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新地标——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布局及功能

发布时间:2024-01-19 09:23:22被阅览数:48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陆闻天

  上海浦东,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2017年2月,一座城市记忆大厦开始在这里拔地而起。2021年9月,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完成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行,上海又多了一处公共文化服务新地标。

  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2万余平方米,一期建成10.6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总面积为全国省级档案馆之首,已建成面积居于全国前列。从空中俯瞰,建筑整体呈“C”型环绕式布局,北面为17层库房大楼,南面为5层公共服务区域,连通二者的则是东侧的4层业务技术用房。

1.jpg上海市档案馆南楼(公共服务区域)(孙中钦/摄)

  新馆以“史册智库”为设计理念,集公共服务、业务管理和档案保管为一体;整体风格大气、朴素、简洁、实用;功能布局科学规范,各功能区域自成体系又紧密相连;设计按照绿色二星级标准,体现绿色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座安全、节能、环保、高效的现代化、智能化档案馆。2021年,上海市档案馆新馆项目荣获上海市建筑工程质量最高荣誉“白玉兰”奖。

  互动开放的“城市忆空间”

  新馆的公共服务区域设在空间位置最好的南楼,其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由活动大厅、珍档展示厅、专题展览厅、档案查阅服务中心、报告厅、学生课堂等部分组成,为市民提供查阅档案、观看展览、读档学史、聆听讲座、文化社交等多样化的档案文化体验。

  步入南楼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气开阔的活动大厅,面积达900多平方米,能够举办各类档案文化活动。大厅正前方的墙面上饰有一幅9×11米的金属浮雕,以档案元素呈现历史长河中上海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城市变迁。左面墙上设有大屏,滚动播放公共服务信息及档案文化宣传短片。大厅前部为休息区,陈列有上海市档案馆的编研成果和档案相关书籍,市民可在此休憩、阅读。

  活动大厅西侧是专题展览厅。目前正展出的是于2022年12月推出的“书信家国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红色档案联展”。该展览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档案部门联手打造的红色主题展览,以横跨百年的170余件家书、日记等手迹文献为视角,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壮阔图景。大厅东侧为报告大厅,在此会定期举办面向公众的文化讲座。

  从大厅西边的电梯升上二层,就来到了位于珍档展示厅的“城市记忆时光珍藏——上海市档案馆藏珍档陈列”常设展。该展从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和近年来征集的档案史料中,精选出近千件珍贵文献、影像资料和实物,以档案陈列、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多种手段全景式呈现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展陈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为开埠通商、建党伟业、抗日救亡、解放新生、革故鼎新、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7个版块,以及一个上海文化展示空间。其中的“改革开放”展项获2021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展览再现了1843年以来上海城市变迁的大事件,彰显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其红色文化的鲜明底色,为市民群众提供了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的生动课堂。珍档展示厅旁设有学生课堂,青少年学生在这里学习档案知识、了解档案文化,并可以亲手制作自己的成长档案。

1.jpg“城市记忆时光珍藏—上海市档案馆藏珍档陈列”主题常设展(孙中钦/摄)

  新馆正式运营以来,上海市档案馆充分利用新馆优越的软硬件条件,将其倾力打造成为互动开放的“城市忆空间”。组建由馆内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讲解服务队,为观展的各界人士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讲解;制作“跟着档案学党史”“红色之城人民之城”系列教育课程,举办青年学生“初心的传承”红色家书诵读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档案文化、领悟红色精神;拍摄以红色珍档为视角的微视频,开发“跟着档案看上海”数字人文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开拓档案文化宣传新空间。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进档案馆,在此回望历史的波澜,领略档案的魅力,思索岁月的启迪。

  便捷互联的“便民服务站”

  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对于档案馆为民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坚持“世纪精品,一流档案馆”的目标,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查档服务。

  南楼二层东侧空间拥有整幢建筑最好的采光条件,被设计为面向社会公众的档案查阅服务中心。中心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设公共查阅大厅、多媒体档案阅览室、专题阅览室、政府公开信息阅览室、服务中心、咨询接待室等功能区域,其中公共查阅大厅可同时容纳近百人查阅。普通市民只需凭身份证就可以免费查阅依法开放的档案。

  档案查阅服务中心整体风格舒适明敞,内部装饰充满人文气息,功能设计也颇具亮点:第一,可提供实体档案、数字化档案、缩微胶卷和音视频资料等多种载体档案的查阅服务。尤其是数字化档案,上海市档案馆数字化扫描档案达到175万卷,占馆藏总量近40%,查档者可查询并浏览近百万卷馆藏开放档案目录和部分数字化全文。第二,为方便利用者更好地查阅档案,专门设置了图书阅读区,提供6000余册社科类书籍、档案编研史料出版物、参考书、工具书等供利用者阅览。第三,可查阅多种规格的实体档案,既可查阅普通文本档案,也可查阅地图等超大规格档案。第四,针对不同服务对象设置不同的查阅区域,既有普通查档利用者查阅区,也有课题组团队查阅区,还有专门为移交单位查档设置的区域。第五,兼具人工调阅和智能AI调阅档案功能。此外,服务中心还设置了多处具有文化气息的休闲阅读区域。

  数字赋能让上海市档案馆新馆的档案服务更加互联互通、快捷高效。在南楼一层活动大厅和二层档案查阅服务中心内均设有“一网通办”自助服务机,供市民自助查阅民生档案等信息。档案全文自助打印、楼宇智能机器人导览、社保卡查档、展览二维码延伸阅读等新服务陆续投入应用。依托大数据分析、物联网、AI等技术,新馆建立起“人、档案、档案馆”之间的智慧互联,实现所有馆藏的定位查询、快速存取等智能化管理。

1.jpg

档案查阅服务中心(孙中钦/摄)

  上海市档案馆还通过搭建网办平台集群,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市300多个民生档案“全市通办”查档窗口,不仅可以“即办即取”,而且可查询档案种类已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领域,可利用目录数据近2000万条。市民从过去的一次次往返找档案,转变为现在的“只要进一扇门”“只需要跑一次”。

  如今,上海市档案馆正多措并举持续优化档案利用环境,不断提高数字赋能水平,将新馆的档案服务打造成为新时期综合档案馆的“新标杆”。

  安全智能的“档案起居室”

  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也是档案事业的根基。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着各类档案资料460余万卷件,在全国省市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中排名第一,其中不乏如《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上海总商会档案”这样的珍贵档案。为馆藏档案修筑安全牢固的“起居室”是新馆建设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新馆北侧的17层库房大楼是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的新居所。大楼库房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建筑耐久性年限按照最高标准100年设计,使其在抗震强度和防沉降等方面具有充足的保证。大楼功能布局科学规范,动线分明。例如,大楼底层通常有两个入口,北入口是架空层,档案运输车可以在此转运,避免露天工作,在经过消毒、除尘、整理等专业处置后,通过附近的电梯直接将档案运送至库房各层。南入口是工作人员、检修人员的专门入口。这样一来,确保了各部门间的档案传送线路有机联系、紧密衔接、互不干扰,从空间及机制上保证档案移交过程安全。各入口的安全保卫、人流物流,均已实现一键远程调节管控。

  作为档案保管的核心区域,档案库房的安全至关重要。要进入库房需通过严格的安检,并在洁净风淋室里除尘,以减少工作人员进出对库房内部环境的影响。库房分为普通库房、低温库房、特藏档案库房等不同类型,可精准满足不同类型档案的保管需求。库房内的智能密集架不仅可以一键实现开闭架,还能直接设置温湿度。工作人员不必进入库区,就可以远距离监控空调等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观察、记录、控制和调节各类库房温湿度。

  库房内的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在火警触发后10秒即自动处于待命喷洒状态。特藏档案库房、数据中心则采用气体灭火系统,把火灾对档案的损害降至最小。此外,库房内还配备了采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冷热源系统来调节库房温湿度,以及智能安防系统、电力控制系统、中央除尘系统、库房管理智能导航系统、AI档案传输系统、等离子臭氧档案消毒仓、5G信息技术等。这些智能化设备为档案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让档案得到更精细、更专业和更智慧的呵护。

  当下,上海市档案馆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并有力有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遵照国家档案局的指示,上海市档案馆紧抓新馆正式投入使用的重要契机,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好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守护城市文脉,进一步推动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

  作者单位:上海市档案局(馆)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