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7:52:00被阅览数: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张银
摘要:档案在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智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能够有效破除制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开发利用的瓶颈。在梳理档案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数智化背景下档案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的现实路径,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档案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开发;数智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新形势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向数字文明迈进。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也正在借助各种新兴技术,走向数字浪潮之巅,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1]。数智化技术在海量信息高效采集、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等方面展现出巨大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权威记录,档案在其开发利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档案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演进的翔实脉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通过深入挖掘档案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创新性转化和利用,能够有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一些地区和部门已经尝试利用数智化技术开发和管理档案文化资源。但从整体上看,档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存在资源整合不足、传播手段单一、服务渠道有限等问题[2]。随着数智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纵深推进,亟须系统总结档案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探索数智化环境下档案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的有效路径,充分释放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1 档案资源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的价值内涵
1.1 战略价值: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档案作为真实记录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史料,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可以为弘扬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与凭证。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典型历史人物的档案,更能从记忆的维度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维系情感纽带、锻造精神支柱的关键。档案所记载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公众通过接触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档案,能够去伪存真地了解民族的发展脉络,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同其中体现的价值理念。由此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立场。利用数智化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创新表达,可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触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共鸣,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1.2 资源价值:提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成果的形成发展过程都有翔实的档案记录。从古代的青铜器铭文、竹简帛书,到近现代的公文等,档案忠实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是研究传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档案所涵盖的题材广泛,有典章制度,反映了传统的政治文化;有书院办学,体现了尊师重教的教育文化;还有诗词、绘画、雕刻、医药等,展示了中华传统艺术的追求。这些档案资源蕴含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弘扬的重要资源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延续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具有丰富的学理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地域特点。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和智慧结晶。通过对档案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可以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全貌,深度发掘其思想内核,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和利用提供持久动力和智力支持。
1.3 开发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档案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宝贵财富。通过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再现传统文化场景,开发出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沉浸式档案文化产品,让公众在娱乐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根据档案元素设计各类文创衍生品,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文化消费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文化数字化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这就要求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不断丰富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可以依托数字档案馆、数字展览等,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与非遗、手工艺等传统文化相关的体验活动,让人民群众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3]。还可以将档案资源与文旅进行融合,开发红色旅游、研学旅行等文化主题线路,引导社会公众主动探寻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丰富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2 数智化背景下档案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的路径
2.1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融合发展
一方面,档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价值需要在国家层面得到高度重视和系统谋划。我国已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但尚未将档案工作纳入统筹考虑范围。应将档案工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相关战略规划,在目标任务、评价考核、资金投入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并在文化、教育、科技等相关规划中充分体现档案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形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档案政策体系,为档案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要建立档案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的协同机制。档案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分布广、跨度大,仅靠档案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实现资源的全面发掘与有效利用。应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文化、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作用,以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方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开展联合征集、联合编研、联合宣传等活动,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的强大合力。
2.2 推动资源整合,打造专题档案库
全面系统梳理全国范围内反映传统文化的档案资源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要立足已有馆藏,深入开展专题资源发掘工作,围绕哲学思想、传统节日、民俗、非遗等,精心遴选一批能够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档案。面向海内外广泛征集传统文化档案资料,通过接收捐赠、跨馆际交流等方式不断拓展资源广度,发掘更多尚未纳入体系的民间档案资料,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体系夯实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的有效整合,需要制定统一的分类表述和元数据规范。档案部门要根据国际通用的档案著录标准,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资源分类表述规范,确定题名、责任者、文种、稿本、尺寸、材质等著录项目,以及地理空间信息、主题词、分类号等索引要素。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这些档案进行全文扫描和光学字符识别,达到知识化、语义化、可视化加工与描述,丰富档案的知识元数据,实现传统目录向知识目录的升级。根据内容主题建立关联,支持多维度、动态化检索,并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知识单元,便于用户获取和利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高度集成、动态更新的档案知识库作为智力支撑。在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专题库,内容涵盖中华哲学思想、传统节日、文学艺术、手工技艺、民俗风情等各个领域,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通过标引主题、人名、地名等知识元素,实现各类资源的关联整合,支持跨库、跨区域、跨学科的一站式检索。嵌入交互工具与开放程序接口,鼓励用户参与资源标引、评论等,可根据热点需求不断丰富完善,持续释放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
2.3 创新开发利用模式,活化档案资源
一是要利用新兴数智技术加强档案文化信息的精准提取与关联分析。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语义分析等技术可以从海量档案文本中准确、高效地提炼出人物、事件、场景等多维度信息,建立分门别类的主题数据库。人工智能可以对档案图像、音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内容识别和自动分类。深度学习算法可对档案用语进行智能理解和情感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深层信息。区块链则可用于重要档案的备份存证、版权确认,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有序流通。数字孪生、AR、VR等新技术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沉浸体验。
二是要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沉浸式、体验式的档案展览,提升档案的文化传播效果。如通过全息投影、环幕投影等再现历史场景;利用触摸屏、体感设备等打造互动体验项目;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室,公众可以参与模拟制茶、蜡染、剪纸等传统工艺制作。特别要注重发挥档案影像资料的感染力,利用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生动讲述档案故事。线上推出虚拟展厅、网上展览,打破时空限制,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入公众生活。
三是要发挥文化创意,立足馆藏特色,综合文字、图像、实物等多种形式的档案资源,推出富有新意的文创产品。例如,围绕中医、剪纸、京剧等主题档案,开发特色口罩、书签、戏曲脸谱等文创产品,既具备实用性,又能彰显传统文化的韵味。利用人物档案素材,开发动漫形象、角色扮演游戏,让传统文化年轻化。针对重大历史事件,设计档案日历、档案笔记本等文创套装,将历史回望与当下生活联系起来。举办文创大赛,激发社会创意,还可结合时令节气、重大纪念日,发行主题文创产品,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2.4 拓展档案服务渠道,增强文化传播力
要树立“档案 +”思维,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播矩阵。线下可通过举办国学讲座、传统技艺培训、诗词大会等文化活动,让公众在亲身参与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线上可通过建设云档案馆,开发档案文化资源学习类APP、小程序等,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在指尖上感受传统文化。还可创建数字非遗等特色栏目,邀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播与互动交流。
要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式传播格局。鼓励民间收藏爱好者将珍藏档案予以展示,用口述方式为档案“代言”。引导文化企业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嵌入创意设计,增加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支持学校将档案资源纳入教材教辅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吸引科研机构利用档案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档案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搭建社会各界参与的开放平台,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文婷钰 , 耿志杰 . 习近平文化思想下红色档案文化建设的逻辑、意义与实现进路 [J]. 山西档案 ,2024(2):77-83.
[2]祝蕊,刘炜,付雅明.We b3.0环境下文化遗产价值重构研究 [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4(2):42-55.
[3] 加小双 , 李宜芳 , 谭悦 . 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J]. 山西档案 ,2019(5):66-71.
【作者简介】张银(1970—),男,汉族,甘肃民乐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及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