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课程思政研究的主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4-12-04 08:20:20被阅览数:334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杨志民 陈浔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有助于全面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档案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揭示了其独特优势,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梳理了档案学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问题,并指出当前档案学课程思政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关键问题研究、创新实践方法等,以完善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机制。

  关键词:档案学;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

  作为高校的文科专业之一,档案学与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性。档案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光辉历程、红色基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档案学界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必要性与意义[1]、内涵特点[2]、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模式探索等多个方面,为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档案学课程思政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相关研究系统性有待加强,缺乏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出发全面系统的主题归纳;研究深度不够,对一些关键问题缺乏深入剖析;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有限,对档案学课程思政整体推进的经验模式探讨不多。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拟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档案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揭示其独特优势,然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归纳梳理档案学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而分析总结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文章期望通过主题梳理和凝练,进一步推动档案学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走深走实,为新时代档案学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1  档案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

  1.1 内涵解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进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思政元素与档案学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挖掘学科专业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引领,以实现档案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推动专业发展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档案学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牢牢把握档案学专业特色,将“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与家国情怀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各个环节之中,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独特优势:红色基因显著,思政元素丰富

  档案学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学科特点,其主要原因在于档案这一特殊资源承载着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是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宝库。

  档案学科所涉及的档案工作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档案抢救保护、档案资政育人、档案以史鉴今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档案史料和红色家底[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档案事业不断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档案保障和服务,同时也推动了档案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为档案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

  档案学具有结合理论与实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学科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例如,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同时结合行业热点问题的解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当前档案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

  2.1 宏观层面:必要性论证与总体理路探讨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目前档案学界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已形成了广泛共识。首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主动适应新时代档案学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开展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主动适应新文科建设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其次,当前研究认为课程思政有利于发挥档案学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档案服务社会、资政育人的功能,进一步彰显档案的社会价值。再次,学者认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促进档案学一流专业和学科建设。档案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课程思政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由之路,对提升档案学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档案学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学科意义重大。

  关于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理路,学界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坚持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多数研究建议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完善配套制度,以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二是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4]。应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因材施教,形成各具特色、协同配合的思政育人合力。例如,专业基础课可重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专业核心课可重点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实践类课程可重点锻造其职业素养等。三是坚持全员参与,多维联动。课程思政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组织推进、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2.2 中观层面: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从中观层面上看,学界更多地关注档案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应用。首先,关于如何开发利用好丰富的校史档案资源,一些高校档案工作者进行了有益探索。校史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是开展思政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的珍贵史料。其次,研究者普遍认为革命文物档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由于革命文物承载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为此,各级档案部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加强合作,精心遴选馆藏革命文物档案,开发具有思政内涵的档案产品,讲好党的故事,引导学生学史增信、学史明德。再次,多数研究强调要注重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档案资源。纵观全国,不少地区拥有丰富的、独特的革命历史档案和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各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各高校要立足于区域特色,积极与当地党史部门、档案部门合作,把红色档案资源用好用活,推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宣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最后,要发挥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融入档案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3 微观层面:具体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

  从微观层面上看,档案学界已针对部分专业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做法。展开来讲,首先是设计了精准的教学目标。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结合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科学地设计课程思政目标,并将其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结合,突出价值引领,以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其次是系统梳理了相关的课程内容。通过匹配课程目标,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内容设计,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融合。再次是创新了教学模式与方法。在采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注重运用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例如,开展档案修复实践、举办档案大数据竞赛、组织参观校史馆和革命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铭记革命历史。最后是健全课程评价机制[5]。将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纳入课程评价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引导督促教师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进课程思政不是某门课程的责任,而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共同追求。档案学各专业课程在思政融合的目标指向上是一致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融合的内容、方式、路径、重点上则各有侧重。

  3  档案学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对策建议

  3.1 研究系统性有待加强,需构建理论体系

  通过梳理分析发现,目前档案学课程思政研究还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讲,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阐述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上,侧重于从总体上论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档案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而对各层面的关键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系统。针对这一问题,未来研究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科学构建档案学课程思政理论体系。首先,要加强学科规划引领,在国家、省市层面制定档案学教育发展规划时,应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其中。其次,要完善课程思政理念,进一步丰富档案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外延、理论内核。再次,要积极主动地健全课程思政标准,制定档案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思政元素挖掘的规范与标准。最后,高校要构建统一的课程思政体系,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系统规划、整体设计档案学各课程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活动、考核评价等,从而形成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档案学课程体系。

  3.2 关键问题研究不足,需深化实证研究

  纵观已有研究,档案学界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针对高校各方面的档案资源的思政内涵挖掘不够充分、课程改革的系统设计不够全面、实践方法创新的研究不足等[1]。针对这些问题,档案学课程思政研究需要进一步聚焦关键问题,深化实证性研究。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加强思政元素的系统发掘,全面系统梳理档案全宗蕴含的思政资源,挖掘档案本体所固有的思想价值、精神内涵,将档案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育人效能。其次,要系统梳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优化并构建面向思政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融合方式,创新思政教学与专业实践的联动机制,以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学的深度整合。再次,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通过开发沉浸式、交互式的实践项目和线上学习专栏等,切实提高档案学课程思政的吸引力与时代感。

  3.3 推进机制建设有待完善,需凝聚育人合力

  当前研究在档案学课程思政推进机制建设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如组织领导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因此,高校要完善档案学课程思政推进机制,凝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合力。展开来讲,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党委要高位推动,将档案学课程思政纳入“三全育人”的总体格局,通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系统设计方案,并出台配套的政策制度,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要推进校内外资源整合,统筹校内思政、党建、就业等部门力量,加强与档案馆、校史馆等校内外机构的合作。最后,要强化督导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档案学课程思政专项督导评估机制,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校院两级绩效考核、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4]。

  3.4 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有待加强,需深化学科融合

  研究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是衡量高校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从已有研究来看,档案学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足,深度融合的程度不够,成果转化工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加强档案学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急需加强的重点。高校档案相关职能部门要建设高质量教学资源,围绕档案学专业核心课程,系统开发案例库、习题库、实践项目库等教学资源。同时,还要积极促进跨校交流合作,定期举办档案学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教学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在学科建设方面,要深化跨学科理论整合,主动对接相关学科,创新研究范式,力求产出高质量跨学科研究成果[5]。

  4  结语

  本文从多重维度分析了档案学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强调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战略地位。未来研究需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以期在档案学科教育中实现思政教育的深层次融入,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档案专业人才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林兴,黄星.新文科视域下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3(4):4-13.

  [2]吕文婷,李梓奇,沈悦,等.档案学导论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点与内容设计[J].山西档案,2023(2):94-101.

  [3]陈瑞娜,李宗富.挖掘、融合、创设:郑州大学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探索[J].山西档案,2023(2):87-93.

  [4]加小双,徐拥军,闫静.基于教师视角的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进展、困境与对策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3(2):18-24.

  [5]邓君,钟楚依,胡程杰,等.新文科背景下吉林大学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2):50-58.

  【作者简介】杨志民(1968—),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法治教育与法治理论 ;陈浔(1999—),女,汉族,江西九江人,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法治教育与法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