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逻辑起点与路径创新

发布时间:2024-12-12 08:30:58被阅览数:42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安华

  摘要: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举措,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教育强国的建设。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经验做法,并深入剖析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彰显时代特征的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有效策略,旨在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提供档案支撑。

  关键词:档案大数据;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学习范式;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事业,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不仅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做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国家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把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传统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模式亟待改革创新。当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估面临质量理念滞后、评估内容碎片化、评估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难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一方面,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的质量观尚未真正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质量观,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侧重对教学投入的评估,缺乏对教学全过程的整体性评价,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状况[1]。此外,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方式方法相对滞后,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挖掘利用不足,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估和预测改进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2]。

  因此,本研究聚焦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改革这一关键问题,从档案工作视角切入,旨在探究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逻辑、主要维度以及创新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学质量观的新变革为逻辑起点,以学习范式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主线,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基本遵循,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依托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优势,创新拓展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和方式,构建基于过程性档案大数据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现精准化、多维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估,探索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彰显时代特征的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有效策略,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提供档案支撑。

  1  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

  1.1 学习范式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理念变革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的转变,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范式概念逐渐兴起,它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习范式倡导高校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估的重心也应从“教”的过程转移到“学”的结果。因此,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聚焦于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档案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在学习范式下肩负着为学生成长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档案所记录的学籍学业信息、学习历程资料以及学习效果材料等,是评估学生学习投入、学习体验和学习产出的关键佐证[3]。只有将档案融入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评估理念的更新,推动教学质量评估从注重教学资源向注重学习过程、从关注教学行为向关注育人实效转变。

  1.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下,高校教学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育人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相应地,档案工作也要从单纯的事务管理向服务育人大局转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教学质量信息服务。一方面,高校档案部门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质量观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教学档案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分析模型,实现由档案向数据要信息、要价值的转变。通过整合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数据,分析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的关键数据,为科学评估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高校档案工作要加强与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提供精准、动态的教学质量数据支持,助力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客观审视自身学习过程,不断改进学习策略,切实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1.3 大数据时代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技术支持

  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当前,针对海量教学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与应用已逐渐渗透到高校档案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为档案大数据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深度应用创造了条件。通过整合课堂教学、在线学习、实践实习等多源异构数据,能够全面、动态、客观地评判教学投入、教学过程和教学产出的质量状况。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要主动把握大数据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在数据采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教学数据治理和分析挖掘工作。此外,要建立常态化的教学数据采集机制,依托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算法模型,多维度动态评估教师的教学投入、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及课程教学满意度等关键指标,形成即时、直观的教学质量评估报告[4]。同时,要创新教学档案大数据的服务供给方式,借助可视化、个性化的信息呈现工具,为学校教学管理决策、教师教学改进和学生学习诊断提供精准支持,持续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  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维度拓展与内容重构

  2.1 拓展评估维度: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整体评价

  传统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往往局限于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忽视了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关注。而学习范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估强调评价不仅要看教学的投入,还要看教与学的过程及产出,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完整评价。高校教学档案作为记录教师教学全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在拓展评估维度方面大有可为。首先,档案为教学投入评估提供客观依据。通过挖掘教学档案的大数据,系统评估教学经费投入、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资源配置等投入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其次,档案为教学过程评估开辟了新视角。通过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作业、考试试卷等过程性材料,能够多维度评判教师备课授课、指导答疑、学业考核等教学行为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再次,档案是教学产出评估的关键支撑。通过跟踪分析学生成长档案、就业档案等,可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实践创新和社会适应等多维度学习成果。

  2.2 聚焦评估重点:关注学生发展的关键数据

  学习范式下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聚焦于能够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数据。而高校档案恰恰是这些关键数据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高校档案全面真实记录了学生成长发展的轨迹。学籍档案、学业档案、毕业论文(设计)等学生重要资料,详细记载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与成长足迹,是评判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高校档案蕴含着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课程档案、教材档案、教学档案等,客观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创新等育人要素,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学质量评估部门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各类档案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关联分析,以准确把握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薄弱环节和内在规律,为学校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育人质量提供数据支撑[5]。

  2.3 深化评估层次:统筹学校、专业、课程等不同维度

  高校教学工作涉及学校行政、专业设定、课程规划、教师授课等多个层面,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估要统筹兼顾、上下联动,方能准确反映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档案的参与为实现分层分类、全面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学校层面上,通过挖掘教学工作档案,可重点评估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布局、教学改革举措、质量保障机制等宏观要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在专业层面上,通过分析专业建设档案,可重点评估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改革等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课程层面上,通过考察课程教学档案,可重点评估教学大纲制定、理论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组织、考核方式改革等细粒度教学行为对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

  3  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路径创新与方法优化

  3.1 创新档案管理机制

  要实现档案大数据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深度应用,首要前提是完善档案管理机制,加强教学质量档案的源头采集和动态更新。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学档案工作仍存在“重存轻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档案数据碎片化现象严重,系统性不强,缺乏面向教学过程全要素的常态化采集机制。因此,高校相关部门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教学质量档案的形成、积累、更新、利用的全链条管理。具体措施包括: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教学质量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教学单位归档责任,细化归档内容、标准和流程,确保教学全过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规范性;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体化的教学质量档案采集平台,通过关联人事、教务、科研等业务系统数据,实现对各教学环节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更新和集成共享;创新档案管理理念,树立大数据思维,在做好档案搜集的基础上,注重发挥档案的利用功能,将挖掘利用教学档案大数据作为服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工作,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3.2 创新档案利用方式

  教学质量评估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档案大数据的分析利用水平。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偏重事后统计分析,缺乏前瞻性和时效性。在数智时代,档案参与教学质量评估应主动作为、创新思路,运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释放数据红利,提升教学质量动态监测、预警和诊断的智能化水平。一方面,要建立教学质量档案大数据分析模型,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维度,构建多层级、多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揭示各评估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定量评判不同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形成可视化的评估模型,为精准评估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开发个性化、智能化的一站式教学质量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教学过程数据的多维度分析,设定教学质量预警阈值,对课程教学满意度、学生出勤率、教师教学投入等核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形成可视化的质量报告,为教学诊断与改进提供直观量化的依据。

  3.3 优化档案服务供给

  衡量教学质量评估成效的关键在于形成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的良性机制。档案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信息供给和决策支持的重要作用。因此,档案参与教学质量评估,要以服务为宗旨,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提供精准支撑。首先,要构建开放共享的教学质量档案数据服务平台,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推进校内教学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汇聚与共享,实现档案大数据与教学管理数据的无缝对接,建立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数据中心。其次,要创新教学质量档案大数据服务产品。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面向高校师生定制开发教学评估分析报告、专业画像、教师教学诊断报告、学生学业预警报告等数据服务产品,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应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宣传教学档案大数据服务的成功案例,扩大服务受众,提升服务水平,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和提升营造良好的数据应用生态。

  参考文献

  [1]封杰,郝文武,郭文斌.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改进[J].中国大学教学,2024(3):64-69,77.

  [2]付沙,肖叶枝,周航军.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档案,2019(1):174-178.

  [3]胡泊.数智技术驱动下高校档案意识培养体系研究[J].山西档案,2024(3):157-159.

  [4]周春莲.高校学生档案数据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22(5):179-182.

  [5]马翠凤,黎晓.面向双创教育的高校档案人才的培养体系建构[J].山西档案,2024(3):160-163.

  【作者简介】安华(1973—),男,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