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04 08:25:46被阅览数:95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邹亮春

  摘要:红色档案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真实记录,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推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跃升,对于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字人文理念,从传承红色记忆、开展红色教育、助推红色旅游三个维度,阐释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事理图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新媒体传播等新技术与新方法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创新应用路径。最后,从跨界协同、创新表达、标准建设、场景营造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红色档案资源智能化开发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红色档案;红色档案开发;档案资源利用;智能化

  红色档案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以文字、图片、音像等为载体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是党和国家的宝贵历史记忆。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此外,《“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当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档案馆、数字展览、数字编研等多种档案数字化利用形式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展了红色档案资源的传播渠道和影响范围[1]。但当前档案工作数字化总体发展较为不平衡,特别是在智能化开发利用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2],亟须在总结既有数字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智能技术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创新应用路径。一方面,要在总结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为丰富和发展档案学理论体系提供有益启示。另一方面,加强红色档案资源的智能化开发利用,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为主线,从数字人文视角阐释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时代价值与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智能化时代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路径,包括事理图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新媒体传播等新技术的应用,并从强化跨界协同、创新表达方式、推进标准建设、打造沉浸体验四个方面提出推动红色档案资源智能化开发的优化策略。

  1  数字人文视角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价值内涵

  1.1 传承红色记忆,弘扬革命文化

  作为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红色档案直观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铭刻着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等不懈奋斗的感人事迹,是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权威资料[3]。通过红色档案不仅能了解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关键历史节点的来龙去脉,更能切身感受英雄先烈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格。当前,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机构等普遍存在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的现象。如何更好地发掘红色档案资源中蕴含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等革命文化基因,是新时代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与人文科学深度交融的当下,依托数字人文理念和方法,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对红色档案进行多元化呈现与立体式展示,能够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教育的途径,为新时代大众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红色文化体验,真正做到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4]。

  1.2 开展红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红色档案真实记录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5]。通过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可以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沉浸式、体验式红色教育唤醒红色记忆,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政治素养的有力抓手。

  如何在碎片化阅读已成常态的背景下,精准触达不同受众,创新红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档案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通过发展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能档案系统,对不同类型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关联组织,构建一站式的红色教育资源库,并开发基于VR、AR、全景技术的虚拟展馆等,这样既能满足青年一代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实现精准化、互动化的红色教育资源推送。

  1.3 驱动红色旅游,助力文旅融合

  在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热潮下,依托数字技术手段,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是助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数字人文强调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知识生产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重视人文领域知识的关联化组织与情境化呈现。这为红色档案与红色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6]。

  一方面,通过对红色档案的数字化采集、知识化组织、可视化展示,可以丰富游客的沉浸式红色体验,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知识服务;另一方面,运用移动互联、语义分析等技术,建立情境感知的智慧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红色旅游线路规划与文化讲解服务,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旅游转型升级。

  具体而言,档案部门可以通过数字化加工,将红色档案中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感人故事融入旅游景点的展示体系,为游客营造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体验。同时,运用空间分析、知识关联等技术,将分散在不同场馆、不同地域的有关某一红色历史事件、革命英雄的档案线索进行聚合关联,形成完整的叙事链条,为旅游景区提供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库支撑,从而增强红色旅游文化内涵。

  2  智能化时代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路径

  2.1 事理图谱构建与应用

  事理图谱作为知识图谱的一种,强调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联,对于揭示红色档案资源的事件逻辑、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在红色档案资源智能化过程中,引入事理图谱理念与方法,对于克服海量红色档案资源碎片化、非结构化的特点,实现革命历史事件的关联分析、推理预测和可视化呈现等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事件抽取,识别出包括历史人物、时间、地点、组织等在内的事件要素。在此基础上,根据要素间的先后、因果等逻辑关系构建事理图谱。通过事理图谱的推理分析,可直观呈现事件间的顺承演进脉络、因果逻辑链条,从革命历史的关键节点把握整个历史进程。此外,事理图谱还可与知识问答、智能检索等技术相结合,从红色事件链的纵深角度回答问题,从多维视角展现历史的发展逻辑。

  2.2 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技术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人机交互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有着广泛应用。VR技术通过构建虚拟场景来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AR技术则是将虚拟对象叠加在真实场景中以实现虚实融合。

  在红色档案资源的智慧开发中,VR、AR 技术是实现情境化、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抓手。为发挥VR、AR的优势,增强用户的沉浸感,档案部门需加强顶层设计,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红色档案的特点。同时,VR、AR项目开发对技术要求较高,档案部门还需与专业的VR、AR研发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以需求为导向,打造精品化、系列化的VR、AR红色档案产品。

  2.3 人工智能与知识挖掘

  人工智能是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知识发现能力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开辟了广阔空间。在红色档案文本挖掘层面,人工智能可对文本进行分词、词频统计、命名实体识别、情感倾向分析等处理,从海量档案文本中提炼事件、人物、组织等核心要素信息,进而对其时空关联、情感态度等进行分析,从革命历史档案中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红色档案知识发现层面,可运用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智能推荐等人工智能应用,通过构建“红色人物—事件—地点”等多维关联,形成完整的红色知识体系,为社会公众发现新知识提供智能化的一站式服务。

  2.4 新媒体与自媒体传播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信息资源的传播利用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顺应新的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新媒体打破了档案信息的传播边界,拓展了服务对象的广度;另一方面,新媒体重塑了档案部门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方式,增强了社会公众参与互动的深度。

  通过与自媒体领域的意见领袖合作,档案部门一方面可借助自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扩大红色档案的受众面;另一方面,自媒体也以更富创意、更具感染力的表达形式赋予红色档案全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在新媒体语境下,档案部门也要发挥引领和把关作用,引导公众创作的红色档案衍生作品准确、客观地诠释历史,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3  推动红色档案资源智能化开发的优化策略

  3.1 组建跨界协同开发团队

  档案部门要广泛吸纳业内外的智力资源,整合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多方力量,组建一支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协同攻关复合型开发团队。具体而言,档案部门要与文化和旅游、网信、工信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借助政府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同时,还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等建立产学研用联盟,争取跨学科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为红色档案资源的关联化、知识化组织提供可行可用方案。此外,档案部门还要积极对接数字内容开发商、VR和AR开发制作公司等市场主体,在项目研发、场景搭建、产品推广等方面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

  3.2 创新资源呈现与叙事表达方式

  档案工作数字化发展存在应用水平不高、用户获得感不强等短板,其关键在于红色档案资源的呈现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时代受众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因此,亟须从资源表现形态、叙事话语体系等方面创新和突破。

  一是创新红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呈现方式。由于红色档案大多为纸质文件,需要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创新文本化、碎片化的档案资源组织模式。可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对文字、图像档案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数字化再现,使档案资源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二是创新红色档案资源的叙事表达方式。智能时代开发红色档案资源,要坚持内容为王、创意为先的原则,在赓续红色基因的同时大胆创新话语体系和叙事风格。为此,可运用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叙事等数字叙事手法,开发基于情境体验的“微档案”展示项目。

  3.3 推进红色档案数据标准化与知识组织

  首先,要建立健全红色档案资源的数据标准体系。统一数据采集、著录、描述规范,从源头上解决资源多源异构问题。档案部门要制定红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规范数据著录项、著录格式、数据字典、命名规则和编码体系等,使红色档案的数字化转换有章可循。其次,对于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档案,要分别制订相应的数字化规范,统一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数据标准,需要档案、博物馆、图书馆等部门通力合作,既要立足红色档案资源的特点,又要兼顾通用性和扩展性,以标准的力量夯实数据基础。再次,要加强红色档案资源的知识组织。红色档案蕴含大量专门知识,需要借助知识组织揭示其内在联系,实现跨馆藏、跨地域、跨载体的知识关联。档案部门要运用大数据分析、知识抽取、知识推理等技术,对不同来源的红色档案进行融合比对,挖掘事件、人物、地点等实体要素,构建以本体为核心的知识库。在此基础上运用事理图谱、知识地图等方法,梳理不同革命历史事件的时空脉络,揭示不同红色人物的交往网络,为智慧档案馆、智慧旅游等应用提供知识引擎。

  3.4 打造沉浸式红色档案资源场景体验

  沉浸式体验强调主体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其本质是通过虚拟场景与现实环境的无缝衔接,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将这一理念引入红色档案领域,就是要充分运用VR、AR、全息影像、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红色档案资源展示空间。

  要营造沉浸式红色档案场景体验,既要发挥技术优势,也要注重人文关怀。单纯追求视听奇观而缺乏内容支撑,难以触及心灵,引起观众的精神共鸣。因此,档案部门既要将先进的数字技术与鲜活的档案内容深度融合,又要从情感体验、参与互动等方面精心设计,以沉浸式叙事、情景式展示唤醒记忆。此外,沉浸式体验要与时俱进,既要拓展线下场景,如对革命纪念馆、史迹陈列室进行VR化改造,又要借助线上平台,如开发红色教育VR课程、云上VR展览等,寓教于乐,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体验红色档案场景并参与互动。

  参考文献

  [1]刘芮,卜昊昊.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场域分析和行动逻辑[J].档案学研究,2022(4):17-23.

  [2]周林兴,姜璐.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叙事表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4):4-9.

  [3]周耀林,张丽华,刘红.叙事传输视角下红色档案资源社会共建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1):82-90.

  [4]徐海静,姜惠丹.数字记忆视角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模式构建探析[J].山西档案,2021(5):136-142.

  [5]孙大东,张怡涵.基于事理图谱的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5):73-80.

  [6]陈艳红,陈晶晶.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档案学研究,2022(3):68-75.

  【基金项目】2023年宜春市社会科学“红研团队”研究课题“宜春在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中的历史地位研究”(课题编号:23SK217)。

  【作者简介】邹亮春(1986—),女,汉族,江西袁州人,中共宜春市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