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的整合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19 14:56:25被阅览数:1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雯

  摘要:少数民族档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构建民族认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少数民族档案存在资源分散、体制分割、数字化滞后、传承主体单一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档案文化遗产价值的充分发挥。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与多维价值,深入分析当前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统筹规划、夯实基础、强化合作、拓展传播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整合路径。新时代下,少数民族档案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形成统筹有力、运转高效、多方参与的少数民族档案整合工作新格局。

  关键词:少数民族档案;档案文化遗产;档案整合;少数民族档案整合

  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折射出各民族的精神家园。目前,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这些机构管理体制各异,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整合,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年,又将其确定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2]。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加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1  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与多维价值

  1.1  少数民族档案的定义与类型

  少数民族档案是指以少数民族为形成主体,反映和记录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各种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承载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宝贵史料。一般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一是传统历史档案,主要包括不同时期中央政权及地方民族政权形成的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档案,以及汉文档案中有关民族事务的内容。二是各领域少数民族工作档案,主要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等部门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形成的少数民族工作档案,以及各民族自治地方在管理民族事务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三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档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以及我国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各地陆续开展了少数民族非遗的调查、征集、认定、建档等工作,形成了一大批文字实录、音像资料、数字对象等多种形态的非遗档案[4]。除上述3种主要类型外,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相关联的地方文献、民间文书、族谱宗卷、契约账册等特色档案也同样蕴含丰富的价值。

  1.2  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遗产属性

  档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一般档案而言,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遗产属性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历史价值。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历史演进过程相对缓慢,留存下来的档案弥足珍贵,是研究中国民族发展史、边疆治理史的重要史料,蕴含着鲜活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二是民族特色。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许多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种民族特色也充分体现在档案记录中。不同民族的纸张、印章、签押以及行文特点,都极富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彰显出鲜明的民族个性。三是艺术价值。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中有不少体现在档案中。一些少数民族文献装帧精美,其中的图画、雕刻、印鉴等工艺以及优美的书法都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民族艺术提供了直观的实证材料。四是传承意义。少数民族文化有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如柯尔克孜族有口头传奇《玛纳斯》,纳西族有东巴文化等。档案以其相对客观、固定的记录方式,为延续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成为维系民族情感、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5]。

  1.3  少数民族档案的承载民族记忆功能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档案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客观记录,延续了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承载着丰富的社会记忆[6]。一方面,少数民族档案以其原生态、多样化的历史叙事,全面真实地再现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民族发展史。另一方面,档案发挥着沟通历史与现实的纽带作用,在民族认同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

  2.1  档案资源分散,系统整合不全

  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分散在图书馆、博物馆、民族研究所、社会团体、寺庙、家族等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大量珍贵档案尚未进入国家档案体系。以藏族档案为例,除西藏自治区和各级国家档案馆外,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的部分图书馆、博物馆、高校以及重要寺庙等都藏有大量藏文档案,但由于受地域、体制等因素影响,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整合。再如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档案文献资料,由于族源渊流、迁徙路径,呈现出明显的跨区域分布特点。各地区的少数民族档案虽同宗同源、内容相近,但由于分属不同行政区划和管理部门,因此很难实现资源的系统整合。此外,由于缺乏系统调查和集中保护,一些珍贵的少数民族档案或流失海外,或散佚民间,尚未进入国家藏品目录。

  2.2  管理体制分割,统筹协调不够

  我国现行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保管”,在集中统一管理的同时兼顾分级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档案工作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但也容易导致分级管理的条块分割,不利于档案资源的有机统合。少数民族聚居区幅员辽阔,跨越不同行政区划,加之各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因此,现有体制下不同区域、部门的少数民族档案很难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云南省为例,全省25个少数民族基本上在16个州 ( 市 ) 都有分布,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既有纵向按行政层级管理的特点,又呈现出横向跨区域、跨部门分布的复杂性。少数民族档案工作面临地区间横向联系较少、纵向统筹指导不足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区域协作机制,直接导致档案的共享程度低、开发深度不够、管理效能下降等问题。

  2.3  数字化水平低,开发利用不深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新时代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高度重视数字档案馆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在数字化进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同时,由于语言文字、古文字识读等方面的特殊性,少数民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也存在一定难度。以藏文档案为例,藏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在藏文编码、藏文字库、藏文操作系统等方面尚不成熟,为藏文档案的规模化数字加工带来技术障碍。此外,少数民族档案的开发利用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受传统观念和语言障碍影响,一些少数民族档案的整理和编研工作进展缓慢,大量珍贵档案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2.4  传承主体单一,多元参与不足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档案事业发展主要依托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政府主导色彩较为明显。专业档案工作者是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档案的主要力量,而相关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的参与程度还不够。传承主体的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一方面,政府部门掌握着少数民族档案的主要资源,而大量散存于民间的档案资料还未能得到有效的征集利用。另一方面,档案编研、开发、利用等环节主要依赖专业档案工作者,社会公众、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的参与还有待进一步拓展。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批民间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他们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文献的搜集整理,积累了大量珍贵资料。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民间收藏的少数民族档案大多还未融入主流档案资源体系。总体来看,全社会参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传承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多元主体协同的机制亟待健全。

  3  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的整合路径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他着重强调,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坚定文化自信。第二,秉持开放包容。第三,坚持守正创新。针对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在对其档案资源及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整合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3.1  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少数民族档案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首先,要制定整合政策法规,为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整合提供法治保障。首先,在现行档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档案的特点,制定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档案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规范档案的征集、著录、保管、鉴定、开发利用等环节,形成科学有效的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其次,要建立健全档案整合的运行机制。可成立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建立由档案馆、文化局、民宗委、党委政府等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机制,加强对少数民族档案工作的统筹指导,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再次,可探索建立州 ( 市 )、县、乡镇三级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委员会,整合县乡力量,发动群众参与,完善基层少数民族档案的收集整理机制,并发挥档案志愿者作用,形成少数民族档案工作的强大合力。

  3.2  夯实基础,完善资源体系

  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是档案整合的核心要素,不断完善和丰富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体系是推进档案整合工作的关键。一方面,全面了解少数民族档案的总体保存状况,掌握珍贵少数民族档案的分布流向。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调查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民间收藏的少数民族档案,摸清底数、看清实情,为科学规划档案整合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针对分散在不同地区、部门、机构和个人手中的少数民族档案,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著录标准,加强档案文献的分类整理、编目数字化,以科学规范的方式全面系统地整合资源。在全面征集基础上,通过建立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总库,突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特色档案专题库等,将分散的少数民族档案纳入统一的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少数民族档案的集中管理与统一检索。

  3.3  强化合作,创新管理模式

  少数民族档案整合涉及的部门机构众多,既需要从宏观上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又需要从微观层面促进业务融合与协作。一方面,要创新思路、改革机制,打破部门界限、地域屏障,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档案的协调工作机制。在尊重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县、乡、村各级的纵向联动,推动相关部门的横向协作,实现档案资源的互联互通、协同管理。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业务指导和人才培养,充分调动和整合民间力量,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少数民族档案协作网络。另一方面,构建开放包容的档案管理生态,培育多元参与格局。在坚持党和政府主导的同时,重视发挥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公众个人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如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优势,建立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开发基地;鼓励档案爱好者参与少数民族档案的征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支持专业社会组织承接少数民族档案展览、数字化加工、编研开发等项目。

  3.4  拓展传播,丰富利用方式

  少数民族档案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文化内涵,创新传播利用方式,是推动少数民族档案发挥最大效用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要深化少数民族档案的数字化应用,用数字技术赋能少数民族档案的传播利用。在少数民族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开发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深度价值。比如,开发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档案数字展览,开发基于档案大数据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知识服务,开发基于VR、AR等技术的少数民族档案体验项目等。另一方面,要顺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拓宽少数民族档案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制作传播少数民族档案的融媒体产品,增进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比如,制作以少数民族档案为素材的微纪录片,开设少数民族档案系列微课,举办少数民族档案微直播,鼓励和开展档案众包与众创等。

  参考文献

  [1] 李孟秋 . 整合视角下多元主体参与档案治理的机制与路径 [J]. 档案学通讯 ,2021(2):12-19.

  [2] 余厚洪 . 基点、方法、目标 : 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阐释 [J]. 档案学研究 ,2021(4):41-47.

  [3] 邹莎 . 云计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分析 [J]. 山西档案 ,2019(3):82-83.

  [4] 左娜 , 张卫东 . 面向数字人文的档案资源整合模式构想 : 解构与重组 [J]. 档案学通讯 ,2020(3):29-37.

  [5] 饶圆 , 郑冰树 . 广西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调查分析与开发建议 [J]. 山西档案 ,2022(2):164-170.

  [6] 刘晗 , 周耀林 . 参与式共建 : 少数民族数字记忆建构模式及实现策略 [J]. 档案学研究 ,2022(3):60-67.

  【作者简介】王雯(1984—),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