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2 08:17:04被阅览数:62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兰淑娟
摘要:数字政府建设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而档案数据治理是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基于数字政府背景,系统梳理了档案数据治理在夯实数字政府数据根基、支撑政府职能优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阐述了推进档案数据治理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大势、践行档案为治国理政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从顶层设计、体系架构、路径选择、行动路向等维度提出了强化档案数据治理的策略。
关键词:数据治理;档案治理;数字政府;治理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正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加速向数字政府转型。数字政府建设成为当前各国政府的重要议程,旨在运用新技术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技术与政府治理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数字社会相适应的政府治理新模式。
在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档案数据作为政府数据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支撑政府科学决策、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档案数据真实记录了政府及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历程,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价值。当前,档案资源形态正加速从模拟态向数字态、数据态转变,档案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传统档案管理理念和方法已难以适应数字政府建设需求,亟须探索创新档案数据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力求破解档案数据碎片化等问题,实现档案数据的高效汇聚、安全可信、共享开放、创新应用,以更好地服务数字政府的运行。档案数据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战略资源,高水平的档案数据治理是数字政府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2]。系统探讨档案数据治理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数据在支撑政府科学决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彰显档案部门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新价值新担当。
1 数字政府背景下档案数据治理的意义
1.1 强化档案数据资源对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
一方面,档案数据为数字政府决策提供知识参考。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显性信息和隐性知识,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可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新的认知视角[3]。将档案数据与其他政府数据有机整合,能更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档案中的原始数据、背景信息、专题分析对宏观决策至关重要,因而档案工作在辅助领导科学决策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另一方面,档案数据为数字政府服务拓展新维度。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档案数据在优化政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大有可为。通过整合各类档案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档案数据服务,可有效拓展政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知识发现,能更精准地洞察民生需求,为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一网通办”。
1.2 践行档案部门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新使命与新职能
一是参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档案数据开发利用。数字政府建设须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档案部门要争取更多参与权和话语权,将档案建设纳入数字政府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在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中,积极推动将档案数据治理、开发、利用等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同时,加强与党政机关、大数据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研究并制定档案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的制度规范。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档案数据应用场景。档案部门要树立创新意识,立足数字政府建设需要,探索提供智慧档案服务、知识档案服务的新模式。积极对接数字政府应用场景,在政务决策、应急管理、风险预警等关键领域,推动档案大数据与其他数据深度融合,提供精准智能的知识服务。
三是强化数据安全,筑牢档案数据共享利用根基。档案部门应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安全观念,提升档案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能力。建立覆盖采集、传输、存储、利用、销毁等环节的安全保障机制,降低数据泄露或损毁的风险。此外,加强档案数据的分级分类管理,界定共享开放的范围边界,在保障合法利用的同时,切实维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1.3 完善档案数据治理方法,提升档案数据治理能力
一是以开放治理理念为引领。档案数据治理要秉持开放理念,着眼全社会档案数据开发利用需求,优化部门管理职能,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4]。档案部门须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转变,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档案数据开发利用全过程。同时,建立开放的治理架构,消除壁垒,促进档案与政务数据间的互联互通与交换共享,为数字政府应用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资源。
二是以数据生命周期为主线。档案数据治理要立足数据全生命周期,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动态管理。产生阶段侧重质量控制,强化采集标准,确保数据真实性;存储阶段侧重安全管控,做好异地备份,预防数据损毁;应用阶段侧重开发利用,优化数据流程,创新数据服务;销毁阶段侧重合法处置,依法依规销毁,防范二次泄密。
三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档案数据治理要顺应数字政府发展趋势,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手段。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档案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利用流程,开发智能工具提升档案数据共享利用水平。同时,建设档案大数据平台,丰富数据维度,促进多源数据融合,为数字政府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持。
2 档案数据治理方法与策略
2.1 顶层设计:制定档案数据治理规划
首先,将档案数据治理纳入数字政府发展整体布局。主动对接国家大数据等重大战略,争取将档案数据治理相关内容写入数字政府、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中。明确档案数据治理在数字政府数据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细化分解国家战略部署,提出本地区本部门的落实举措。同时,加强与大数据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促进档案数据治理与数字政府建设同频共振、互联互通。
其次,科学制定档案数据治理专项规划。立足本地区本部门档案工作实际,系统梳理档案数据治理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研究提出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可聚焦数据汇聚、治理机制、开放共享、安全防护等重点领域,细化量化工作举措。规划与政策制定要坚持需求导向,确保政策措施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同时,建立规划实施的督查考核机制,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档案部门绩效管理,确保规划不流于形式。
再次,强化档案数据治理标准规范建设。重点加快档案数据的采集、著录、存储、开放、安全等关键环节标准制修订,做好与数字政府建设相关标准的衔接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吸纳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标准制定,提升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同时,加强标准宣贯培训,扩大标准覆盖面,切实提高标准贯彻执行的有效性。
2.2 体系架构:构建档案数据敏捷治理体系
档案数据敏捷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工具和治理机制。治理理念是统领全局的灵魂,要树立敏捷治理理念,具备前瞻意识和创新精神,及时回应并动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保持治理体系的开放包容和持续进化。治理主体是体系运行的关键,要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吸纳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治理合力。治理工具是治理体系赖以运行的支撑,要善用新技术新手段,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倍增效应,为档案数据采集、剖析、应用提供数字化和智能化支持。
构建档案数据敏捷治理体系,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战略引领。将档案数据敏捷治理融入数字政府顶层设计,纳入整体发展蓝图,做到政策、规划、标准、制度的系统集成和一体推进。二是坚持数据驱动。坚持以数据为中心,以数据流引领业务流和管理流,加快档案数据资源的汇聚融通,提升档案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三是坚持应用牵引。聚焦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对档案数据的需求,加强数据供需精准对接,创新开发智慧档案、知识服务产品,推动档案数据开发利用从数据获取向价值创造转变。四是坚持安全可控。强化安全意识、红线意识,完善安全制度,健全安全体系,筑牢档案数据安全屏障。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的创新,在体制机制、流程优化、技术应用等方面大胆探索,激发档案数据治理发展新动能。
2.3 路径选择:遵循“数”“智”“人”三维路径
档案数据治理要树立“大数据”理念,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促进档案数据的高效汇聚、安全存储、深度利用。生命周期管理贯穿于档案数据的形成、采集、加工、存储、应用到销毁的全过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在形成阶段,要在源头健全档案数据采集机制,推动业务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无缝对接,明确前置数据归档要求,规范档案数据形成过程。在采集阶段,制定档案数据采集指南,从数据采集标准、采集程序、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确保档案数据的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在加工阶段,整合汇聚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去重、比对等处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关联性。在存储阶段,采取异地备份等方式,做好灾备管理,确保档案数据得以长期、安全、可靠保存。在应用阶段,要建立档案数据资源库,开发数据分析、知识发现等工具,创新开展档案数据增值服务,充分释放档案数据的价值。
档案数据治理要遵循政府治理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档案数据开发利用,创新档案数据智慧服务。首先,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促进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汇聚与关联分析,提高档案数据的挖掘、感知、预测能力,为数字政府精准施策、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其次,立足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需求,聚焦营商环境优化、信用体系建设、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创新开发智慧检索、知识挖掘、辅助决策等智慧化档案数据服务产品。再次,发挥档案在反映历史、再现历史中的优势,打造智慧档案馆,开发沉浸式档案展馆、知识图谱等智慧化档案大数据展示利用系统,创新工具化、可视化、交互式的展示利用新模式。
档案数据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的档案数据治理人才队伍。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促进档案学与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二是强化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档案数据治理交流,支持与大数据管理部门开展人才交流与挂职锻炼活动,推动档案人才与信息、大数据人才的交流互通。三是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将数字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档案人才培养的重点,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和专题研修,提升档案人才数据思维和数据分析利用能力。
2.4 行动路向:开放共享,促进档案数据价值释放
一是完善档案数据开放共享顶层设计。制定档案数据开放共享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系统梳理档案数据开放需求,编制开放目录,明确档案数据资源开放的范围、主体、条件、方式等内容。建立档案数据资源共享协调机制,推动档案部门与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的数据汇聚共享,提高数据开发利用的系统性、协同性。
二是打造档案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整合梳理各级各类档案数据资源,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建设覆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档案大数据中心,突破档案数据共享交换瓶颈。加强与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推动档案数据与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的汇聚融通与协同利用,促进数据要素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流动。
三是创新档案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制定档案数据开放管理办法,规范共享开放工作流程,完善数据分类分级、脱敏处理等制度规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档案数据开发利用,创新开放模式。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档案数据开发利用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参与档案数据的加工处理、深度分析、增值利用,探索“政府+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的开放合作新模式。
四是加强档案数据开放安全管理。树立安全意识,坚持安全可控原则,强化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处置,构建全流程、多层级的安全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分级授权、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数据脱敏等管理和技术措施,防范数据泄露、篡改、滥用等风险。开展数据安全评估,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质量监测和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隐患。同时,做好个人隐私保护,制定档案数据隐私保护规范,明确告知、同意等要求,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 结语
在数字政府背景下,档案数据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数字政府框架下的档案数据治理研究展现了数据驱动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本文围绕档案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体系构建、路径选择以及行动路向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剖析与探讨,旨在提出一套科学、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档案数据治理对策与方法。
顶层设计的完善是档案数据治理的基石。档案数据治理规划为档案事业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规划,可以清晰地界定档案数据治理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和有效衔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档案数据敏捷治理体系的构建是核心任务。通过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措施,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档案数据治理生态,在这一过程中,“数”“智”“人”三维路径的选择是数字化政府背景下实现档案数据治理的保障。数据开放共享是档案数据治理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档案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数据整合与标准化等措施,打破信息孤岛,促进档案数据资源的跨部门、跨领域共享。这不仅提高了档案数据的利用效率,而且为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数字政府背景下的档案数据治理研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的完善、档案数据敏捷治理体系的构建、“数”“智”“人”三维路径选择及开放共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政府引导下,档案管理单位应不断优化和完善档案数据治理体系,以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从而为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枫,吕姗姗,金波.高质量档案数据赋能政府治理研究[J/OL].情报科学:1-13[2024-07-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264.G2.20240126.1800.006.html.
[2]杨杰,马海群,邹纯龙.档案数据敏捷治理体系研究[J].山西档案,2024(1):25-32.
[3]金波,杨鹏.档案数据治理赋能的思维意象与行动具象[J].档案学研究,2024(3):4-12.
[4]李涵,倪代川.国家治理背景下我国档案治理研究进展分析[J].山西档案,2022(2):56-68.
【作者简介】兰淑娟(1984—),女,汉族,山西原平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创新与发展、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