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3 08:25:36被阅览数:22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张阳
摘要:档案术语规范化是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档案术语仍存在使用混乱、概念模糊等问题,亟待破解。基于语言学理论视角,系统考察了档案术语在词汇、语义、话语等层面呈现的基本语言学特征,剖析了规范化进程中词汇系统失范、概念界定含混、外来语滥用等语言学根源问题,并从重构术语概念体系、突出民族语言特色、健全规范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关键词:档案术语;规范化;语言学;话语体系;概念谱系
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走向科学与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档案事业与档案建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提高政府公信力、确保社会有序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查阅利用规范,这是新时代赋予档案工作的神圣使命。然而,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术语规范化问题尤为突出。档案术语是档案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载体,是学术交流、档案编研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工具。因此,加强档案术语规范化研究,构建科学、系统、权威的档案术语标准体系,有助于推进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档案术语规范化虽已引起学界关注,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宏观层面探讨术语规范化的意义、原则等方面,提出总体性策略建议;二是考察档案术语的历时演变规律,梳理其发展脉络;三是比较分析中外档案术语的异同,为构建本土化术语体系提供借鉴[2]。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揭示了档案术语规范化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然而,鲜有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系统探讨档案术语在概念界定、术语选取、语义辨析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事实上,档案术语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语言符号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语言学理论的指导。换言之,档案学要进一步规范化,语言学能够为之提供“规范”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
鉴于此,本研究拟从语言学视角出发,先系统梳理语言学和档案学中关于术语规范化的相关文献,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档案术语的语言学特征;再根据档案术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义指称混乱、外来语滥用等现象,揭示其深层次的语言学成因;最后立足于语言学的术语学理论,探索构建出科学规范的档案术语概念体系和管理机制的可行路径,以期为新时期档案术语的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档案术语的语言学特征解析
1.1 档案术语的概念界定
档案术语是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其内涵与外延的确定关乎学科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威。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档案术语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性相对较强的语言符号,其指称对象高度抽象,语义指向精准专一。不同于日常用语的随意性和开放性,档案术语力求用精炼且准确的语言形式,传递档案工作实务中的专业概念。例如,“文件”“档案”“背景”等核心术语,其内涵与外延是几代档案学者探索论辩的结果,凝结了学科发展的集体智慧。因此,档案术语既是学科思想的语言表征,又是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
1.2 档案术语的系统性
与一般术语相比,档案术语的一大语言学特征在于其鲜明的系统性。档案学知识概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语义逻辑关系,如属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等,无不映射到档案术语体系中。换言之,档案术语不是孤立存在的语言单位,而是基于学科知识谱系形成的概念关联网络在语言层面的投射。以档案著录规则为例,“文件”“文件组”“全宗”“案卷”等一系列核心术语的词汇语义关系,实则反映了档案编目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3]。因此,厘清档案术语的系统性,有助于档案工作人员全面把握档案学知识体系的内在机理。
1.3 档案术语的发展历程
档案术语的形成发展从未脱离特定的历史语境,而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和跨文化交流痕迹。纵观档案术语发展史,最早先秦时期的“册”“图”等术语初见端倪,两汉隋唐见证了“文书”“案牍”“簿册”等术语的定型,宋元明清则出现“黄册”“黄籍”“鱼鳞图籍”等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名词。至清末民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档案”“文件”等舶来词日益增多。改革开放以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电子文件”“数字档案”等新术语层出不穷[2]。由此可见,档案术语的演变轨迹,既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吸纳了域外文明的时代精华,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跨文化景观。
1.4 档案术语的专指性
档案术语的专指性是其区别于一般词汇的根本属性。所谓专指性,指档案术语所指称的概念在外延上具有明确的边界,不存在模糊性和多义性。这是由档案工作实务对信息精准传递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例如,在档案工作语境中,“文件”专指尚在办理过程中的公文, 而“档案”则专指办理完毕进入贮存管理状态的文件。因此,二者概念外延泾渭分明,不可混用。再如,依据不同编制方法,“档案”可被细分为“会议档案”“业务档案”“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特定术语,这些并列术语之间也存在清晰的外延边界。由此可见,档案术语的专指性正是基于工作语境需求而对概念外延边界进行细致勾勒的结果。通过这种语义指称的精准性,档案术语呈现出有别于其他专业术语的显著特点。
2 档案术语规范化面临的语言学问题
2.1 档案术语词汇系统的混乱现状
纵观档案术语的发展历程,其混乱无序的现象由来已久。具体来讲,这种混乱状态既源于档案事业发展积淀的丰富性,又受制于学科理论探索的曲折性。
一方面,档案工作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形成的术语在今天依然交织并存。如“文书”“文案”“文牍”等传统术语与“公文”“档案”等近现代术语,在语义指称上往往难分伯仲。另一方面,档案学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新兴概念层出不穷,术语创制常常缺乏应有的学理支撑[4]。例如,“文件”一词在档案语境下究竟专指“公文”还是泛指各类“文献资料”,学界尚未形成共识。因此,传统积淀与学科发展的双重张力,是造成当前档案术语系统混乱的深层次原因。唯有厘清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复杂勾连,方能在继承传统、借鉴新知中实现档案术语系统的优化重构。
2.2 档案术语概念界定的模糊性
术语概念的外延边界模糊,是阻碍档案术语规范化的又一关键问题,其原因在于学科知识谱系向语言谱系的转化存在阻力。档案学知识体系错综复杂,概念之间环环相扣,如何在语言符号中准确再现其内在逻辑结构值得深入研究。以“全宗”概念为例,其内涵与外延历经数次演变,至今尚未形成清晰的界定。又如“文件”“档案”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被视为办理状态的差异,又或被视为保管期限的差异,导致其概念外延不甚明晰。种种概念模糊现象的存在,均暴露出学科发展进程中知识逻辑链条与语言表达方式的错位。由此可见,厘定档案术语概念边界,关键在于探索知识谱系与语言谱系的有效转化路径。
2.3 档案术语外来语的泛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档案术语中舶来词的比重不断攀升。诸如“metadata”“digital archives”“electronic records”等西文档案术语大量涌入,并迅速在我国实现档案术语的本土化。在拓展学术视野、传播前沿理念的同时,这些术语的滥用,也对母语档案话语体系构成了潜在威胁。一些并无引入必要的外来术语却在档案工作语境中频繁使用。更有甚者,对某些外来术语的内涵理解尚不到位,便匆忙加以译介,致使其在本土化过程中语义指向走样,进一步加剧了术语系统的混乱。这种现象折射出档案学在全球化浪潮中母语话语体系的自我迷失。其主要原因在于,尚未建立起一套过滤吸收外来术语的语言学机制。换言之,判定外来术语的引入价值,不能仅停留在学理层面,更要从语言表达的视角权衡外来术语与本土话语体系的融合性。
3 基于语言学理论的档案术语规范化策略
3.1 厘清档案术语的概念内涵
档案术语规范化的首要一环,即厘清术语所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语言学角度看,术语概念的界定需遵循系统性原则,即将分散、割裂的概念认知纳入学科知识谱系,通过梳理概念的层级关系、关联方式等,最终形成系统、立体、有机的术语概念体系。以“元数据”“著录”“档案”“文件”等核心术语为例,仅就其单个概念辨析其内涵显然不够,还须放在档案编目理论语境中,探究其深层次的递进关系,方能厘定各术语概念的合理边界。因此,档案学界要从宏观、系统的视角重构术语概念体系。
一方面,要立足于档案学科整体知识脉络,研判术语概念的理论渊源、学理关联。另一方面,要遵循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采用语义场、概念域等语言学方法,系统勾勒概念外延范围。在理论反思与实证研究的对接中,档案领域才能够构建起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档案术语概念谱系,为术语规范化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3.2 重塑档案术语的语言表征
从语言表达的视角来看,档案术语规范化的深层意蕴在于重塑学科话语体系,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术语不仅反映出一个学科的学术传统,而且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由此观之,档案术语规范化绝非简单的概念辨析、词形订正,应从民族语言资源宝库中汲取智慧,以精准的母语表达来彰显中华文化内涵。
一方面,应充分发掘传统档案术语的当代价值,梳理其演变轨迹,分析其词义流变,努力保留凝结着民族文化基因的术语表达,如“文牍”“版图”“图籍”等。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汉语言丰富的造词手段,革新术语创制方式。具体来讲,在面对新的档案实务的现实需求时,要立足于汉语言特点,采用词汇复合、语义引申等方式灵活造词,而非一味依赖西文术语的直译生搬。因此,档案术语的民族化表达,不仅关乎学科话语体系的文化自信,而且折射出民族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3.3 健全档案术语的管理机制
档案术语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需要学界与业界通力合作,才能形成规范、权威、约束力强的术语标准。当前,亟须搭建学术界与实务界协同创新的术语管理平台,健全术语标准的制定、审查、发布、监督机制,形成术语规范化的长效运行模式。首先,成立覆盖档案理论、文献编制、信息技术等方向的术语工作委员会,广泛吸纳学界专家、实务工作者的参与,借鉴国际规范化经验,研拟切合学科发展、契合工作需求的术语标准[5]。其次,发挥档案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召开术语审查会议、组织专项研讨等方式,加强学界与业界在术语规范使用中的对话交流,确保术语标准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再次,注重术语标准实施的监督与反馈,适时开展术语标准使用情况调研,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从而动态优化术语标准。因此,术语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创新,既是保障术语规范化的制度前提,又是促进学科话语体系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4 结语
档案术语规范化之路任重而道远,既关乎档案学科自身的理论成熟度,又关乎中华民族文化在专业领域的话语表达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积极推进档案术语规范化,既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明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未来,档案学界须进一步加强与语言学、知识管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对话,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互促共进中,不断拓展术语规范化的研究视野与应用场景,推动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走向成熟,为建设档案事业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参考文献
[1]董瑞玲.《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背景下档案法制建设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24(2):128-130.
[2]丁海斌,颜晗.汉语言档案名词发展的基本历程与各阶段的主要特点[J].档案学通讯,2021(5):104-112.
[3]张琦.数字环境下基于连续体模型的档案术语体系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3):113-117.
[4]丁海斌.档案历史语言学:以词汇为对象的物的和思想文化的考古学[J].山西档案,2020(4):11-15,10.
[5]姚静,加小双,张渼婕.档案开放审核等相关概念的梳理与辨析[J].山西档案,2024(2):18-25,42.
【基金项目】2023开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调研课题“英语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编号:ZXSKGH-2023-0680)。
【作者简介】张阳(1986—),男,汉族,河南新乡人,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