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08:47:01被阅览数:1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萍 林鐄
摘要:元宇宙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档案记忆作为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命题。立足元宇宙视角,在梳理档案记忆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数字化、全球化背景下档案记忆的发展趋势,探索元宇宙时代档案记忆观念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型,助力档案事业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人类文明传承中彰显恒久价值。
关键词:档案记忆观;元宇宙;档案记忆;数字记忆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技术的应用、场景的拓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迈入虚实交融、数实共生的全新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强调:“元宇宙是数字与物理世界融通作用的沉浸式互联空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的未来产业,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高级形态,有望通过虚实互促引领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集大成者,元宇宙不仅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提供了创新思路,也为档案记忆建构开辟了崭新空间。
传统档案记忆观主要立足于物理空间,通过实体承载历史记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档案资源日益丰富,虚拟档案馆大量涌现,档案记忆逐渐由物理空间走向网络空间。元宇宙的出现,更是让档案记忆突破了时空界限,实现在虚实空间的无缝转换与流动[1]。元宇宙所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性、低延时、共创性等特征,为档案记忆提供了一个多元表达、全景再现的全新场域,档案记忆观将随着元宇宙的发展而发生深刻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档案记忆主要是由档案机构主导,通过展览、编研等方式促进公众与档案的记忆互动。如何在元宇宙时代实现档案记忆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转型、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互动的转变、从精英主导到全民参与的跃迁,是当前档案领域亟待破解的理论命题。
本研究以元宇宙时代档案记忆观念的演进为主轴,揭示数字技术赋能下档案记忆的变革趋势,凸显多模态、具身化的档案记忆服务新特点。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探讨全球数字记忆理论、具身智能知识服务范式对档案记忆观的影响,阐释两者在理论内涵、本质特征、价值意蕴等方面的关联。另一方面,从微观视角考察多模态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对集体记忆构建的作用机制,剖析档案记忆在元宇宙时代的实践图景。
1 元宇宙时代档案记忆观的历史演进
1.1 档案记忆观的内涵与发展脉络
档案记忆是指以档案为载体,通过对历史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与传承,在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对过往人、事、物等的集体印象与情感体验。档案记忆观则指公众对档案记忆本质、档案记忆功能、档案记忆建构方式等方面的认知与看法。
早期档案记忆观受制于档案形态与管理方式,更多是将档案视为保存历史、传承记忆的物质载体。这种观念突出了档案的凭证价值,强调档案对集体记忆的客观记录功能。随着档案理论研究的深入,档案学领域逐渐开始关注档案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内涵,档案记忆观开始突破传统的“物质本位”思维,注重挖掘档案中蕴含的记忆价值。档案不仅承载了事实真相,也见证了精神风貌,档案记忆建构过程中主体意识与价值取向的作用日益凸显。进入数字时代,档案记录形式日趋多样,电子档案、数字档案大量涌现。海量、多元、异构成为数字时代档案资源的新标签。档案记忆观念随之发生转变,开始关注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实现档案记忆的有效传承与动态重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档案记忆深度赋能,呈现出广泛共享、众创共建的新特点[2]。
1.2 数字记忆对档案记忆观的影响
作为集体记忆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数字记忆正深刻影响着档案记忆的生成、传播与呈现方式。从记忆内容来看,数字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档案的内涵外延,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源异构的数字档案资源为集体记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跨越时空的数字场域让世界记忆得以聚合共享。从记忆结构来看,数字化重塑了档案组织与关联的逻辑,基于语义关联的知识图谱和基于主题建模的档案集群,让原本碎片化的档案记忆得以系统化重组。从记忆传播来看,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档案的物理界限,让档案记忆变得随时随地触手可及,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也让记忆体验更加沉浸立体。
随着“全球数字记忆”理论的提出与完善,档案记忆的视野进一步拓宽。原本主要建立在民族国家框架下的集体记忆,如今正跨越地域阻隔,形成全球互联、动态流动的“连接记忆”[3]。具身智能知识服务范式让档案记忆变得更加鲜活,通过虚拟分身等技术手段,公众能直接参与到档案记忆的再现与传承中,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传奇[4]。多模态档案资源的融合开发,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档案记忆的表现形式,让集体记忆呈现出立体化、全景化的特点。数字记忆极大地拓展了档案记忆的内涵与外延,重塑了档案记忆观念,让档案记忆不再局限于物理实体,而可以在数字空间中流动、演化,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1.3 元宇宙对档案记忆观的重塑
元宇宙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沉浸式、交互式的虚拟现实让数字档案记忆更加生动立体,实现了档案记忆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到互动的转变。一方面,元宇宙让档案记忆成为一种沉浸式体验。通过利用VR、AR、MR等技术手段,元宇宙为重大历史事件构建出让公众身临其境的场景,使公众能以第一视角观察历史细节、感悟人物心境,获得更加真切、鲜活的档案记忆体验。另一方面,元宇宙让档案记忆成为一种动态重构。在元宇宙时代,档案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随着时间推移、场景迁移而动态演化[5]。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元宇宙能够对档案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相关历史现场进行数字重现,甚至预测其未来走向。档案记忆因此成为一个开放的过程,在与公众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内涵。
2 元宇宙时代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创新
2.1 全球数字记忆理论为档案记忆观创新提供新启示
首先,档案记忆建构的视野更加开阔。档案不再局限于特定地域,而是面向全球进行资源整合与价值挖掘。各国档案机构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协同打造人类共同的数字记忆资源库。全球视野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用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异质性记忆。
其次,档案记忆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借助互联网平台,档案记忆可以随时随地触达全球受众,并通过虚拟社区、在线展览等新颖方式广泛传播。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打破了档案机构的“垄断”地位,使社会公众也能参与到档案记忆的生成与传承中。
再次,档案记忆价值的内涵更加丰富。在全球视野下,档案不仅承载一国一域的历史,也见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足迹。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交织,档案记忆成为凝聚全人类情感的精神纽带。在元宇宙时代,这种价值有望得到进一步彰显。
2.2 具身智能知识服务为数字档案记忆建构提供新范式
首先,具身交互让档案记忆“活”起来。感知性技术的运用突破了档案的物化形态,让历史场景、人物事件栩栩如生地再现。公众化身为历史的参与者,伴随情感体验的介入,让档案记忆更加深刻。
其次,主动感知强化档案记忆塑造。基于用户特征和行为轨迹,智能算法能够自动推送个性化的档案记忆内容,满足差异化的认知需求。主动感知取代被动接受,用户与档案建立起双向互动关系。
再次,虚实融合拓展档案记忆外延。基于元宇宙等新技术,线下的实体档案馆与线上的虚拟空间得以打通和联结,形成一个虚实交融的记忆场域。不同地域的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在数字孪生的环境中感悟历史。
2.3 多模态档案资源融合开发为档案集体记忆建构提供新途径
首先,多模态融合让记忆更加立体。不同形态的档案资源各有特色和优势,例如,文本档案适宜逻辑表达、图像档案直观形象、音视频档案感染力强。将它们有机融合,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历史原貌。
其次,多元呈现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数字技术为多模态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创新的展示手段,如全息影像、VR展示等,能够带来沉浸式的档案体验,从而激发档案记忆建构的内生动力。
再次,多模态档案资源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和基本流程。通过多元化采集、语义化组织、可视化呈现、故事化叙述,实现多源数据的深度融合,凸显档案记忆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 元宇宙时代档案记忆观的实践路径
3.1 以档案数据治理为基础,强化档案记忆的科学管理
在技术层面,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档案数据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对档案数据的精细化采集、规范化著录、智能化标引、知识化关联,提升档案资源结构化、语义化水平。在此基础上,依托知识图谱等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与多元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进而构建起完备的数字档案资源库。
在管理层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统一规范的档案数据治理标准体系。通过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优化管理流程,强化人才培养等措施,全面提升档案数据治理的体系化、制度化水平。档案部门还要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横向协作,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优质数字资源的汇聚共享。
3.2 以智慧档案建设为抓手,实现档案记忆的虚实共生
首先,智慧档案能促进档案资源在虚拟空间的集聚共享。依托档案大数据中心、知识中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档案数据与政务数据、互联网数据的汇聚融合,打造集存储、管理、挖掘、服务于一体的资源池。通过开放共享机制,向全社会提供优质档案数据服务。
其次,智慧档案能实现档案信息在虚实场景的融合应用。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线下实体档案馆与线上虚拟空间有机融合,实现数字孪生。利用AR、VR等技术,模拟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现场,开展沉浸式档案文化体验。
再次,智慧档案还能推动档案价值在现实社会的广泛触达。聚焦政务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等现实场景需求,以开放的数据形态为支撑,以智能算法为驱动,创新开发面向特定人群的档案知识产品与智能应用,让档案记忆融入社会公众生活。
3.3 以多模态深融合为驱动,拓展档案记忆的表现形式
首先,要加强多模态档案资源的深度整合。在数字化基础上,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档案的关联融合,挖掘其深层语义,形成结构化、可利用的档案知识库。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主题,集成相关的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模态内容,形成系列化、体系化的专题档案产品。
其次,要创新多模态档案资源的展示利用。充分发挥多模态档案资源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开发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档案文创作品。例如,制作档案微电影、动漫、有声读物等,通过声、画、文的有机结合,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档案体验;举办VR实景展、全息投影展、互动剧场等,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技术,多维度呈现档案记忆。
再次,多模态档案资源开发要坚持内容为王。要从档案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出发,围绕重大主题,系统梳理、精心遴选素材,策划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还要创新宣传推广模式,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档案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4 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导向,推动档案记忆的共建共享
首先,培育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认同感。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文化宣传活动,提升全民档案意识,引导公众认识档案、爱护档案、共建档案。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工作的政策,明确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调动公众参与热情。可在政府引导下,鼓励企业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档案资源开发。
其次,搭建开放共享的平台载体。依托“互联网 + 档案”模式,建设集征集、整理、展示、利用于一体的线上平台,为社会各界参与档案工作提供便利。制定社会征集标准,引导社会各界有序移交家庭档案、名人档案等,充实馆藏资源。借鉴众包、众筹等众智模式,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档案的修复、著录等工作。
再次,还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利用机制。在维护档案数据版权、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向社会开放档案资源。制定档案开放的原则、范围、流程等,明晰各参与主体的权责边界。建立健全档案资源共享共用机制,促进数字档案在全社会充分流通。针对不当使用行为,要通过法律和行业自律条款予以规制。
参考文献
[1] 杨鹏 , 金波 . 数智时代智慧档案建设的逻辑理路与运行线路 [J]. 档案学通讯 ,2023(2):48-56.
[2] 宋帆帆 , 苏君华 . 数智驱动下档案公共服务价值共创 : 价值、模式与路径 [J]. 档案学研究 ,2024(2):30-37.
[3] 王玉珏 , 王倩媛 . 全球数字记忆 : 历史缘起、时代内涵与未来展望 [J]. 档案学研究 ,2024(1):12-19.
[4] 郭亚军 , 庞义伟 , 周家华 , 等 . 具身智能知识服务 : 元宇宙与AIGC等新技术赋能下的知识服务新图景 [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4(4):90-97.
[5] 崔浩男 , 潘洁敏 . 记忆建构视角下多模态档案资源融合开发模式研究 [J]. 档案学研究 ,2023(3):96-103.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学校档案学会2023年度科研项目“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数字化实践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ZJGD(Y)002023-10]。
【作者简介】王萍(1972—),女,汉族,浙江东阳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档案;林鐄(1983—),男,汉族,浙江苍南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及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