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矢量馆大数据创新平台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21 14:06:58被阅览数:116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陈彦江  王欢

  近年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甘肃电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和国家电网公司档案工作部署,坚持把“业档融合”和“合规建档”等要求作为重要抓手,采取多项重要措施推进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提高电网建设项目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1月,国网甘肃电力承担的“工程矢量馆大数据创新平台”(以下简称“矢量馆平台”)获得国家档案局2022年度档案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该课题在工程档案全链条管理、矢量化技术应用、国产OFD替代和推进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单套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电网建设项目在投资拉动、产业带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提升电力能源保障能力、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工程档案不仅是整个电网建设过程的原始存据,更是今后工程运行管理、检修维护、扩建改建等工作的重要参考。国网甘肃电力经认真分析,发现档案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与项目进度“不同步”。受时间、地点、人员水平等影响,工程建设领域长期存在工程档案资料与项目进度“收集不同步、积累不同步、签字不同步、整理不同步、归档不同步”的情况。且归档文件不够齐全、完整,存在“三补一代”及与实际脱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各级审计、巡查及项目创优。

  二是档案存储不够智能。档案库房作为现有实体档案的重要保管场所,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档案的安全。国网甘肃电力及所属各单位均按照档案“十防”工作要求,开展库房管理工作,但多以手工为主,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撑,工作效率低,且库房出现特殊情况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实体档案管理存在巨大隐患。

  三是电子化利用不便捷。工程档案普遍“重”管理、“轻”利用,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档案资源,但部分单位扫描的电子档案是单层PDF,不仅存储体积大、管理成本高,电子化利用时存在加载慢、易失真的情况,利用不便捷成为痛点和难点。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电子档案单套管理一般要求》等相关法规的发布,国家档案局“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不断推进,以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档案管理模式正发生巨大变革。国网甘肃电力开展工程矢量馆建设研究,既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紧跟前沿主流技术、推进智慧档案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夯实工程档案质量基础,优化工程档案管理模式,高效服务电力生产与运营的必经途径。

  研究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国网甘肃电力从“业务前端、保管中端、利用终端”3个方向入手,开展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矢量化、数字化、智慧化管理研究。

  一是探索“全链条+矢量化”管理模式。研究工程档案矢量化管理模式,利用电子签章、区块链等技术,保证档案在形成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移交和共享利用等场景下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实现工程档案从收集整理到利用审批等全链条的动态管理。

  二是建设无人值守智慧档案库房。研究如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化管理库房各类设备和实体档案数据信息,将档案库房转变为可在线展示的“透明”库房,提高档案库房管理的实时性及高效性,从而达到无人化值守的目标。

  三是实现基于用户的档案智慧利用。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综合分析数据信息、用户利用行为、利用热点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不同维度、不同研究方向的大数据分析场景及数据共享模型,实现对用户利用需求的辅助推荐与主动推送,为公司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实践路径

  国网甘肃电力秉承“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通过研发矢量馆平台、建设无人值守的智慧档案库房、构建“点面线”授权利用体系,实现工程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与变革。

  1.建设工程档案全链条动态管理平台

  一是自主研发工程矢量馆平台。国网甘肃电力自2019年开始组建攻关团队,坚持工程化思想和系统化思维,采用国家电网公司新一代SG-UAP应用开发平台架构,严格按照MVVM(Model-View-ViewModel)框架模式开发,研究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矢量馆平台。技术架构设计方面以新技术为导向,统筹内网、外网应用技术总体设计,分类研究吸收集成CA、区块链等认证存证技术和矢量化、国产商用密码、大数据、AI等技术,筑牢基础层、强化网络交互层、突出应用层,适度超前设计,实现技术架构研发新突破。功能架构设计方面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强化跨界别管理、原始原件、司法存证、矢量资源、合规建档、按需推送、多维授权、提质减负、项目全生命周期、档案全过程管理、数字化审计巡查等跨界别、跨单位、跨部门功能架构设计,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综合平台,为工程档案“同步建档、合规建档、达标建档”提供支撑。数据库架构设计方面以灵活高效为导向(如图1所示),将各类系统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分层分级部署在内网侧,外网侧必须通过国网甘肃电力“物理安全隔离装置”进行轻量化数据交互,严格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真实性。同时,将工程表单、流程表单“电子表格化”方向纳入数据库顶层设计,电子表格是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化数据,可方便实现元数据归档。移动应用架构设计方面以安全为导向,研发国产手机矢量馆App,将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人脸识别、指纹5要素绑定并强制验证,个人签名、矢量印章全部在移动端完成,实现跨地域、跨时间签字盖章可验证。

1.jpg图1  工程矢量馆大数据创新平台架构图

  二是建成国内首个矢量资源馆。矢量化工程图纸是电网工程设计单位、设备制造厂家设计部门在CAD设计平台中同步产生的原始数据图形。基于矢量化工程图纸文件小、不失真、传递快等突出优势(矢量化工程图纸存储大小仅为扫描图纸的1/300),国网甘肃电力在合同中约定相关条款,在不增加设计费用支出的前提下,明确要求设计单位、设备厂家以DWF、DWG、DXF、SVG等通用矢量化格式输出,A0—A5幅面图纸平均大小≤150KB。同时,国网甘肃电力将矢量化技术拓展应用至“数字签章”领域。每个矢量印章大小≤20KB,每个个人签名大小≤5KB,所有矢量化印章、签名放大缩小不失真。截至目前,共有4428枚印章、10147个签名实现矢量化。完整交付矢量化工程图纸,提出“谁设计、谁合规、谁担责”原则,由设计人员为每张图纸编制动态二维码,个人私钥签名上传并进行区块链存证,有效解决了扫描图纸体积大、费用高、易失真、利用率低等难题。系统上线以来,每年为国网甘肃电力节约工程档案扫描费用约1000万元。特别是矢量图还可为后续工程扩建、技改大修、运维检修,提供与基建施工一致、存真、存证的无失真矢量图,支撑电网高质量发展。

  三是OFD版式文件国产化替代技术自主可控。基于OFD文件开放性、扩展性等特点,国网甘肃电力集成国家电网公司密码服务平台,使用国家商用密码P7签名算法和P7解析验签技术,自主研究矢量化电子印章生成矢量电子印章文件(Seal.esl),最终实现PC和移动双端OFD文件进行国密签章。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doc、docx、xls、xlsx、wps、et等文件进行版面分析、文件数据解析,按照映射关系将转版对象转化为OFD格式的文件实现OFD转版功能。并研发OFD轻阅读服务,实现OFD文件直接在浏览器在线浏览,达到零浏览插件安装。国网甘肃电力是全国首家在工程建设领域大面积应用OFD版式文档的单位,推动支持国产加密算法的OFD替代PDF应用,从安全性、商业性、技术性等方面,全面实现版式、签名核心科技自主可控,OFD签名不可篡改,具有司法存证和法律效力,完成国产化替代。

  四是探索工程档案“单套制”管理。以“源头数字化,图纸矢量化”为导向,“管住了源头和过程,电子文件签字盖章可验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轨制”。国网甘肃电力创新实践以CA技术为主、区块链技术为辅的“双存证”路径规律,将工程项目文件按其原始属性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可用CA技术认证存证的大部分项目文件,另一类是工程开工前已经形成的孤本和难以用CA签章存证的少部分项目文件,构建“矢量资源、合同契约、检测试验、孤本证件批件、数字化信息化”5种智能合约,将关键责任信息、私钥签名信息区块链存证。双维司法存证,逐步淘汰扫描件,实现工程档案“单套制”管理。

  2.打造无人值守智慧档案库房

  一是明确智慧档案库房建设方案。为消除实体档案安全隐患,国网甘肃电力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通过对省公司本部、超高压公司,以及定西、天水、永登县和敦煌等16家单位、26个库房管理情况的调研,及专家多方研究、论证,最终制定了以智慧化档案馆升级为目标,省公司综合馆为智慧档案中央控制平台,各地市、县公司为分控制平台,中央统一集中管控、各地互联互通,最后实现“1+N”模式下智慧管理的运行状态。

  二是研发智慧库房综合监控中心。国网甘肃电力将各单位库房各类设备进行升级,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将智能存储、实体借还、安防、温控等各个子系统,统一集成到智慧库房综合监控中心,通过监测、分析和整合各个子系统的数据以作出智能化响应,构建一个具有自我分析和处理能力,且能在日常工作中辅助使用者进行管理、统计、挖掘使用潜在需求的智慧馆库系统。

  三是实现实体档案智慧定位。利用RFID技术,将档案的相关信息写入RFID标签芯片中,实现电子档案、实体档案、密集架位置等信息的在线关联,实现快速出入库和动态盘点等操作,提高档案室存储空间的利用率,提升业务管理效率。3.构建“点面线”授权利用体系,实现档案智慧利用

  一是构建“点面线”授权新体系。国网甘肃电力全面落实“一源数据录入、多端用户共享”原则,根据工程档案自下而上的点、线、面等多种维度的利用需求,构建以变电站运维检修和审计巡查“点授权”、输电线路运维检修“线授权”、上级单位和生产管理“面授权”的“点面线”授权新体系。

  二是打造变“被动”为“主动”的新局面。借助大数据和动态二维码技术,开发“点面线”精准授权和动态跟踪应用,面向“点授权”“线授权”“面授权”的不同用户,通过对用户在档案整编过程的组卷、编目、归档等页面浏览量或点击量PV(PageView)行为进行监测,对查询利用关键词、文件浏览次数进行自动统计分析,建立用户利用数学模型,从中发现用户平台的规律,查询与推送频度高关联的档案数据,实现生产一线档案利用主动化、便利化、高效化,改变了传统档案利用服务模式。

  三是开创零审批“掌上”利用新方式。面向工程建设、审计检查、运维检修、档案管理等不同角色、不同用户实现差异化授权共享,替代了以往的档案借阅审批流程,用户在授权范围内可以“零审批”查档阅档。开发建成矢量馆移动客户端,用户可在手机端进行工程表单电子签章、工程档案检索利用、工程图纸及版式文件OFD在线浏览等操作,实现手机端验签、“一键查档”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档案利用的便捷性,为现场一线应急抢修、变电站运维检修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档案价值得到充分激活。并利用隔离装置数据管道进行内外网的数据交互,有效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建设成效

  国网甘肃电力坚持“边研发、边应用、边总结、边提升”,现课题成果已成功推广应用至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省市县三级,实现了工程图纸“掌上看”、工程表单“掌上签”、档案资料“掌上查”,受到一线生产建设人员广泛欢迎。除此之外,还能够为其他行业及领域开展档案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示范和引领。

  在工程档案管理方面,将档案管理要求前置,共计固化标准化表单5523张,完成线上签字盖章数量41.2万个,有效解决了表单不统一、填写不规范、审批不及时等问题,进一步健全了同步合规建档机制,促进了业档深度融合(如图2所示)。目前,率先建成国内首个工程矢量资源馆,累计集约认证矢量图纸56万张,价值5600万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6600万元。手机端利用效率提高数倍,在基建工程管理数字化转型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1.jpg图2  工程矢量馆大数据创新平台运行流程图

  在库房实体保管方面,通过智慧档案库房的建设,打破了传统单个智能库房建设模式,在国网公司系统内率先建成以省公司本部库房为一级、市公司库房为二级、县单位库房为三级,共计26个库房的泛在互联互通、集中管控的智慧档案管控平台。使档案库房具备全面感知、自动调节的智慧化管理功能,通过监测、分析和整合各个子系统的数据,第一时间作出对应的处置措施,实现智慧化管理。达到优化人力、物质资源的配置,降低成本的目的,全方位提升了档案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在档案利用方面,截至目前,矢量馆累计注册参建单位2992家、36243个用户,为国网甘肃电力工程档案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全程可控平台。自上线以来,PC端利用173.7万次,移动端利用227.7万次,下载53.5万次,主动共享25733次,“一键查档、一键调图”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档案利用的便捷性,解决了现场一线长期以来的档案利用难题。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获奖成果]

  作者单位: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