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的数智化开发利用:现实背景、主要问题和优化对策

发布时间:2024-12-13 09:06:33被阅览数:408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李家和 郑慧

  摘要: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随着档案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档案利用客体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档案本体形态的三级进阶,辅以技术驱动、政策支持的内外部逻辑渐趋自洽,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以探析档案开发利用在展览、编研、数字文创和新媒体传播应用方面的主要问题为基础,运用多种数智技术构建档案云共享平台,并依托该平台实现档案多维度沉浸互动式展览,推出契合需求的档案编研成果,研发具有较高价值意蕴的数字档案文创产品,并推动档案多元化价值实现的新媒体传播,从而进一步促进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价值的深度挖掘。

  关键词:数智技术;档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随着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规划的推进,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迎来了新变革和新契机。《“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加快实现档案工作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满足新兴信息技术普遍应用背景下我国档案工作内容、对象和环境变化的新要求,改变档案工作理念、方法和模式。同时,《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鼓励多方协同参与,通过展览陈列、编研出版、文创开发、新媒体传播等方式,积极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1]。因此,如何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创新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是当下亟须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筛选、梳理与分析发现,我国档案开发利用的研究始于1984年。志成[2]认为,利用档案可以更好地促进人、财、物资源的开发。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学界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继续进行深入探索。一是理论角度,包括政策支撑[3]、实施顶层设计[4]、增强信息化思维能力[5]、建立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体系[6]等方面。二是技术角度,例如,区块链技术为解决服务者、系统共享、传输安全的问题提供了破解之道[7];多种数字人文技术为创新档案开发利用形式开辟了新路径[8];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设一体化档案编研平台拓展了新思路[9]。三是实践角度,国内案例如“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高清数字展[10]、“上虞特藏”系列编研作品[11]、“解谜书游戏《谜宫·金榜题名》”[12]等;国外案例如“欧洲时光机”项目[13]、巴西7.0Archive游戏[14]、美国公共广播档案馆的档案修复游戏[15]等。纵观现有文献资料,虽然学者们已初步开展了有关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与数智技术相融合的研究,但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探究档案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的文章较少。鉴于此,本文根据《规划》中主要提及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前期文献分析的结果,将档案数智化开发利用聚焦于展览、编研、数字文创、新媒体传播等内容。同时,以档案数智化开发利用的现实背景为依据,以主要问题为导向,以数智技术为手段,深入探寻档案开发利用的新策略,旨在实现档案多维度沉浸互动式展览、推出契合需求的档案编研成果、研发价值意蕴高的数字档案文创产品和推动档案多元化价值实现的新媒体传播。

  1  档案数智化开发利用的现实背景

  鉴于档案开发主体、需求客体和档案本体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加之技术驱动、政策支持的持续赋能,档案数智化开发利用的内外部逻辑渐趋自洽。

  1.1  主体:档案开发主体多元化

  传统观念中,档案馆与档案工作人员被视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然而,随着档案领域“放管服”改革的纵深推进、公民档案意识的增强和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新兴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开发主体已不再局限于档案馆内部。一些非档案机构、组织和人员也积极参与到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来,可见开发主体多元化已成为新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然趋势。例如,“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便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方式,融合开发档案资源,在不同巡展地点由拥有不同资源优势的主/协办方联合举办[10]。目前,我国已有许多机构通过合同外包、合作开发或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这些机构包括从事数据开发,影视制作,文创设计,文化传播的企业、高校、档案学会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组织。此外,公民个人也可作为开发主体参与进来,他们根据需求导向和资源基础,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从而塑造档案价值高效释放的新范式[16]。

  1.2  客体:档案利用客体需求多样化

  档案利用是指档案用户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使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数智时代的到来,档案利用客体需求的多样性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行政事务需求。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组织决策、行政管理等过程中,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不断增长。政府机构需借助历史档案的信息,更好地掌握国家政策演变和发展轨迹,以指导决策制定;而企事业单位则需利用档案来查找历史记录和经验,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其次是科学研究需求。研究人员在开展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过程中,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日益迫切。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历史档案信息作为研究材料和数据支撑,历史档案的利用可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并借鉴前人智慧,全面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进而推动学科和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再次是宣传教育需求。广大社会群体在获取知识和传播文化方面,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日益增长。档案中保存的丰富历史信息,可用于编制教材、举办展览和开展研学活动,使群众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国家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和历史意识。最后是文化休闲需求。社会群体在娱乐休闲和文化消费方面,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人们可以通过欣赏档案中的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文献,重温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档案还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源头,开发出各种文化衍生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1.3  本体:档案形态“三级进阶”

  档案工作数智化转型升级和新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使我国档案工作的内容、对象和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数智技术的深入应用,档案工作经历了从数字化、数据化到信息化的三级进阶[17]。首先,档案数字化是指将传统纸质档案或其他物理形式的档案,通过数字技术转化为数字文件,并以数字形式进行保存、管理和利用的过程。例如,上海市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转型发展,成功转化并保存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18]。其次,档案数据化强调对档案实体中的内容进行数据提取和处理,将其转化为可进行计算机处理的结构化数据,以便用户能够便捷地进行搜索、访问和分析。这一过程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如广东省在新时期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和广东扶贫云工作系统中,对扶贫档案数据的处理就是档案数据化的一个典型实例[19]。再次,档案信息化则是在数字化和数据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分类、整合、加工、分析和应用,以形成逻辑上意义明确的信息资源。这些档案资源被整合到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大数据体系中,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与协同,从而打造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例如,山东省济南市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工作,积极将数字档案馆建设融入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的建设之中[20]。

  1.4  技术:新兴数智技术的持续驱动

  在新兴数智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档案开发利用迎来了崭新局面。一方面,数智技术为档案数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首先,数字化扫描技术能够将档案高效地转换为数字格式,既保留了原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又有效解决了档案保存空间受限的问题;其次,数字化存储技术实现了数字档案云端存储,不仅满足了信息共享和远程访问的需求,而且支持多用户协同编辑和审批,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再次,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大量档案中识别文件类型、主题、时间等元素,实现自动化分类和归档,从而有效降低了档案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数智技术为档案开发利用搭建了桥梁。大数据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在处理大容量、多样化数据时难以进行准确、全面、可靠分析方面的不足;区块链技术则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扩展现实(XR)技术可实现档案的多维度沉浸式互动展览;文本挖掘技术能够自动处理海量文本数据,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精准支持;而元宇宙技术则为档案数字文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公共文化展示平台,拓展了档案利用的边界。

  1.5  政策: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

  在数智转型时代,档案的开发利用对于增强公众的参与感、提升政策的科学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1]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将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发展规划,确保电子档案、传统档案等档案数字资源得到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2021年6月,《规划》[1]提出,要加速档案资源数智化转型步伐,大力推进“增量电子化”,继续努力完成“存量数字化”,以此助推档案资源开发工作的深化,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加快档案共享平台建设。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22]中进一步强调,要建设数智化政府新模式,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保障,同时促进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2023年2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3]则明确指出,要以数智时代为引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强调数字化在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总体来看,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有利于档案工作的数字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档案资源的共享互用和深度开发利用。

  2  档案数智化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根据《规划》中“推进数字化宣介展示”“推出形式多样的编研成果”“加强档案文创产业化开发”等要求[1],分别以“数智/数字+档案展览”“数智/数字+档案编研”“数智/数字+档案文创”“数智/数字+档案用户/档案新媒体传播”作为检索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高级检索。截至2024年9月25日,分别共检索到97篇、192篇、58篇、216篇有关文献。总结学者观点可以看出,在当前数智时代背景下,档案开发利用的问题包括档案展览创新性不足、档案编研理念亟待转变、档案数字文创开发价值挖掘不深、档案用户利用新媒体程度不高等。

  2.1  档案展览内容挖掘和形式展示创新性不足

  档案展览因缺乏创新而难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首先,缺乏挖掘和利用档案资源的思路。很多档案馆在策划展览时,往往只是简单地选取一些档案文献或图片,按照时间或主题将其布置成线性或板块式的展览形式,缺乏更加系统的研究和利用,导致展示效果不佳[24]。同时,由于档案资源分散在不同档案机构,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机制,导致展览策划者在挖掘档案资源时,难以获取到全面的资料,制约了展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展览形式在创意性和互动性上存在不足。传统展览多采用简单的展示架或墙面,展览内容和主题风格相对单调,往往受限于实体空间的布置和实体档案的展示,属于一种静态、被动的传递模式,缺乏智能化、互动性和趣味性元素,因此难以持续吸引用户的兴趣和关注[25]。

  2.2  档案编研理念和技术应用滞后

  在数智时代,如何把握发展机遇,转变档案编研理念,并找到数智技术与编研工作的结合点,是新时代必须要解决的重难点。一方面,编研理念未能与时俱进。档案编研工作仍受传统档案管理观念的影响,过于重视档案的保管、分类和检索,而忽视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档案编研工作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26]。另一方面,新兴数智技术在编研工作中的应用不够广泛[27]。其一,由于新兴数智技术的应用可能涉及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档案部门出于谨慎会避免使用数智技术。其二,编研内容仍局限于馆藏资源,未能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限制了编研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数智时代的档案编研应广泛取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合理运用数智技术,通过“三微一端”等渠道获取用户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同时,数智技术还可有效解决编研成果语言晦涩、结构复杂、信息冗杂以及与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相匹配等问题。

  2.3  档案数字文创开发运营成熟度低

  数字化档案与文创的深度融合欠佳,主要原因有:第一,产品缺乏创意。对档案素材的利用不够独特,导致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大多档案数字文创产品均以传统的方式呈现档案信息,缺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难以吸引年轻用户[28]。第二,产品价值不够高。档案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文创开发应充分利用档案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价值,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往往未能做到这一点[29]。第三,行业标准化不足。由于档案数字文创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操作流程,使得开发者难以找到参照和模仿,增加了项目开发运营的难度[30]。

  2.4  档案用户利用新媒体的能力有限

  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丰富价值,并以创新的方式提供服务,不仅能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能有效推动文化建设。一方面,档案用户的数字素养较低。当下许多用户仅局限于基础应用,并未真正理解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无法最大化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档案的搜集、整理和研究[31]。另一方面,档案用户使用社交化新媒体不够熟练。虽然社交化新媒体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已较为普遍,但针对档案领域的专业培训仍然较少,导致用户可能缺乏在档案领域应用社交化新媒体的有效技能,从而在社交化应用上比较陌生,缺乏交流和互动的能力[32]。

  3  档案数智化开发利用的优化对策

  鉴于档案开发利用的内外部逻辑渐趋自洽,以及档案在展览、编研、数字文创和新媒体应用等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运用多种数智技术来融合逻辑自洽和解决应用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旨在借助数智技术构建档案云共享平台,并依托该平台所拥有的数据资源及新型数智技术,满足档案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推动档案展览实现创新型跃迁,推出档案编研的精准化成果,以及搭建数字档案文创的文化展示空间等。

  3.1  利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建立档案云共享平台

  建立档案云共享平台旨在整合档案资源、促进开发利用,同时展现国家记忆、推动档案事业再上新台阶。该平台从内容建设、技术赋能、人才强档和安全保障四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内容建设是云共享平台资源层的基础,主要依托后台档案数据资源库来提供档案数据。技术赋能是云共享平台实现层的关键,作为连接数据资源和档案用户的桥梁,通过采用云计算技术将档案资料集中于网络云端存储,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处理效率,使得档案资料的存储、管理和利用变得更加便捷和灵活。这主要包括数字化平台、数据挖掘平台、云计算平台、云服务平台、云储存平台以及实时共享平台等。内蒙古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33]就是其中的一个实例。人才强档是云共享平台服务层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保障。档案馆可以通过自主招聘、提升现有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或与在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等方式,来加强数智档案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安全保障是云共享平台环境层可持续运营的关键。区块链技术凭借时间戳、数字签名和分布式账本等机制,确保了档案及用户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构建了一个可追踪、防篡改且不可伪造的数据结构,为档案资料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档案管理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发展。

  3.2  运用XR技术,推出档案多维度沉浸互动式展览

  XR技术(扩展现实技术)是一种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的新兴技术,它能够将档案云共享平台中的虚拟内容与现实世界相融合,为用户创造全新的体验。首先,XR技术可以多维度地呈现档案内容。通过XR技术,档案内容可以以立体图像、动画或者虚拟实景的形式进行生动展示。用户佩戴AR眼镜或VR头盔后,能够近距离观察并深入探索档案的细节,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其真实性和丰富性。例如,利用VR技术重建历史照片中的场景,使用户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历史的沧桑变迁;而AR技术则能修复并还原破损档案的原貌,让用户得以近距离观察。其次,XR技术提供了更加沉浸式、互动式的展览体验。该技术将虚拟展览内容融入真实环境中,使用户能够自由移动并与展览内容进行深度交互,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用户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有助于用户更全面地了解档案的内容。最后,XR技术还使用了个性化的展览呈现方式。鉴于用户对档案的兴趣和需求各不相同,XR技术可实现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主选择档案内容展示方式,并在不同的展示模式间自由切换和浏览,极大地提升了观展的体验效果。

  3.3  利用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文本挖掘是在所有数据挖掘对象都是文字信息的情况下,运用各种算法和技术对数据仓库中的海量文本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和处理的过程。文本挖掘技术可以分析用户在档案云共享平台上的资源搜集习惯,识别出目标用户经常搜索的关键词。基于这些关键词,可以对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汇编,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档案的汇编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文本挖掘技术还能根据档案的内容特点进行差异化分类,从而细分档案的汇编,形成金融档案、城建档案、商标档案、艺术档案等专项档案,以满足不同用户对档案内容的专题化需求。此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还能进一步优化档案编研成果的可读性。它通过对档案文本中的语言进行简化和精炼,使内容更易于理解。例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自动摘要技术可智能分析输入文本的主题和次要信息,由机器自动生成一个简洁明了的摘要。这一技术有助于读者更快速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有效地抓住其核心内容,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可读性。

  3.4  依靠元宇宙和“互联网+”技术,研发档案数字文创

  新兴数智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档案数字文创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元宇宙技术为档案数字文创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元宇宙技术构建的数字空间里,档案云共享平台的数据资源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基石[34]。其中,数字孪生技术利用人工和自然环境数据资源来创建客观世界的镜像,实现了信息与实体的无缝融合。档案用户可以凭借数字身份进入这个公共文化空间,自由穿梭于不同的文创展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度体验沉浸式档案数字文创的魅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档案数字文创的开发和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将互联网与档案领域及其他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并整合通信技术,能够催生出全新的产品形态、业务模式和产业生态。这有助于实现档案多元化价值的挖掘,丰富档案文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一步满足用户在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性需求。例如,“第七档案室”沉浸式互动剧本杀游戏[35],通过融合趣味性、教育性和人机交互的特点,成功激活了历史记忆,展现出了传统档案开发体系难以达到的服务效果。同时,档案馆可以与各大游戏厂商开展游戏主题的联名合作,借用游戏公司的操作流程、先进技术和运营模式,加快档案游戏化建设的进程,稳固档案数字文创的销售和盈利渠道,从而推动档案文创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3.5  借助新媒体技术,推动用户利用档案以实现档案多元价值

  作为海量信息的承载者,档案在应用和传播方面面临着重要的任务和挑战。在数智时代,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即时性和碎片化的特点,这促进了新媒体技术和档案信息传播的深度融合与发展。首先,新媒体技术能够拓宽档案利用的渠道,并提升用户的数字素养。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档案信息得以跨越国界,融入全球用户的日常生活中。档案馆可以依托档案云共享平台作为内容来源,利用“三微一端”等移动终端作为宣传渠道,构建“指尖上的档案馆”,并推出数字素养培训小课堂,以帮助档案用户熟练掌握社交化新媒体的使用技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知晓、了解、利用档案资源。其次,新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地域的界限,显著提升档案宣传的效率与效果。传统的档案信息传播常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而新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相关档案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有效弥补了传统档案传播方式在维护、存储等方面的局限,极大地丰富了档案的价值与利用方式。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还促进了档案的多元价值转化,通过创新的方式与用户进行互动,构建了一个集学习、互动、分享于一体的档案生态系统,让档案的功能和价值更加丰富有趣且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伊部.国家档案局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N].中国档案报,2021-06-09(1).

  [2]志成.利用档案开发人、财、物资源[J].档案与建设,1984(2):19.

  [3]谢鹏鑫,谭必勇.政策文本分析视角下档案工作数字转型内涵研究[J].档案管理, 2023(2):43-47,51.

  [4]靳文君.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1(4):12-16,11.

  [5]程春雨.积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J].中国档案,2021(3):40-41.

  [6]胡泊.数智技术驱动下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体系研究[J].山西档案,2024(3):157-159.

  [7]马仁杰,沙洲,罗吉鹏.论区块链思维下我国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化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1(4):94-99.

  [8]窦海燕.数字人文时代下档案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与新路径探索[J].山西档案,2024(3): 90-93.

  [9]李莎莎.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编研工作新思考[J].北京档案,2021(4):25-27.

  [10]陈永斌,肖珊珊.档案资源融合开发实践探索:以“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为例[J].中国档案,2023(2):54-55.

  [11]朱宝生,倪佳丽.新时代上虞档案编研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上虞特藏”系列编研作品为例[J].浙江档案,2022(10):21-23.

  [12]陈建,徐晴暄.数字人文视角下历史档案解谜书游戏开发路径研究:以《谜宫·金榜题名》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3(1):100-106.

  [13]龙家庆.数字人文项目中档案数据开发工具及应用研究:以“欧洲时光机”为例[J].北京档案,2021(3):10-15.

  [14]   CARISSIMI L B,RADUNZ R.7.0 Archive:games and history teaching[J].METIS-Historia Cultura,2017(31):47-49.

  [15]   WGBH.American archive of public broadcasting launches crowdsourcing game[N].Targeted News Service,2017-04-20(5).

  [16]陈忠海,常大伟.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主体地位质疑:兼论用户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主体地位[J].档案管理,2015(2):4-7.

  [17]钱毅.技术变迁环境下档案对象管理空间演化初探[J].档案学通讯,2018(2):10-14.

  [18]康勇.上海 档案数字化转型发展成效显著[N].中国档案报,2021-09-02(1).

  [19]钱淑仪.广东 精准管理扶贫档案[N].中国档案报,2017-05-18(1).

  [20]温娟莉.山东济南市档案馆 以公共化电子文件预归档模式助推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N].中国档案报,2022-11-29(2).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N].人民日报,2020-07-16(16).

  [22]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19):12-20.

  [2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N].人民日报,2023-02-28(1).

  [24]郑慧,零江鹏.新文创视域下档案馆文化创意服务实现路径探析[J].浙江档案,2022(6):27-30.

  [25]卢凤华.档案数字策展:理念与方法[J].山西档案,2024(1):76-78.

  [26]董思琦,李颖.数据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0(1):112-117.

  [27]李甜,关陟昊,寇远涛.档案智能编研的内涵阐释与模式构建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4(4):111-119.

  [28] 高大伟,严睿倩,周志尊.档案数字文创供给研究:转向、机制与策略[J].山西档案,2023(4):53-61.

  [29]陈旭东.数智时代档案文创产品开发与乡村文化再造[J].浙江档案,2024(4):36-40.

  [30]郑慧,李家和.数字时代扶贫档案开发利用:多维效应与路径选择[J].档案与建设,2023(7):27-30.

  [31]胡高强.档案用户数字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22.

  [32]王锋.基于互动理论的档案新媒体交互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4(3):55-57.

  [33]温旭东.内蒙古 全区范围内实现“异地查档、跨馆服务”[N].中国档案报,2023-01-30(1).

  [34]赵生辉,胡莹,廖月妮.档案领域元宇宙基础研究[J].浙江档案,2022(4):21-24.

  [35]高琦,任越.“互联网+”环境下档案文创开发运营路径探究:以《第七档案室》解谜书为例[J].山西档案,2022(2):151-157.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数智时代档案开发利用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4289)。

  【作者简介】李家和(1998—),男,汉族,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开发利用;郑慧(1973—),女,汉族,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档案开发利用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