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9 17:30:29被阅览数:324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李海涛
一、我国档案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服务产业呈现出以服务发包、承包、监管、监理各方为参与主体,以档案整理、数字化、寄存、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等为主要内容,业务贯通、效益互联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但也要看到,其在技术、协作、运营、转型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等尚有不相适应之处。
(一)产业劳动密集化
当前,我国档案服务产业仍主要以传统档案寄存、整理服务为主,整体业务技术含量低、创新性不足。近年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相关技术创新也随之增加,反映在档案服务产业中,主要表现为技术革新升级。如,部分企业开发了档案存证、档案保全、智慧库房建设等新型服务。但因投入大、技术含量高、远离业务场景、效益产出慢等原因,上述类似的技术密集型服务尚未在产业内推开并形成规模效益。
整体来看,“劳动密集化”仍是当前我国档案服务产业的主要特征,以数智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仍需在促进产业向“技术密集”转型发展上发力。
(二)产业协作形式化
尽管当前我国档案服务呈现出产业协作发展趋势,但在具体业务、区域及产业内外条链之间尚未形成真正的协作。
在产业内部协作方面,大部分档案服务企业运营时采用“单打独斗”形式,企业间的短期“协作”多为因抢占市场、获取项目等短期逐利目的而形成的联合,如项目导向下的档案整理服务人员外派协作、档案寄存服务中的库房租赁协作等。且相关协作主要以传统人力、设备、库房等生产要素共享为基础。以数智技术等为驱动,联合开展业务、程序、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协作较为鲜见。
产业外部协作指的是从业企业或组织与科技公司、高校、科研院所、档案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包括档案信息系统软件联合研发、档案科技项目联合申报、产业培训等。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法规政策出台及“科技兴档”工程深入实施,类似协作近年来呈递增趋势,但协作成果“反哺”产业的实绩有限。
整体来看,无论产业内外,档案服务产业规模化、规范化、稳定化的协作仍待走深走实,协作效果仍待释放。
(三)产业运营高碳化
主要表现为产业运营资源成本及环境降级成本偏高,运营效能低。特别是档案装具生产、档案库房运维等传统服务的碳排量持续走高。据粤港澳大湾区某中型档案寄存服务企业介绍,其钢混结构档案库房建造过程每平方米碳排量达610.4千克。拿其服务的某一企业的每年新增寄存档案来说,30年累计碳排量高达121.91万吨。
近年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无纸化”办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关产业的服务成本及资源成本(如打印、耗材成本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部门单位仍存在文档双轨、双套、混轨等叠加的管理模式。由此带来的诸如文本扫描、数据挂接、信息系统建设、软件开发及迭代等新增业务对应的投入、折旧成本以及碳排量等随之持续增加,整个产业碳排总量仍呈递增趋势。
此外,在产业数字转型中,相关数字服务设施设备不当处理也易造成电子污染,无形中增加了环境退化成本。
(四)产业转型缓慢化
由于受限于发展理念、技术、成本、人员素养等因素,整个产业服务“脱实向虚”的数字转型进程仍旧缓慢。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多数档案服务企业仍以传统档案整理、寄存等物理能级服务为主。
尽管部分“头部”企业尝试推进物理能级(档案寄存、整理)向文件能级(档案数字化、电子档案存证)甚至数据能级(档案数据汇集、知识发现)服务转型,但因技术基础薄弱、研发资金有限、专业人才匮乏、服务同实际需求及业务场景不适配、服务响应度弱等因素,致使档案服务产业转型较为迟滞。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档案服务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以新科技为主导、新产业为载体、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为基本内涵、新型生产关系为保障的新的生产力。从生产力的理论、规律、政策等层面,具有赋能档案服务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一)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当前,新技术革命推动我国档案服务产业发展,表现为产业供需双方物理空间相对分散,服务和生产资料结合趋向虚拟。以大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图谱、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应用于政务、金融、商务、司法等各个领域,逐步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服务模式、流程及效益增值方式。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与技术的引进和大规模应用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赋能档案服务产业发展正好印证了数字时代数智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对于档案服务产业变革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我国档案服务产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回顾历史,从农业社会的简单工具到工业社会的机器生产,再到信息社会的数字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均伴随着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并积极推动着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赋能档案服务产业也符合上述发展规律。
当前,新质生产力既为档案服务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即,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档案服务产业实现质的跃迁。其过程绝非新质生产力与服务场景的简单叠加,而应是两者深度适配、全面融合所带来的产业发展结果。
具体表现为:服务适配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应用于产业档案寄存、入库、统计、整理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进而实现降本提效的目标。服务深度上,推动新质生产力辅助档案信息资源深度组织、开发、利用。如,在大模型支持下进行格式转换、分类、版面分析等档案整理服务,开展档案内容识别抽取、语义检索等档案开发服务,深化面向决策或研发的档案知识挖掘和推送等利用服务等。
(三)符合产业转型政策精神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这一目标,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反映在档案服务产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等法规政策的推动下,推进产业规范建设,加强产业安全监管,促进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已成为档案服务产业转型目标。
实践中,浙江省率先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档案事业现代化先行的意见》,将实施档案服务产业“提能升级”列为推进本省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先行举措,配套制订了全省档案产业提能升级行动计划。因此,通过加快培育发展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档案服务产业,是贯彻落实我国档案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精神的重要举措。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档案服务产业发展的目标
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档案服务产业发展应突破传统产业结构低端化、协作形式化、运营高碳化、转型滞后化障碍,结合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产业结构、技术、组织变革为抓手,实现完整、融合、智能、安全绿色的档案服务产业建设目标。
(一)完整的产业
完整的产业从服务内容上看,既包括模拟态档案(磁光胶片介质档案)的整理、寄存、数字化、开发保护利用等服务,又包括以大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图谱、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支撑下的档案存证、档案保全以及档案数据汇集、组织、挖掘、知识服务等。
从产业组织形式上看,既包含档案产业园、档案产业联盟等实体组织形式,也包括新质生产力支撑下的集业务链、供应链、服务链、创新链、人才链为一体,虚拟的档案服务产业数据中台或中心服务平台。
(二)融合的产业
基于当前文档单套(轨)、双套(轨)、混套(轨)制管理模式并存的实际,可以预见一段时期内,面向模拟态档案(以纸质档案为代表)的服务仍将是产业的主要业务。随着档案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专章形式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电子档案管理、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实践走深走实,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推动产业服务能级从物理级向文件级、数据级转型。
强调数据汇集、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的档案服务,将成为产业主干业务。因此,以新质生产力为依托,我国档案服务产业应成为包含物理、数字及数据能级档案服务的融合的产业。
(三)智能的产业
新质生产力将提升产业服务粒度、精度与能级,推动产业向智能化产业转型。表现为:档案入库统计及档案著录、元数据采集、要素检索、划控鉴定、表格识别等传统效率低、误差大、成本高的大量、重复、劳动密集的相关服务,将被以“算力”“网力”“数据”为支撑,高效、精准、低成本的新质生产力嵌入下的产业服务取代。
以档案数字化服务为例,通过规则引擎和大模型,可轻松实现档案分类、归档章识别、密级鉴定、关键词鉴定,以及自动分拣、自动著录、元数据采集、要素检索等。再以档案寄存服务为例,通过智慧库房射频统计技术,可实现档案出入库线上线下定位及精准高效服务等。
(四)安全绿色的产业
当前,传统档案产业服务安全管理制度、模式与程序在新技术环境下正悄悄发生改变。除了寄存、整理的档案载体保护外,电子档案“四性”如何保障,元数据如何完整捕获,内容如何固化并确保其可展现应用,归档数据整合规则如何保存,数据汇集后信息安全救济等新问题,均是新质生产力嵌入档案服务产业后产生的新的安全问题。
档案服务产业安全建设并非单纯的意识或技术问题,需从法律、制度、管理、技术等维度入手,既要确保传统实体档案安全寄存及长期保管,又要预防控制档案数据汇集后形成的安全风险。
此外,应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完善产业服务供给、优化能源结构,还应遵循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避免产业规模盲目扩大。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档案服务产业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产业结构
对标完整产业建设目标,在现有传统档案服务基础上,利用以数智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创新档案寄存、整理等传统档案服务,包括从一般凭证向司法出证转型的档案存证服务、各单位各部门档案日常保全服务等,提升服务维度和粒度,拓展服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探索档案数据服务新模式,如提供面向决策、投资、审计需求的大模型支持下的档案数据决策、用户画像、风险投资、产品溯源服务等,完善产业服务结构。
(二)重塑产业组织
传统档案服务产业是以档案主管部门监管、档案行业组织规范、服务方需求为导向、商品价值规律为指引的松散的层级性组织。表现为:档案主管部门缺乏实质性监管,适配性服务企业筛选缺乏参考标准,服务方无序竞争,监理方缺乏监理规范等。
以新质生产力为依托重塑产业组织,应积极推动产业由层级组织向价值创造的生态组织转型。结合高效协同、自然演化、融合共享等目标,遵循档案治理理念,形成高度互联、资源共享的组织形式。其中,档案主管部门负责产业法规政策制定执行,档案产业组织(如行业协会)制定服务标准、促进产业协作,产业各方参与产业法规、政策、标准制定并贯彻落实。
(三)促进产业数据供给
土地、劳动力、资本、能源是档案服务产业传统的生产要素。随着技术环境变革,档案服务产业的服务内容、模式及流程也将随之改变。从服务粒度到服务模式,从服务资源到服务资产,数据作为新质生产要素在产业转型中愈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产业数据供给,提升数据要素的生产效能与供给力度已成为题中之义。
实施中,微观层面上,应重新梳理技术变革下档案的内涵外延、归档对象、范围及服务重点。如,除遵循传统实体档案寄存、整理及库房建设标准规范外,还应注重数字档案、档案数据等新质态档案的收、管、存、用。加强档案数据组织、知识挖掘,形成可供政府决策、科技产品研发、金融投资、工程设计等数据服务,推动辅助发包方完成档案数据资源向档案数据资产转化。
宏观层面上,积极打造数据驱动的档案服务产业。可从构建档案服务产业数据中台入手,开发实时高响应、贴近服务场景、体现服务价值的档案数据服务。在运维上,形成具备产业数据资产规划、获取存储、共享协作、业务增值、数据服务形成及运营等功能的服务模块,重点开发原始数据转化为发包方核心价值的可复用的智能数据服务。
(四)健全产业服务链
由于生产要素各异,除了常规的服务链外,还应包括数据、资金、人力等多元生产要素组合下的创新链、资金链及人才链。健全产业服务链就是综合应用各生产要素,拓展产业各链条附加效益。
实施中,一是可通过产业数据链实现产业服务升级。通过档案知识服务,推动产业数字资源向数据资产“变现”,提升服务或产品附加值。二是构建产业创新链。创新是产业立足之本,协同是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应以国家、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业务、模式、技术创新。三是优化产业资金链。除常规产业发展投入外,还可通过融资租赁、股票筹资、债券融资等形式,降低融资成本,拓宽完善档案服务产业融资渠道。四是培育产业人才链。联合高校、职业院校,以产业学院或培训基地为依托,建立产业人才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训机制,打造产业人才“蓄水池”。根据产业服务特点,吸纳各类管理、应用型人才,强化产业数据处理应用型人才引进与培养。
(作者系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档案学教研室主任)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2月9日 总第4223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