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7:50:20被阅览数:16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许子婵
摘要:数字技术和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催生了数字人文这一新兴研究领域。数字叙事作为其中的创新方法,为档案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开辟了新路径。基于数字叙事的视角,在梳理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内涵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档案数字叙事的应用场景、实现路径及当前面临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具身交互叙事理论为指导,从身体、环境、技术媒介3个维度出发优化档案数字叙事体验。同时,从平台化生产、技术创新应用、多感官叙事体验等角度,探讨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传播新策略。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发展要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引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不断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光彩。
关键词:数字叙事;档案文化遗产;数字人文;文化遗产数字叙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全面迈入数字时代。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传统的档案开发利用方式已难以满足数字时代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贯彻全新档案管理理念,创新档案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模式,深度发掘档案多维价值,开展个性化智慧化档案服务,使档案“活”起来,成为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使命[1]。
数字叙事作为人文学科与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为档案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了崭新视角。数字叙事不仅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保护了珍贵档案,延长了其生命周期,还凭借沉浸式体验、互动参与等特点,为档案文化遗产的生动呈现和创造性转化开辟了广阔空间[2]。通过数字叙事重构档案记忆,用户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与档案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在参与互动中增强文化认同感。探索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的叙事策略和传播路径,对于提升档案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认同感,推动数字记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数字叙事的视角切入,在厘清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开发的应用场景、实现路径及面临的困境,进而以具身交互叙事理论为指导,从身体、环境、技术媒介等维度,提出档案数字叙事体验优化策略。最后探讨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创新传播模式,以期为档案开发利用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内涵、演进与价值
1.1 档案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
档案文化遗产是指档案在其形成、积累的历史过程中,所凝结和联系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是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指出:“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一定义揭示了档案的本质属性在于真实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见证。
档案文化遗产具有原真性、唯一性、时间性等特征。其一,档案记载历史的真实面貌,是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原貌。其二,每份档案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其三,档案按照事由、保管期限等标准进行价值鉴定,并经过长期妥善保存,得以延续历史文脉,实现跨时代传播。此外,档案文化遗产还具有多元性、系统性、社会性等特点,深刻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发展图景。
1.2 数字叙事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叙事是人类表达经验、传递情感的基本方式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叙事形态已从传统的口头讲述和文字记载,进入了数字媒体时代,并衍生出数字叙事这一新型叙事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起,新媒体艺术家与学者开始探索计算机叙事的可能性,并依托超文本、多媒体等交互技术,创作了一系列具有非线性、多元开放特征的数字叙事作品。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虚拟现实(VR)、增 强 现 实(AR)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数字叙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者们开始研究沉浸式叙事、具身交互叙事等前沿理论,致力于创造更加真实、自然的数字叙事体验。同时,数字叙事在教育、文化遗产保护、智慧旅游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呈现出学科交叉、多元融合的新趋势。数字叙事通过打破传统叙事的时空界限,营造沉浸式、参与式的叙事环境,增强了受众与故事情节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得叙事活动更加立体生动[4]。可以预见,随着5G、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迭代演进,数字叙事有望迈入更加智能化、沉浸化、社交化的发展新阶段。
1.3 数字叙事在档案文化遗产开发中的应用价值
将数字叙事引入档案文化遗产开发中,能够盘活档案资源,创新档案传播利用模式,推动档案文化价值的释放。首先,数字叙事为档案文化遗产赋予了全新的表现形式。档案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借助数字叙事手段进行深度加工与二次开发,将历史档案转化为生动的视听内容,利用图文、音视频、动漫、VR等丰富多样的数字媒体形式重现历史。其次,数字叙事拓展了档案的传播渠道,有利于扩大档案文化的影响力。与实体档案展览等传统利用方式相比,数字叙事产品可以通过网站、社交媒体、数字博物馆等多种平台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可实现个性化推荐,增强用户黏性。再次,数字叙事能够实现档案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转化。通过发掘档案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串联起不同档案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数字叙事讲述那些沉淀在档案深处的动人故事,以此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和认同感。
2 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开发的现状与困境
2.1 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应用场景
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应用场景广泛。一是文博展示方面,通过运用数字叙事技术,将档案与图书、博物馆藏品等资源有机整合,开发出主题鲜明、情节生动的数字展览,从而拓展档案展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二是影视创作,以档案为历史依据,结合CG特效、动画制作等数字影视技术,创作出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纪录片、动画片等影视作品。三是人文教育领域,发掘档案蕴含的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价值元素,开发沉浸式数字教育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此创新档案文化的教育传播模式。四是社会记忆,即以档案为载体,运用数字叙事手段构建社区记忆、家族记忆等多样化的数字记忆库,并搭建公众参与的在线档案社区,唤醒民众的历史记忆。这些应用场景体现了档案文化遗产开发从单一的展示利用,向综合性的文化创意服务转变,有助于提升档案的文化内涵和增强其现实关怀[5]。
2.2 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实现路径
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实现路径多样。一是叙事主体的多元化。这要求打破档案机构的专业壁垒,整合档案部门、文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数字创意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力量,共同参与数字叙事内容的生产,从而构建出一个跨界融合、开放协作的良性生态。二是叙事策略的精准化。根据不同的档案文化遗产内容和属性,灵活选择恰当的数字叙事策略,如线性叙事适用于历史发展脉络的呈现,树状叙事则适用于复杂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展现,而交互式游戏叙事适用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三是叙事技术的多样化。综合运用数字化、3D建模、VR、AR、智能交互等多种数字技术手段,以创设沉浸感强、体验感佳的数字叙事场景,从而有效增强用户的代入感和参与感。
2.3 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实践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6]。首先,数字叙事意识有待加强。当前,许多案例仍局限于简单的档案数字化,缺乏从叙事视角对档案价值的深度诠释和创造性转化。其次,跨学科人才匮乏。档案工作者普遍缺乏数字叙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亟须加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再次,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数字叙事项目存在同质化严重、交互性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和参与感。再次,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叙事成果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3 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优化策略
3.1 基于具身交互叙事理论的档案数字叙事体验架构
具身交互叙事理论关注身体、环境、技术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将身体感知嵌入叙事互动的过程。由该理论构建的档案数字叙事体验架构,应着眼于实现以下几个维度的优化。
首先,档案数字叙事应创设沉浸感强、细节丰富的叙事空间,通过多感官刺激引导用户全身心投入,从而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档案数字叙事应充分利用体感交互、动作捕捉等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一个虚拟化身,使其作为叙事主角参与到故事情节之中,并通过身体姿态、手势语言等多种方式与档案文本实时互动。再次,档案数字叙事应注重营造连贯流畅的叙事节奏,巧妙设置悬念、冲突、高潮等叙事元素,使情节跌宕起伏,充分激发用户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进而带来沉浸感和代入感。
总之,基于具身交互叙事理论构建的档案数字叙事体验架构,致力于在感官、认知、情感3个层面实现用户身体与叙事环境的深度融合与同构,使用户在与档案的互动对话中唤醒文化记忆、引发情感共鸣。
3.2 档案数字叙事体验的优化路径
档案数字叙事应重视营造沉浸感强、细节丰富的叙事空间。通过运用实景三维重建、游戏引擎渲染等技术,高度还原档案所记载的历史现场,同时融入动态天气、昼夜更替等环境特效,对历史人物、事件场景的艺术化再现,使用户能够全身心沉浸在档案的时空场域之中。此外,在现实空间搭建与数字叙事内容关联的实体场景,如沙盘模型、布景道具等,可以进一步引导用户在虚实空间中自由流转,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立体的空间体验。
档案数字叙事还应充分挖掘用户主体性,赋予其在叙事互动中的能动作用。系统可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虚拟化身,支持形象自定义和服饰装扮,让用户能够代入叙事角色、参与故事情节。通过体感交互技术,实时捕捉用户肢体动作并将其同步至档案叙事场景中,让使用户以身体行为的方式参与文化传承。此外,可设置档案知识问答、情境选择等交互机制,鼓励用户作为联合作者介入叙事创作,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创作热情。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拓展档案体验的维度,唤醒用户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记忆。
档案数字叙事应打破传统单向、线性的叙事模式,构建交互性强、情节分支多的互动叙事架构。根据档案内容的复杂程度,可灵活设置不同互动结构如树状、环状、星状等,供用户自主探索;在关键节点嵌入选择支、随机事件等交互机制,调动用户参与档案再创作的积极性;融入角色扮演、探索解密等游戏化叙事元素,激发寓教于乐的沉浸体验。同时,还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和偏好特征,动态调整叙事节奏和难易度,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互动体验。
4 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传播策略
4.1 “平台化”叙事组织形态
随着互联网去中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档案部门应积极顺应“参与式文化”的时代潮流,打破传统的中心化叙事生产模式,构建开放、互联、共享的平台化叙事组织形态。通过搭建网络档案馆、数字记忆云平台等在线档案社区,向社会公众开放档案资源获取和再加工的渠道,鼓励用户参与数字策展、档案汇编、口述历史等形式多样的档案叙事创作。在去中心化的叙事平台中,档案机构与公众之间形成共建共享的伙伴关系,以众包、众创等协同生产方式,共同参与数字档案的增值。这种社会化的档案叙事生产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汇聚民间力量,还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焕发档案价值。
4.2 多技术栈混合的解决方案
当前,数字叙事创作技术日新月异,VR、AR、3D建模、交互动画、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为提升档案叙事的表现力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档案数字叙事应采用多技术栈混合的解决方案,综合运用沉浸式媒体、可视化交互、智能算法等多种工具,打造感官刺激强、互动体验佳的叙事作品,让用户在身临其境的交互中获得全新的档案认知。
例如,可利用VR全景技术,再现档案记载的历史现场,使用户以第一视角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利用AR技术,将数字档案信息与现实场景相融合,开发实景档案导览;开发基于档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检索平台,支持用户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方式探索档案内容;利用AI算法,可以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档案叙事资源,实现精准传播和个性化服务。
4.3 探索多模态沉浸式数字叙事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档案数字叙事的表现形式将更加丰富且立体。除常见的文本、图像、视频等叙事媒介外,探索触觉、嗅觉、味觉等多感官叙事将成为可能,为档案文化传播带来全新体验。档案文化传播应积极探索多模态沉浸式数字叙事方式,通过声、光、电、触等多重感官刺激渠道,为用户营造档案的立体化感知体验。例如,利用触觉交互技术,可模拟古籍档案的质感,让用户亲手感受泛黄的纸张、斑驳的印章;可借助气味合成技术,再现档案所记录场景的嗅觉元素,进一步调动用户想象;还可结合档案文化IP,开发主题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游戏化叙事引导用户探寻历史真相。另外,发起档案创意创作大赛也是值得推广的做法,通过鼓励公众围绕档案主题进行文学、绘画、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创作,进而拓宽档案文化的传播形式和审美路径。
参考文献
[1] 夏翠娟 . 文化记忆 : 从后现代到后数字时代 [J/OL]. 图书情报知识 :1-8 [2024-06-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085.G2.20240409.1529.002.html.
[2] 张斌 , 李子林 . 图档博机构“数字叙事驱动型”馆藏利用模型 [J]. 图书馆论坛 , 2021,41(5):30-39.
[3] 马仁杰 , 殳圣薇 . 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叙事要素的构成及其优化路径 [J]. 山西档案 ,2023(5):5-11.
[4] 李锦绣 , 林泽斐 . 面向数字人文的沉浸式数字叙事 : 现状、路径与展望 [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2(10):41-48.
[5] 崔璐 , 李姗姗 , 王敏敏 . 情境认知视域下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模型与路径 [J]. 山西档案 ,2022(2):13-20,55.
[6] 赵雪芹 , 彭邓盈政 . 基于具身交互叙事的档案数字叙事体验研究 [J]. 档案学研究 ,2023(5):88-97.
【作者简介】许子婵(1987— ),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晋中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