档案文化的传播辐射面和影响力。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档案文化传播策略
2.1 创新传播形式,激发档案文化传播活力
2.1.1 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档案文化传播新渠道
首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掘档案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数字化采集、智能化识别、知识化关联等技术手段,对馆藏档案进行多维度解析和深层次挖掘,揭示档案承载的文化意义、历史脉络和知识体系,形成跨媒体、跨载体、跨场景的数字化档案文化资源库,夯实档案文化传播的数字化基础;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行为偏好等数据,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档案文化信息,增强档案文化供给的精准性、互动性。其次,依托新媒体平台,搭建移动化、社交化的档案文化传播渠道。主动运用各新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活泼的档案文化短视频、H5、VR等新媒体产品,应用互联网思维讲好档案故事,用社交化方式链接用户,实现档案文化的指尖传播。充分运用新技术,开发基于LBS、AR等技术的沉浸式档案文化体验项目,开展线上档案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活动,构建沉浸感强、互动性好的档案文化传播新场景,扩大档案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2.1.2 开发文创产品,创新档案文化传播载体
首先,立足档案的文化属性,提炼档案文化符号,开发特色鲜明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可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档案资源,以创意设计为抓手,开发具有档案元素的文具、服饰、工艺品、食品等多样化文创产品,融档案文化价值、审美体验、实用功能于一体;可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档案文创产品,将文化遗产档案中的纹饰、图案等提炼成文化符号,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其次,以IP化运营为手段,推动档案文化资源的跨界开发和传播。聚焦馆藏名人档案、特色档案,与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娱乐产业深度融合,孵化档案文化网络热门IP,实现从档案到文创、从文创到产业的价值链提升。例如,策划名人档案题材的纪录片、院线电影等,讲好档案背后的人生故事;开发档案卡通形象、手办、各种周边产品等,用新颖时尚的表达方式吸引年轻群体;开发档案实景体验游、VR游戏等,让用户在沉浸式场景中获得独特的档案文化体验。
2.2 拓宽传播渠道,扩大档案文化传播范围
2.2.1 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首先,主动占领网上舆论场,利用门户网站、APP、电子阅览室等官方渠道,开设档案文化专题专栏,建立线上展厅,常态化开展网上展览、网上讲座等,形成线上传播矩阵。积极对接新媒体平台,与头部MCN机构、知名文化博主等第三方合作,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传播档案文化价值理念。其次,在统一传播主题、突出传播重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渠道的属性、用户的特点,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和节奏。线下,要办好实体展览、现场讲座、体验活动等,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档案文化的魅力;线上,要制作丰富多彩的融媒体产品,利用视频号、公众号等进行同步传播,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互为补充。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联动互动,开展线上预热、线下打卡、线上分享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档案文化体验,扩大其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
2.2.2 开展主题活动,营造档案文化社会氛围
首先,唱响主旋律,讲好档案故事。围绕重大主题,策划开展档案文化主题展、档案文献巡展、优秀档案文化作品展播等,以历史为镜鉴,用档案的语言生动诠释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功伟绩。加强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档案的挖掘利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其次,服务民生,让档案文化下基层。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开展档案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提供家谱查询、知识培训、法律援助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档案文化服务,用百姓听得懂、用得上的档案知识普及档案文化。精心打造档案文化服务品牌,开展家庭档案征集、社区口述历史等群众性档案文化活动,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再次,树品牌,讲品质。以“国际档案日”“国家宪法日”等为契机,举办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档案文化推广活动,树立档案文化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鲜明导向。积极申报各类荣誉称号和文化品牌,扩大档案文化品牌效应和美誉度。实施档案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档案文化精品力作,塑造档案文化服务的高品质形象。
参考文献
[1]周林兴,崔云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的建设路径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3(2):10-17.
[2]高大伟,严睿倩,周志尊.档案数字文创供给研究:转向、机制与策略[J].山西档案,2023(4):53-61.
[3]张文兰,黄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文化传播力提升探赜[J].山西档案,2023(4):80-88.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着力点研究”(项目编号:2021-ZZJH-198);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医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GLX959);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课类)“新时代中医药高校思政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逻辑建构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4SJGLX0994)。
【作者简介】刘小倩(1983—),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