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忆观视域下民间档案的社会文化价值发掘与开发策略

发布时间:2024-11-22 07:41:44被阅览数: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夏瑞芳

  摘要:档案记忆理论为民间档案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基于档案记忆观,探讨了民间档案的社会文化价值、发掘路径与开发策略。民间档案是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底层民众心声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发掘民间档案的社会文化价值,需要拓宽民间档案的征集渠道、创新民间档案的整理方法、深入开展民间档案的学术研究。开发民间档案的社会文化价值,需要深化民间档案的编研开发、提升民间档案的宣传效能、加强民间档案的公共服务。充分认识、发掘和开发民间档案的美学与文化价值,对于丰富档案学理论、拓展档案工作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档案记忆观;民间档案社会文化价值;非遗档案;档案管理

  档案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随着档案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档案记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档案记忆观是档案学研究的新视角,强调档案的记忆属性,重视档案的社会价值[1]。在档案记忆观视域下,档案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记录者,更是社会记忆的构建者和传承者。民间档案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载体,多产生、留存于田野乡间、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包括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传说等艺术形式,主要反映底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关系、个人境遇等情况,体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意向等,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对于民间档案的社会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开发,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拟从档案记忆观的视角出发,探讨民间档案的社会文化价值,分析其价值发掘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价值开发策略。

  1  档案记忆观视域下民间档案的社会文化价值探析

  1.1 作为社会集体记忆载体的民间档案

  档案记忆理论强调档案在社会记忆形成和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档案学者认为档案是介于公众和记忆 ( 事实 )之间的“薄片”[2]。民间档案植根于社会生活土壤,真实记录了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意向等,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普通大众的集体记忆。在馆藏档案中,国家机构档案、企事业单位档案占据主导地位,而民间档案仅占很小的一部分。民间档案虽然数量不多且内容零散,却真实反映了普通民众对社会的认知和情感。它立足于社会运行的基本事实,反映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是社会集体记忆最生动、最原汁原味的部分。

  1.2 作为地域特色文化表征的民间档案

  中国地域辽阔,受自然环境、历史渊源、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民间档案产生于特定的区域环境中,因而被深深打上了区域特色文化的烙印,是研究区域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近年来,“非遗档案”的概念受到关注。非遗档案是指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展示等活动所形成的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记录材料集合[3]。大量非遗项目扎根于民间,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非遗档案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民间档案的范畴。非遗档案包括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实物资料、音像资料、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非遗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代表性传承人等。非遗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认识、保护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档案与地域文化相伴而生,其内容和形式无不浸润着鲜明的乡土气息。透过民间档案,能够了解不同区域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逻辑等,感悟中华文化在纵深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嬗变、发展创新。研究民间档案不仅有助于深化特定区域的文化认同,而且可以为区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创意开发提供有益启示,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1.3 作为底层民众心声展现的民间档案

  与国家机构档案、正式文献相比,民间档案更多反映了民众的心声,是全面认识和把握历史的重要路径。例如,清代诉讼档案展现了百姓对于官府的苛捐杂税、对于豪强的不法侵害所表现出的强烈不满情绪。这些诉状是民众法律意识觉醒的写照,对于认识基层社会状况,把握民众心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民间口述档案则是民众参与历史的见证,展现了民众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与愿景,蕴藏着民众的智慧和力量。民间档案体现了社会的多元性、复杂性、草根性。学界常常强调要“给历史一点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民众的复杂性,而民间档案无疑是观察、把握这种复杂性的绝佳路径。对民间档案的梳理和发掘,有助于从不同视角观照历史,倾听来自底层的声音。

  2  档案记忆观视域下民间档案的社会文化价值发掘路径

  2.1 拓宽民间档案的征集渠道

  档案记忆理论强调档案对于社会记忆形成的重要价值,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以开放的视野看待档案,重视对民间档案的征集和保护。民间档案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容易流失或毁坏,其征集难度大于国家机构档案。征集民间档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协调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只有拓宽征集视野、创新征集方式,才能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断片”一一拼合,最终形成反映社会生活的“历史拼图”。首先,要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档案馆的主体作用[4]。地方综合档案馆植根基层,是征集民间档案的中坚力量。档案馆应制定科学的征集计划,明确征集范围和重点,优化征集程序,为广泛吸纳民间档案创造条件[5]。其次,要加强与文博、历史等领域专业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协调配合。文物部门在文物征集过程中,常有机会获取档案线索;历史工作者在田野调查时,也经常会采集到珍贵的民间档案。加强与这些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拓展档案征集的广度和深度。最后,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大众的作用。一些学术团体、民间文化社团、艺术机构在开展活动时,往往会形成一批档案资料,征集这些档案有助于全面留存社会记忆。针对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开设档案捐赠热线、设立流动征集点等措施,鼓励其捐献档案。

  2.2 创新民间档案的整理方法

  民间档案虽然价值丰富,但其整理难度不容忽视。与国家机构档案相比,民间档案在形式、载体等方面更为多样,有的甚至不符合档案著录的一般要求。如何科学整理民间档案,让这些“原生态”的历史记录成为服务大众的信息资源,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创新民间档案的整理方法,并与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结合,提高档案的开发利用水平,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档案整理遵循“全宗 - 案卷”的模式,强调对档案形成机构的辨析和尊重。然而,相当一部分民间档案缺乏明晰的来源渠道,难以纳入档案门类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探索实行“以事辑类”的方法,即跳出档案的形式属性,根据档案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社会事务进行分类组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整理日益成为优化民间档案整理的可行路径。通过扫描、录入等技术手段,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这不仅有利于档案的长期保存,也能极大地提高档案检索、调阅的便捷性。数字化技术还为民间档案的资源整合创造了条件。通过对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载体的民间档案进行数字化,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关联分析,能够发现新的历史线索和社会现象。例如,利用全国范围内数字化的家谱类档案,能够系统分析明清以来的人口迁移、社会流动情况;运用AIGC技术构建知识图谱,将民间档案信息以图形化的方式进行展示,有助于用户更好地掌握民间档案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

  2.3 开展民间档案的学术研究

  民间档案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社会生活信息,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开展民间档案的学术研究,能够推动档案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全面认识历史、社会提供新的路径和视角。档案部门要重视民间档案的学术开发,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从而彰显民间档案的社会价值。

  开展民间档案的学术研究,关键要立足档案的独特内容,深入挖掘与传承民间文化,运用新视角、新方法,力求取得原创性的学术成果。档案领域学者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主动与各学科专家学者开展对话交流;档案部门要完善学术服务措施,为研究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档案利用服务。只有档案部门与学术界通力合作,民间档案的学术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从而实现学术研究反哺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不断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3  档案记忆观视域下民间档案的社会文化价值开发策略

  3.1 深化民间档案的编研开发

  档案编研是发掘档案价值、提升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要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民间档案编研工作。通过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档案编研成果,实现民间档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间档案编研要整合档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发行单位等多方力量,建立优势互补、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档案部门负责选题策划、资料筛选、内容审核等基础性工作;高校科研机构发挥人才和学术优势,选派专业人员参与编研,提供学理支撑;出版发行单位创新编辑出版方式,在内容呈现、装帧设计、流通推广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借助VR、AR等技术,开发具有互动功能的沉浸式电子档案产品,并与网络平台合作,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推出融合艺术元素的档案展览、纪录片或互动装置,实现优秀档案编研成果的立体化传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3.2 提升民间档案的宣传效能

  民间档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独特作用。要创新宣传展示理念和方式,推动民间档案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不断提升民间档案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让民间档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做好民间档案宣传工作是拓展档案宣传覆盖面、提升档案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要紧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主题,精心筛选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精神面貌的民间档案,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档案展览,寓教于乐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展览形式设计上,要创新场景化、沉浸式体验模式,综合运用实物、影像、虚拟仿真等多种展示手段,配以生动的解说词,营造引人入胜的观展氛围。在宣传推广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精心制作适合网络传播的展览海报、宣传片等,吸引更多公众在线上了解展览内容;建立网上档案展厅,及时上线数字展览,打破时空限制,扩大展览的辐射范围和社会影响。

  3.3 加强民间档案的公共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发挥民间档案在服务民生、促进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既是新时代赋予档案工作的崇高使命,也是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民间档案公共服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中找到民间档案的坐标。为完善民间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档案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民间档案利用服务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查阅利用服务。要在档案馆设立民间档案专题阅览室,配备专业人员提供咨询辅导,提升档案阅览体验感;要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民间档案数据库、资源导航系统、知识图谱,开发便捷的在线检索、预约等功能;要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无障碍设施,开辟绿色通道;要建立档案公益服务机制,组织志愿者定期深入社区开展档案利用辅导,推动档案利用服务向基层延伸,让更多社会公众共享民间档案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 丁华东 , 张燕 . 探寻意义 : 档案记忆观的学术脉络与研究图景 [J]. 档案学研究 ,2018(1):22-28.

  [2] 陈艳 . 记忆与遗忘交织 : 哈里斯的档案记忆观 [J]. 档案学研究 ,2018(6):133-137.

  [3] 王康媚 . 面向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非遗档案价值再造研究 [J]. 山西档案 ,2024(1):86-88.

  [4] 华林,刘凌慧子,高俊.基于生态治理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征集研究[J].山西档案,2021(1):88-93.

  [5] 曾艳辉 . 公共档案馆如何做好民间档案征集工作 [J]. 兰台世界 ,2021(S1):12-13.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4SJGLX1019)。

  【作者简介】夏瑞芳(198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艺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