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02 08:06:05被阅览数:291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赵红丹

  摘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档案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分析中国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快建构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厘清学科理论体系、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创新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探讨了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以期为新时代中国档案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学科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档案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在传承人类文明、服务国家治理、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新时代赋予了中国档案学崭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档案学科建设,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2]。建构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已成为新时期档案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受到学科自身发展阶段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仍存在诸多不足,亟须在深化学科理论、彰显学科特色、服务国家需求、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以加快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

  1  中国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困境

  1.1   中国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系统性缺失

  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话语体系建构需要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然而,当前中国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档案学学科定位和研究范式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研究者对档案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存在分歧,缺乏统一的学科发展方向和目标。其次,档案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未得到充分厘清和凝练,诸多基本问题尚存在争议,制约了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再次,档案学各研究领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协同互动,难以有效整合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未形成互相支撑、相互促进的理论体系。最后,中国档案学理论体系与国际档案学界存在一定隔阂,对国际档案学理论发展的借鉴和吸收还不够充分,本土档案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较为封闭。

  1.2   中国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性不足

  在全球化时代,建构学科话语体系是中国话语在世界表达与全球传播的重要途经。但就目前而言,中国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在国际学术界和学术前沿的活力呈现能力仍显不足。一方面,中国档案学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影响力较高的学术期刊上的发表数量较少,仍缺少具有影响力深、传播范围广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中国档案学者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1.3   中国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化滞后

  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但目前,中国档案学在理论研究方面仍较为滞后。首先,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针对学科本体论、认识论等元理论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对档案学学科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哲学思考有待深化。其次,档案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性不够鲜明,对信息技术发展、社会转型、大数据时代等外部环境变化的理论回应不够及时,难以有效指导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实践。再次,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学科视野相对狭窄,与历史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理论对话和整合度还不够,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待提高。最后,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创造性不够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仍比较匮乏,在学科理论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1.4   中国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性脱节

  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档案工作实践的支撑和检验。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目前,中国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与档案工作实践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其一,档案学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和服务不够到位,部分研究课题选择脱离实际,研究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和政策,理论对实践缺乏应有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其二,档案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不够深入,实践部门与理论研究部门的协同互动不够,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未能及时转化为理论成果,未能丰富和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其三,档案学研究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过于注重论文的数量而忽视其实践应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论研究脱离实践需求,难以获得实践部门的认同和支持。

  2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2.1   彰显中国档案学特色理论的内在要求

  中国档案学经过长期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反映了中国档案工作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脉络,而且体现了中国档案学者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方面的创新与追求。为了彰显中国档案学学科的本土特质,提升中国档案学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影响力,需要加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系统总结、提炼、表达中国档案学特色理论。这样有助于增强中国档案学的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档案学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人类档案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2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责任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学作为档案工作的理论指导,肩负着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要立足中国国情,紧扣时代脉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用档案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要加强对档案资源在国家治理、经济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的理论阐释,为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发挥档案学“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用学科话语体系传播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档案见证党和国家的光辉历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2.3   建设中国档案学一流学科的迫切需要

  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但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相比,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和话语影响力仍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建设世界一流档案学学科已成为新时期档案学学科发展的奋斗目标。而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正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流学科必须拥有一流的学术话语体系,能代表本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和话语权威。唯有如此,档案学学科才能在学科竞争中赢得主动,从而引领学科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潮流。因此,必须加快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步伐,用“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档案学界的学术理念和科研成果,提高中国档案学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其在国际档案学界的话语权。同时,通过学科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厘清学科内涵,完善学科理论,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内生发展动力[3],为一流档案学学科建设夯实基础。

  2.4   提升中国档案学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化时代,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话语的影响力。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档案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以西方理论和实践为中心的档案学话语权。中国作为档案大国和负责任大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国际档案学话语体系建构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建构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起独具特色、自成一派的中国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不断提升学科理论的原创性、学术话语的穿透力,才能获得与西方档案学界平等对话的资格,进而在国际档案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占据一席之地,逐步提升中国档案学的国际话语权,让世界倾听、了解并认同中国的档案故事和档案智慧。

  3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的路径

  3.1 厘清学科理论体系,凝练学科核心话语

  中国档案学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定型,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核心要素有待进一步梳理和提炼。为此,要系统回顾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总结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把握学科发展规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分析档案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基本范畴,正确处理档案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建构科学合理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核心话语,用学科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释档案学的基本问题,讲好中国档案故事,传播中国档案理念,发出中国档案声音,彰显中国档案学的学科品格和理论品质。

  3.2 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拓展学科研究视野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在蓬勃发展,为档案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舞台。档案学要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事业转型升级的新课题,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中凸显其学科价值。一方面,要立足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经济转型、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领域,深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整合共享、档案文化传播弘扬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挥档案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主动融入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大潮,加强对档案数字化转换、电子文件管理、大数据应用等前沿课题的深入研究,推动档案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赋能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

  3.3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提升话语国际影响

  全球的档案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档案学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档案学流派互学互鉴,多元化成为国际档案学发展的鲜明特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国档案学要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档案治理,深度融入国际档案学术生态,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强与国际档案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外档案界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同时充分利用国际会议,交流中国档案学研究成果,传播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经验,增进中外档案学界的互信互知、互利互惠;大力推进高水平档案学期刊建设,提升档案学研究成果国际发表比例,扩大优秀学术成果的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大国际档案学人才培养力度,在档案专业教育中强化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人才支撑。

  3.4 创新学科人才培养,夯实话语发展基石

  当前,中国档案学人才培养体系仍不够健全,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档案学人才匮乏,难以适应新时代档案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档案学须立足学科发展需求,创新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特色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夯实人才基础;优化档案学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基础理论、学科前沿、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档案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项目制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强化学生的学术思辨能力和话语表达能力;完善档案学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建立健全与档案学学科话语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和学位论文评审机制;搭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促进档案学教育与档案工作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加强档案学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孙大东,白路浩.基于文本比较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解析[J].山西档案,2021(5):86-92.

  [3]徐拥军,张群群,嘎拉森.2023年中国档案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J].档案学研究,2024(2):13-21.

  [4]孙大东,赵宇.后发优势理论视域下中国特色档案学学术体系的构建[J].山西档案,2023(3):21-28.

  [5]许晓彤,张婧妍,张伟霞,等.数智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困境与进路: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J].档案学通讯,2024(3):104-112.

  【作者简介】赵红丹(1983—),女,满族,浙江嘉兴人,嘉兴南湖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