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0 08:25:31被阅览数:6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张馨文
摘要: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变革挑战、新的调整路径。聚焦历史融入乏味僵硬化、价值融入抽象浅表化、空间融入抽离孤立化的深层矛盾,高校应立足党和国家筑牢新的文化使命担当、全面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战略布局,突显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形态价值、“三全”育人价值、“活宝库”价值,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进教材、融进课堂、融进校园、融进头脑,为开创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积蓄动能。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只有“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才能“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1]。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出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文化财富的载体,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记录了中华儿女为追求民族繁荣进行的艰辛斗争,能够以丰富要素满足思政教育主体需要,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2]。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认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就是思政教育资源开发、配置、利用的过程,资源运作过程的合理度和有效度直接决定了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因而红色文化资源的高势位、全覆盖、数智化融入,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1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用好红色资源”成为党和国家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实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以文弘业、以文培元”的应然要求[3]。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和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两者目标的共通性、内容的契合性与过程的协同性,共同决定了红色文化资源势必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自身文教功能以占据高校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
1.1 高势位融入:突显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形态价值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阶级斗争历史,把握“两个大局”交织的内外互动态势,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守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作为回答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命题的基础和前提。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占据高校师生思想高地、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坚持红色文化资源的高势位融入,用革命理论提升大学生思想认知、用革命成就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用革命精神培养大学生强国意志、用革命理想引领大学生报国行动,将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紧密联接,是高校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塑造新时代文化生命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1.2 全覆盖融入:突显红色文化资源的“三全”育人价值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全局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自觉承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勇于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解决好“资源调动意识和能力不强”的问题,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设立革命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吸纳红色基地讲解员和志愿者人才力量,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发思政实践活动平台、打造思政师资力量,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融入,成为高校依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好“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的必由之路。
1.3 数智化融入:突显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宝库”价值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应当以中国革命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加强师生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同时将优化教育资源公共配置、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作为保障教育公平和教育优质发展的基础条件重点提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为红色文化资源搭乘信息化时代快车数智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大资源平台”。作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历史必然、生动记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熟与实践发展之历史进程、有力支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历史道路,堪称思政教育的“活宝库”。因此,加快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智能化利用,促进思想引领、政治认同、道德示范等价值实现,是推动高校教育优先、优质、优效发展的必然之举。
2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层问题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随时代发展常谈常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现代化、一体化、信息化发展,对于融入程度和范围、质量和效果提出的更高要求深入推动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的高质化、实践化、协同化发展。
2.1 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融入出现“乏味化”“僵硬化”现象
由于红色文化资源根植于革命战争年代,主体的历史隔绝感和不在场感容易导致融入过程存在内容乏味枯燥、形式僵硬教条等难题[4]。而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热爱新鲜事物,使得融入内容传统守旧、形式单一的红色文化资源难以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全球信息发达速通的时代背景下,跨越厚重的历史激发学生情感、增进学生认同。新时代红色文化影视、旅游热潮此起彼伏,高校应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改变老生常谈的思想理论传输方式、转变按部就班的历史素材运用途径,以互联网、现实模拟和增强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为支撑,及时动态追踪红色文化热点、引入流行红色文化元素、重点聚焦红色文化深层价值。
2.2 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融入呈现“浅层化”“抽象化”倾向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鲜活的思政教材,能够发挥引导、示范、塑造和教化等育人功能并满足教育者的主体需要。但红色文化随时代发展而日渐厚重,唯有守正创新才能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给予受教育者以最持久、最深远的文化力量。长期忽视高校学生直观性、体验式、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浅表固化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素材,抽象空洞地强调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只会深化学生的刻板印象,无法真正将红色基因注入学生头脑、助力学生成长,难以通过价值深挖在新时代赋予红色资源以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应该关注学生现实需求,发掘红色资源时代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体验式、沉浸式、内在式融入。
2.3 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融入存在“抽离化”“孤立化”趋势
在现代化语境下,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象征着红色文化因素和力量综合体的“红色场域”的形成,是思政教育中的延伸和拓展。融入过程的枯燥教条和融入价值的抽象空洞,必然造成教育理想规范与社会现实规范之间的脱节甚至消解,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空间中红色文化资源的“抽离”与“孤立”[5]。没有相应的红色校园环境氛围和建设设施与之适配,没有课外经验型活动课程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与之结合,高校学生在课程思政理论教学中所感知的红色文化精神越崇高、越激昂,就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破坏与道德滑坡等消极现象越失望、越悲观,红色文化场域就越会被受教育者搁置起来。只有处理好红色理想与现实规范之间差距的正面效应,打造好校园红色文化空间,才能使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接地气、有活力、感人心。
3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
红色资源的“僵硬化”“浅表化”“抽离化”融入,说明了解决思政教育深层次矛盾的紧迫性。以增强红色资源融入的有效性、协同性、实践性为总体思路,将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进教材、融进课堂、融进校园、融进头脑,是立足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路径。
3.1 融进教材,打造高水平红色品牌课程
红色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思政教育“活教材”,将其融进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材,能够有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向着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应当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与红色资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红色资源数据库,大力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加强时代化、地方化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推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教材读本组织编写,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本遵循,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水平红色品牌课程。
3.2 融进课堂,优化具身性的红色体验感
追求思政课认知性与情境性、语言性与活动性、灌输性与体验性、外在性与内在性的融合统一,方能实现学生身体与心灵的主体性俱在、实现教育实践中主体与对象的有效性互动。高校通过协同大中小学师资力量共同搭建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教研平台,完善培训考评制度,专兼结合优化师资队伍,着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资源素养。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图片、短视频、动漫、虚拟场景等新形式,将重要革命史实、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迹、革命纪念日、革命文物与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融进思政课堂,充实思政课程内容、优化思政教学设计、转变资源开发模式,在增进红色资源的课堂表现力、优化学生文化体验感中,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的说服力与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6]。
3.3 融进校园,构筑符号化的红色文化空间通
过将红色文化资源以具象符号形式进行呈现,从视觉上向教育主体传达抽象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能够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红色人文氛围,使高校师生在红色文化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基础建设,静态呈现校园红色文化元素符号。利用本校的办学特色、历史文化打造红色宣传阵地集群,加强校史馆、陈列馆、革命纪念馆建设,在校园展板、长廊、空地举办红色主题展,宣传红色经典歌曲和影视作品,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浸润。另一方面,高校应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动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以“落实中央政策指示、引进地方红色资源、建设校园红色阵地”为总体思路,通过访谈、演讲、宣讲、班会、竞赛、参观、走访、调研、志愿服务等诸多活动形式吸引师生参与,开展校内专题和校外实践活动,在语言文字、时间、地理、政治象征等形式的红色文化符号中融入蓬勃的校园精神风貌。
3.4 融进头脑,树立全面系统的红色融入观
高校党委、职能部门与全体师生应坚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资源观,遵循思政教育资源系统有序重组与互补增值规律,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主观精神力量深入实践,发掘民族性与时代性、科学性与大众性相统一的,物质内容与精神内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具的红色思政教育资源。高校应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思政教育资源观,构建全面系统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观。通过创新红色资源的融入内容与方式、协调红色资源的融入设计与布局、推动红色资源融入环境、实现红色资源数字共享,健全融入的领导体制、建立融入的激励机制、落实融入的责任制度,实现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局、整体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J]. 求是 ,2021(19):4-9.
[2] 李霞 . 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5:47.
[3] 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四卷 [M].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2022:321.
[4] 胡焕芝 . 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路径分析 : 以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为例 [J]. 山西档案 ,2023(1):93-99.
[5] 郑世通 , 于瑜 . 红色档案融入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建设模式探讨 [J]. 档案管理 ,2023(5):99-101.
[6] 迪昕 . 基于红色档案资源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J]. 山西档案 ,2022(3):76-80,27.
【作者简介】张馨文(2000—),女,汉族,山西长治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红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